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晋宏 作品数:18 被引量:210 H指数:9 供职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学 更多>>
黄土高原西部针叶林植物器官与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20 2017年 为了系统地比较分析黄土高原西部针叶林植物器官与土壤内碳(C)、氮(N)、磷(P)化学计量变化特征,选取位于黄土高原西部的甘肃省天水市、甘南州、定西市、兰州市和武威市5个地区的针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乔木各器官及土壤不同深度的C、N、P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分析,探讨了5个调查区针叶林生态系统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相互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植物叶的C、N、P含量较其他器官稍高,其中C含量达到511.97~538.66g/kg;5个调查区中武威地区的植物干、枝、根的C含量显著低于其他4个地区,分别为425.0,400.58,400.55g/kg。针叶林干中C∶N在地区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他各器官内差异不显著;甘南和兰州地区的针叶林各器官间C∶N差异显著;针叶林干和根中N∶P在地区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兰州和武威地区各器官间N∶P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5个调查区土壤C、N、P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差异主要存在于上层土壤(0—30cm),而较深层次土壤在各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小。针叶林干中C、N、P含量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在针叶林叶中仅N与P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土壤表层(0—20cm)中C与N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孙美美 关晋宏 岳军伟 李国庆 杜盛关键词:黄土高原西部 针叶林 黄土丘陵区刺槐、辽东栎林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55 2017年 黄土高原中部的丘陵沟壑区位于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带,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植被恢复是该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重建的重要措施。辽东栎天然次生林和刺槐人工林是该地区典型的森林植被类型。以黄土丘陵森林分布区边缘的两种主要森林类型为对象,通过采集林地不同深度土壤样品,对比分析两种林地土壤中碳、氮、磷含量的计量关系及垂直分布特征,旨在探明该区域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两种林地类型中,土壤有机碳与全碳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两种林地可用同一曲线进行拟合,说明特定土壤类型在同一区域其有机碳和无机碳相对含量基本稳定。(2)土壤有机碳与全氮比值在10左右,在不同土层深度无明显变化;而土壤全碳与全氮比值则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1 m以后呈现饱和曲线的变化趋势。(3)土壤氮磷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幂次型降低。 吕金林 闫美杰 宋变兰 关晋宏 时伟宇 杜盛关键词:黄土丘陵区 碳氮比 氮磷比 不同起源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及与物种多样性关系 被引量:2 2016年 对甘南地区云杉人工林和天然林的不同林龄(包括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起源云杉林在各林龄中均以表层土壤(0—10cm)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土壤有机碳密度除天然云杉成熟林在表层最高外,其他均以深层土壤(50—100cm)最高,且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随林龄的变化不显著(p>0.05)。冗余分析表明,人工林0—10,10—20,20—30,30—50cm的土壤有机碳密度除与Ea指数呈负相关关系外,与丰富度(S)、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Pielou指数(Jsw)均呈正相关关系;天然林0—10,10—20,20—30cm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与这5个指数均呈正相关关系。 关晋宏 张克栋 邓磊 张建国 何秋月 杜盛关键词:云杉 人工林 天然林 土壤有机碳密度 物种多样性 辽东栎幼苗根系形态特征对环境梯度的响应 被引量:21 2018年 以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在陕西不同分布区:秦岭北坡(太白)、黄土高原南部(黄龙)和黄土高原中部(延安)为研究地点并设置样地,对1—5年生辽东栎幼苗的根系形态指标进行测定,分析辽东栎幼苗根系形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由秦岭北坡到黄土高原中部,黄龙地区辽东栎幼苗根系在发育前期(1—2年)低于太白和延安,总体上黄龙地区幼苗根系总长度、表面积、总体积、根尖数、平均直径、组织密度和单株生物量高于太白和延安地区。在太白地区,辽东栎幼苗根系表面积、总体积和平均直径较小,根系分岔数较大,幼苗根系主要通过提高分岔数来拓展自己的营养空间以适应环境;在黄龙和延安地区,幼苗根系表面积、总体积和平均直径较大,根系分岔数较小,幼苗根系主要是通过根系的伸长生长适应胁迫环境。3个地区辽东栎幼苗根系总长度、表面积、总体积、根尖数和分岔数随年龄的增长呈线性函数变化格局,均可用线性函数方程y=ax+b(a>0,P<0.05)进行描述。冗余分析表明幼苗根系分岔数、总长度、比根长和根尖数与土壤速效磷、硝态氮、速效钾、降雨量、石砾含量和速效氮呈正相关;与较高的土壤pH值、年均温和夏季气温呈负相关。未来辽东栎林抚育经营中,含石砾的湿润土壤生境更有利于辽东栎幼苗根系生长。 邓磊 关晋宏 关晋宏关键词:根系形态 环境梯度 甘肃省森林碳储量现状与固碳速率 被引量:29 2016年 针对森林碳平衡再评估的重要性和区域尺度森林生态系统碳库量化分配的不确定性,该研究依据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中甘肃省各森林类型分布的面积与蓄积比重以及林龄和起源等要素,在甘肃省布设212个样地,经野外调查与采样、室内分析,并对典型样地信息按照面积权重进行尺度扩展,估算了甘肃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甘肃省森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612.43 TgC,其中植被生物量碳为179.04 TgC,土壤碳为433.39 TgC。天然林是甘肃省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其值为501.42 TgC,是人工林的4.52倍。天然林和人工林的植被碳密度均表现为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同一龄组天然林植被碳密度高于人工林。天然林土壤碳密度从幼龄林到过熟林逐渐增加,但人工林土壤碳密度最大值主要为近熟林。全省森林植被碳密度均值为72.43 Mg C·hm–2,天然林和人工林分别为90.52和33.79 Mg C·hm–2。基于森林清查资料和标准样地实测数据,估算出全省天然林和人工林在1996年的植被碳储量为132.47和12.81 TgC,2011年分别为152.41和26.63 TgC,平均固碳速率分别为1.33和0.92 TgC·a–1。甘肃省幼、中龄林面积比重较大,占全省的62.28%,根据碳密度随林龄的动态变化特征,预测这些低龄林将发挥巨大的碳汇潜力。 关晋宏 杜盛 程积民 吴春荣 李国庆 邓磊 张建国 何秋月 时伟宇关键词:碳密度 碳储量 森林生态系统 延安公路山辽东栎林优势植物水分适应性及适应类型分析 被引量:4 2010年 以陕西省延安公路山辽东栎林群落为对象,测定林内外不同状态下12种优势植物的水势日进程、自然饱和亏、临界饱和亏等水分利用参数,分析它们在林内和林外孤立木状态下的水分利用多样性和水分平衡策略,以揭示辽东栎群落水分利用多样性在群落持续发育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在林内或林外12种优势植物的水势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一天内每一时段物种间水势值跨度不同,林内种间水势跨度为0.85~1.93 Mpa,林外种间水势跨度为0.6~1.83Mpa;林内物种间日最低水势(-1.43^-3.05 Mpa)及临界饱和亏(63.12%~92.59%)变幅较大;各优势植物水势日进程与气象因子显著相关。(2)林内外各时段物种间水势跨度不同,14:00和17:00林外物种间水势跨度大于林内;12种植物的水势日变化与林内有显著差异(P<0.05),且在林内和林外环境下水分参数具有相似变化趋势。(3)根据黎明前水势、日最低水势、自然饱和亏、临界饱和亏将辽东栎林内12种优势植物水分利用策略聚类分为4个水分适应类型,每个适应类型具有特殊的水分适应方式。可见,辽东栎群落内12种优势植物的水分利用参数及其对环境适应表现出多样性特点,为该群落持续发育奠定了基础。 崔之鑫 关晋宏 张文辉 杜胜 薛敏关键词:辽东栎林 水分关系 甘肃省森林生态系统地下部分生物量/有机碳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针对森林碳平衡再评估的重要性和区域尺度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的不确定性,本研究在甘肃省整个区域尺度上布设212个样地,结合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典型样地与尺度扩展相结合的方法,明确了区域森林土壤碳储量现状,阐明了区... 关晋宏关键词:天然林 人工林 土壤有机碳密度 土壤碳储量 细根生物量 黄土高原西部3个降水量梯度近成熟油松人工林碳库特征 被引量:5 2017年 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吸收碳素方面起着主要作用,了解其固碳特征对研究地区之间的碳循环至关重要。油松人工林是黄土高原地区一种典型的退耕还林树种,研究其固碳特征有利于综合分析评价油松人工林的生态效益。为了研究黄土高原西部地区油松人工林碳储量及碳密度空间分布特征因降水量不同引起的差异,以黄土高原西部地区3个典型栽培区域的近成熟油松人工林为对象,研究了群落内各组成部分的生物量和碳库特征。乔木层生物量的估算采用以胸径和树高为基础变量的生物量方程,灌木、草本、凋落物采用样方收获法,土壤碳库依据土壤剖面(1 m)和土钻取样相结合的方法测算。结果表明:在兰州官蘑滩地区(372 mm)、太子山(519 mm)和小陇山(632 mm)3个不同降水量区域,油松人工林生物量碳密度分别为(49.08±2.86)t/hm^2、(73.90±9.36)t/hm^2和(82.55±7.36)t/hm^2。小陇山地区的生态系统总碳密度和生物量碳密度与兰州地区存在显著性差异。在3个不同降水量区域,土壤有机碳密度仅在表层土壤(0—10 cm)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土壤总碳密度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近成熟油松人工林的生物量碳密度与年均降水量间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在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可能成为影响油松人工林生产力和碳固存的关键因素。 孙美美 关晋宏 吴春荣 岳军伟 李国庆 杜盛关键词:油松人工林 降水量 黄土高原西部 小陇山不同林龄锐齿栎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积累特征 被引量:20 2016年 以甘肃小陇山林区3个林龄阶段(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的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天然次生林为对象,研究了土壤中有机碳和全氮的垂直分布及其积累特征。结果表明:林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各龄级土壤剖面中的垂直变化规律一致,表层土壤中含量最高,随着土层深度逐渐降低。1 m土层范围有机碳和全氮密度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的碳密度分别为122.92、242.21t/hm^2和280.53 t/hm^2,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3个林龄阶段的土壤全氮密度分别为10.37、18.94t/hm^2和24.76 t/hm^2,差异显著(P<0.05)。有机碳和全氮密度在0—20 cm土层中占有很高比重,达37%—56%。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含量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001)。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积累速率随林龄阶段存在差异,在生长旺盛期(中龄林-近熟林)的土壤有机碳(10.84 t hm^(-2)a^(-1))和全氮(0.78 t hm^(-)2a^(-1))的积累速率要大于成熟期(近熟林-成熟林)的土壤有机碳(1.92 t hm^(-2)a^(-1))和全氮(0.29 t hm^(-2)a^(-1))积累速率。 侯浩 张宋智 关晋宏 杜盛关键词:小陇山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黄土区辽东栎群落细根生物量对物种多样性及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6 2018年 以陕西黄龙、甘肃子午岭、宁夏六盘山和青海孟达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次生中龄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根钻取土芯法收集细根,分析群落细根生物量分布的差异,以及与群落物种多样性和气候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黄土区辽东栎分布中心的黄龙和子午岭地区群落细根生物量显著高于分布边缘的六盘山和孟达地区(P<0.05);群落细根主要集中在0~20cm表层土壤中,占细根总生物量的60%~80%。黄龙地区细根生物量最大(821.58g·m^(-2))、孟达地区细根生物量最小(495.30g·m^(-2))。分析还表明,辽东栎林0~20cm活细根生物量、0~20cm死细根生物量与群落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年均温呈正相关;与较高的降雨量、海拔呈负相关。不同地区辽东栎群落细根分布的差异表明群落地下生物量分配模式不同,需要在今后研究中深入探索分配差异的机理,为物种多样性影响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激发效应提供基础。 邓磊 关晋宏 高万里 杜盛 张文辉 朱春云关键词:辽东栎 细根生物量 群落物种多样性 黄土区 经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