冯雪莉
- 作品数:32 被引量:268H指数:10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首都市民健康培育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 儿童先天性体动脉-肺动脉瘘4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总结临床表现为大量咯血的先天性体动脉-肺动脉瘘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7年3月至2008年2月诊断为先天性体动脉-肺动脉瘘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胸部X线片、胸部64排CT增强扫描三维容积再现(3D-V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男1例,女3例,最大发病年龄为11岁,最小发病年龄为2个月,主要表现为咯血。1例有杵状指,3例未见特异性体征。胸部X线片检查:3例未见异常,1例示肺间实质浸润。胸部64排CT增强扫描3D-VR检查:1例提示支气管动脉迂曲,但未见异常交通;1例导管栓塞治疗(TCE)后示右侧支气管动脉扩张迂曲,并与肺动脉相通可能性大,考虑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1例提示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1例未见异常。3例DSA提示为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病变部位均位于右下肺,并行TCE。随访至2009年2~5月,1例复发,表现为痰中带血,胸部64排CT增强扫描未见异常,余3例未复发。3例怀疑为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1例考虑为HHT高度危险者。结论体动脉-肺动脉瘘可造成大量咯血。胸部X线片一般无特异性表现,胸部64排CT增强扫描3D-VR可显示病变部位,明确诊断需行DSA。可采用TCE治疗。TCE远期效果应进行长期随访予以明确。
- 姚瑶申昆玲胡英惠曾津津孙记航冯雪莉
- 关键词:支气管动脉咯血儿童
- 住院儿童社区获得性流感病毒肺炎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27
- 2019年
- 目的分析住院儿童社区获得性流感病毒肺炎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水平。方法收集2009年11月至2018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及感染科收治住院的70例社区获得性流感病毒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70例患儿中,61例(89.7%)好转出院,中位年龄3.5岁,0~5岁50例(71.4%);重症肺炎29例,轻症41例;3例死亡;19例(27.1%)有基础疾病。64例(91.4%)冬春季住院。首发症状主要为发热[64例(91.4%)]和咳嗽[65例(92.9%)],体温多在39.1~41.0℃。肺部听诊以湿啰音(30例,58.8%)和喘鸣音(8例,15.7%)为主。流感病毒肺炎肺外并发症多见,心肌损害19例,肝功能损害11例,中毒性脑病4例,电解质紊乱3例,多脏器功能衰竭、噬血细胞综合征各2例,感染性休克1例。肺部影像学双侧病变40例(57.1%),以下叶病变为主(39例),主要表现为斑片影、间实质病变、磨玻璃影和胸腔积液。单一甲型流感病毒肺炎47例(67.1%),混合感染23例(32.9%)。有基础疾病的患儿发生重症肺炎的比例(68.4%)显著高于无基础疾病的患儿(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30,P=0.005);重症病例C反应蛋白(CRP)增高的比例(54.3%)显著高于轻症病例(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9,P=0.029)。结论儿童社区获得性流感病毒肺炎主要发生在冬春季;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和咳嗽,以高热为主,肺外并发症多见;大部分患儿肺部可闻及湿啰音;胸部影像学表现为斑片状阴影或间实质浸润,以双肺、下叶病变为主;存在基础疾病的儿童更易患重症流感病毒肺炎;CRP升高与重症流感病毒肺炎具有相关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仍有死亡病例。
- 吴喜蓉刘钢钱素云殷菊秦强刘军冯雪莉贺建新郭琰谢正德徐保平
- 关键词:流感病毒肺炎社区获得性感染儿童
- 支原体肺炎患儿生化指标变化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2
- 2015年
-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介素-2在婴幼儿重症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断中的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随机选取住院治疗的76例重症支原体肺炎患儿为试验组,76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试验组患儿根据病情给予红霉素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比较两组肌钙蛋白、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2的水平以及3种诊断方式的检出率、敏感性、特异性,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患儿心肌肌钙蛋白水平(0.05±0.02)μg/L、白细胞介素-2(133.62±23.54)pg/ml、C-反应蛋白(5.97±0.64)mg/L;试验组的心肌肌钙蛋白水平(0.19±0.07)μg/L,白细胞介素-2(77.15±11.39)pg/ml,C-反应蛋白(49.81±12.03)mg/L;试验组的心肌肌钙蛋白和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白细胞介素-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钙蛋白、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2对于小儿重症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断均具有一定意义,但是C-反应蛋白具有更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焦素敏乔建会冯雪莉
- 关键词:肌钙蛋白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2支原体肺炎
- 同一家庭中耐药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分析同一家庭中耐药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的治疗转归情况。方法收集同一家庭密切接触的2例MP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咽拭子MP耐药基因检测、血清抗体检测。结果2例患儿的MP-PCR均为阳性,存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用靶位23S rRNA V区2063位点A-G的突变。7岁患儿经阿奇霉素治疗7 d后病情无改善,临床诊断为难治性MP肺炎,加用糖皮质激素和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后好转。另1例3岁患儿经阿奇霉素治疗5 d后病情改善,诊断为MP肺炎。结论耐药MP引起的MP肺炎可在家庭成员中传播,可为难治性MP肺炎,应关注阿奇霉素对耐药MP感染的作用。
- 史大伟冯雪莉王良玉胡文娟郭东星徐保平辛德莉
- 关键词: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阿奇霉素耐药
- 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引起皮疹的分析与思考被引量:3
- 2016年
- 1例7岁女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应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3 d后出现全身皮疹,既往无药物过敏史,之后检查过敏原发现牛奶过敏为4级,最终判断为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中的辅料乳糖引起的过敏反应。
- 刘小会冯雪莉赵立波王晓玲徐保平
- 关键词:沙美特罗替卡松皮疹
- ELISPOT检测技术在儿童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2
- 2008年
- 为了评价ELISPOT试验在儿童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采用以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蛋白ESAT-6和CFP-10(cu lture filtrate prote in-10)为抗原的ELISPOT试验技术,检测了42例非结核性肺疾病患儿和27例活动性结核病患儿体内特异性T淋巴细胞分泌的γ-干扰素水平,评价其在儿童活动性结核病和潜伏结核感染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将结果与结核菌素皮试结果(PPD)进行比较;同时分析了该试验的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ELIS-POT试验的敏感性为88.9%,特异性(97.6%)高于PPD(81%,P(0.05);与PPD试验结果结合分析,其诊断阳性率为96.3%。此外,ELISPOT试验结果与性别、年龄、BCG接种史、结核病接触史、机体免疫状态、PPD直径和感染部位等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探讨。实验结果提示ELISPOT试验适宜作为儿童PPD试验初筛后结核病诊断的重要辅助工具。
- 孙琳焦伟伟赵顺英李兆娜胡英慧冯雪莉李惠民迟巍江沁波江载芳申阿东
- 关键词:结核病ELISPOTESAT-6CFP-10
- 18例儿童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临床分析被引量:24
- 2003年
- 目的 分析儿童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的临床特征。方法 北京儿童医院和地坛医院儿科病房 2 0 0 3年 4月 8日~ 5月 12日收入院的 18例有流行病学史的疑似SARS患儿 ,总结其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有关资料。结果 (1)流行病学史 :18例中 14例与SARS有近距离密切接触 ,4例小区有SARS患者。从密切接触到发病潜伏期 3~ 14d。 (2 )临床表现 :除 1例外均有发热和咳嗽 ,高热为主 ,1例低热。仅 2例有呼吸急促。腹泻 2例 ,头痛和乏力各 3例。 (3)胸X线片 :13例有浸润性阴影 ,9例住院后有加重趋势 ,但很快吸收好转。 (4)血清学检测 :检测的 15例中SARS病毒IgG阳性 8例 ,IgM阳性 6例。其中 4例有密切接触史而无胸X线片改变者中 3例检测了SARS病毒抗体均阴性。 (5 )治疗 :主要为对症、用抗病毒药治疗 ,多数患儿使用了丙种球蛋白 ,部分患儿使用了皮质激素治疗 ,仅 2例吸氧 ,无一例人工通气 ,无一例死亡。住院后病情迅速控制。结论 儿童SARS有其自身临床特点 ,症状、体征较成人表现为轻。 4例有密切接触史而无明显胸X线片改变的病例 ,有待可靠病原学检查证实和进一步研究。
- 李仲智申昆玲魏新苗王惠玲陆进田宏孙国强曾津津胡英惠赵顺英殷菊冯雪莉江载芳杨永弘
- 关键词:儿童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传染性非典肺炎流行病学
- 从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寻找药学监护点研究
-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从治疗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寻找临床药学监护点的途径。方法:临床药师对支气管哮喘合并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的患儿进行实时的全程药学监护,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伊曲康唑等治疗方案的建立和调整,药品不良反...
- 刘小会冯雪莉刘军姚瑶徐保平
- 关键词: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临床药师药学监护
- 文献传递
- 出生26天发病,间断干咳,肺内多发结节样病变
- 2017年
- 目的提高对新生儿期起病的肺结核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收治的2例新生儿期起病的肺结核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分析等,提出本病诊断思路与鉴别诊断。结果2例患儿系33^+3周双胞胎早产儿,出生26d起病,起病隐匿,以间断干咳为主要表现,病程中伴一过性发热,胸部CT提示双肺多发结节样病变,1例同时合并胸腔积液、肺不张,多种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考虑特殊病原体感染,结核菌素(PPD)试验阴性,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痰液、胃液抗酸染色及结核菌培养均阳性,最终确诊为肺结核。结论新生儿结核病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往往不典型,PPD试验阴性,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对一些用常见病原不能鳃释的疾病,应该考虑到特殊病原,如结核病的可能,并加以甄别。
- 李礼冯雪莉徐保平申昆玲
- 关键词:肺结核Γ-干扰素释放试验
- 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提高对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造成的大咯血患儿的诊治水平。方法总结1例以大量咯血为临床表现的HHT患儿的临床诊治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病史诊断为HHT,DSA结果提示右侧支气管动脉中下部发育异常、支气管动脉一肺动脉瘘、左侧支气管动脉发育异常,行经导管栓塞(transcatheter embolotherapy,TCE)治疗,随访2年,无咯血表现。在国内外报道儿童咯血原因中,血管因素属少见原因。40%的HHT患者存在肺动静脉畸形(pulmonary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PAVM),70%的PAVM患者与HHT相关,2%—5%的PAVM患者为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瘘。结论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为儿童大量咯血的少见原因。DSA可以明确病变部位。利用TCE治疗并应长期随访。
- 姚瑶冯雪莉胡英惠申昆玲
- 关键词:毛细血管扩张症遗传性出血性咯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