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俞岑妍

作品数:5 被引量:57H指数:3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日本川崎病研究中心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
  • 3篇冠状
  • 3篇冠状动脉
  • 3篇川崎
  • 3篇川崎病
  • 2篇蛋白
  • 2篇血管
  • 2篇血管迷走性
  • 2篇血管迷走性晕...
  • 2篇晕厥
  • 2篇球蛋白
  • 2篇迷走
  • 2篇静脉丙种球蛋...
  • 2篇冠状动脉损害
  • 2篇儿童
  • 2篇儿童血管迷走...
  • 2篇丙种球蛋白
  • 2篇病变
  • 1篇动脉病变
  • 1篇心率

机构

  • 5篇复旦大学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市儿童医...
  • 2篇同济大学附属...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5篇俞岑妍
  • 4篇黄国英
  • 2篇黄美蓉
  • 2篇周晓迅
  • 2篇王荣发
  • 2篇马晓静
  • 2篇石赟
  • 2篇谢利剑
  • 2篇蒋瑾瑾
  • 2篇过仲珍
  • 2篇何岚
  • 2篇邱定忠
  • 2篇黄敏
  • 2篇陈树宝
  • 2篇于清
  • 2篇田宏
  • 1篇奚锦绒
  • 1篇宁寿葆
  • 1篇谢坚浩
  • 1篇桂永浩

传媒

  • 2篇临床儿科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儿科...
  • 1篇第六届江浙沪...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不同IVIG治疗方案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影响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被引量:29
2010年
目的探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的不同治疗方案对川崎病(KD)患儿发生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影响,提出最佳的IVIG治疗建议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7年上海地区住院KD患儿1682例的临床资料,男1064例,女618例;发病年龄0.1~18.8岁,平均(2.57±2.33)岁。其中1533例(91.1%)使用IVIG治疗,方案包括①1g/kg×1次;②2g/kg×1次;③0.4~0.5g/kg×5次;④1g/kg×2次;⑤2g/kg×2次;⑥不规则治疗。IVIG治疗的时间窗包括:①病程1~4d;②病程5~10d;③病程>10d。结果在1533例IVIG治疗的KD患儿中,CAL总发生率为20.74%。与此相比较,CAL发生率明显降低者如下:①在病程5~10d应用IVIG治疗1g/kg×2次的KD患儿,其CAL发生率为12.06%;②病程5~10d应用1g/kg×1次者CAL发生率为15.00%;③病程1~4d应用1g/kg×1次者CAL发生率为16.28%;④病程5~10d应用2g/kg×1次者CAL发生率为16.71%。相反,以下几种情况CAL发生率明显高于CAL总发生率:①在病程10d以上应用IVIG者;②使用IVIG2g/kg×2次(因使用1次后效果不佳而再次使用);③其他不规律使用IVIG者。结论在IVIG治疗KD、减少CAL方面,以病程5~10d使用IVIG1g/kg×2次效果最佳;但考虑经济因素和大剂量IVIG潜在的风险,在病程10d以内使用IVIG1g/kg×1次亦是不错的选择。
谢利剑马晓静俞岑妍黄敏陈树宝王荣发黄美蓉过仲珍蒋瑾瑾周晓迅于清邱定忠黄国英
关键词:川崎病静脉丙种球蛋白冠状动脉损害
2003-2007年上海地区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2003-2007年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arterylesion,CAL)和心血管后遗症以及再发的危险因素,...
俞岑妍
关键词:川崎病流行病学冠状动脉损害
文献传递
气体信使硫化氢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中的作用
目的H2S在诸多心血管疾病中的调节作用已得到证实,但它是否参与了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的发生过程,目前国内外未见报道。本研究应用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table te...
何岚田宏黄国英石赟俞岑妍谢坚浩奚锦绒陈都红蔡佳灵王薇
文献传递
自主神经系统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探讨自主神经调节系统在血管迷走性晕厥(VVS)中的作用。方法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选择40例临床诊断为VVS的患儿进行HUTT(基础或基础+激发试验),同步监测实验者平卧位、倾斜后1、3、5、10、15、20、25、30、35、40、45min或者晕厥发作时以及恢复平卧位后的血压、心率变化值;利用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进行心率变异分析。结果40例HUTT实验组,23例为阳性,心脏抑制型(CI组)2例,血管抑制型(VD组)10例,混合型(MX组)11例,记录平卧位至倾斜位时(T1)、倾斜位全程(T2)与恢复平卧位至实验结束(T3)三点的心率变异指标变化。VD组的LF/HF的值在整个试验过程中(T1-T2-T3)始终是升高的(P=0.002)。T1时两组的RR、SDNN、rMMSD的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时两组的SDNN、rMMSD值均较平卧时降低,阳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5)。至T3时,阴性组的rMMSD值又逐渐升高,与T1相仿,阳性组虽有所升高,但是仍然明显低于T1时(P=0.035)。VD组的SDNN值在倾斜后持续降低并始终<100ms(P=0.023)。结论VVS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符合Bezold-Jarisch反射的3个阶段,但各亚型间的变化程度不尽相同,提示VVS患者的迷走神经活性较强,心率变异频域指标较时域指标能够更好地反映VVS患者心脏迷走神经张力的改变。
何岚黄国英田宏石赟俞岑妍
关键词:血管迷走性晕厥儿童心率变异性直立倾斜试验
川崎病丙种球蛋白治疗策略与心脏损害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1998-2008上海地区调查报告)(英文)被引量:20
2009年
目的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全身血管炎性综合征,伴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KD的临床疗效肯定,但目前IVIG的用法和用量尚存在争议。该研究主要为评价不同IVIG方法治疗KD的效果,探讨最佳治疗方案。方法由上海市儿科心血管学组制定统一的KD调查表,发放到上海提供儿科服务的50家医院,回顾性分析1998-2008年上海地区住院K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收集完全符合要求的KD患者资料表格1682例,其中男性1064例(63.3%),女性618例(36.7%);发病年龄(2.57±2.33)岁(0.1~18.8岁)。治疗KD的IVIG方案包括1g/kg×1次、2g/kg×1次、0.4~0.5g/kg×5次、1g/kg×2次、2g/kg×2次及其他。采用SAS6.12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算;计量资料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结果在KD病程的5~10d应用IVIG有助于最大化降低KD患者的CAL发生率;所有IVIG的KD患者中,应用方案1g/kg×2次治疗者心脏损害、冠脉病变的发生率均为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KD病程5~10d以IVIG1g/kg×2次的剂量,有助于最大化降低KD患者的CAL发生率。
谢利剑俞岑妍马晓静陈树宝王荣发黄美蓉过仲珍蒋瑾瑾周晓迅于清邱定忠桂永浩宁寿葆黄敏黄国英
关键词:川崎病静脉丙种球蛋白冠脉损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