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冬华

作品数:42 被引量:336H指数:13
供职机构: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经济管理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建筑科学
  • 5篇经济管理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10篇城市
  • 6篇轨道交通
  • 4篇再开发
  • 4篇生态
  • 4篇生态空间
  • 4篇城市更新
  • 3篇土地再开发
  • 3篇工业用地
  • 3篇TOD
  • 3篇博弈
  • 2篇地方政府
  • 2篇信息匹配
  • 2篇用水标准
  • 2篇粤港
  • 2篇粤港澳
  • 2篇政府
  • 2篇识别方法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土地增值
  • 2篇企业用水

机构

  • 36篇广州市城市规...
  • 7篇华南理工大学
  • 3篇中山大学
  • 1篇西安科技大学
  • 1篇国土资源
  • 1篇广东省住房和...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36篇何冬华
  • 10篇袁媛
  • 6篇邱杰华
  • 6篇刘玉亭
  • 4篇姚江春
  • 4篇赵颖
  • 3篇杨箐丛
  • 3篇杨恒
  • 3篇张擎
  • 2篇周岱霖
  • 2篇许宏福
  • 1篇朱江
  • 1篇韦梦鹍
  • 1篇池葆春
  • 1篇蔡云楠
  • 1篇邓兴栋
  • 1篇李洪斌
  • 1篇王娅琳
  • 1篇贾梦蛟

传媒

  • 20篇规划师
  • 3篇城市问题
  • 3篇城市规划
  • 1篇小城镇建设
  • 1篇中国园林
  • 1篇热带地理
  • 1篇南方建筑
  • 1篇现代城市研究
  • 1篇城市交通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4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5篇2018
  • 7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4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轨道交通环线沿线的土地利用空间特征分析--以广州市轨道交通11号环线为例被引量:15
2010年
轨道交通环线往往与城市其他轨道交通线共同形成"环线加放射线"的结构,环线对城市空间结构与土地利用的影响发挥特有的作用。以广州轨道交通11号环线为例,研究在其导向下,城市空间结构、主要功能分区以及站点周边土地利用等三个层面的空间特征,认为轨道交通环线引导开发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构建城市中心体系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实现区段空间资源整合过程中具有"催化剂"作用;在站点周边的土地利用中具有引导作用。
何冬华袁媛
关键词:轨道交通
国土空间规划中广州存量建设用地审批制度与策略研究被引量:8
2021年
随着《国务院关于授权和委托用地审批权的决定》的印发,我国以新增建设用地管控为核心的用地审批制度的事权配置进一步明晰,但存量建设用地审批的制度设计相对滞后。文章基于土地发展权视角,梳理我国土地开发及利用过程中各级政府用地审批的事权配置,分析国土空间规划中用地审批制度建立的任务与面临的困境,并结合广州城市更新用地报批实践,探讨国土空间规划中存量建设用地审批的制度设计及审批策略,提出存量建设用地的审批应基于公平与效率原则,明确土地确权规则;应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管控要求,分类配套相应用地审批政策;各级政府应在其权责范围内,强化联动审批机制,处理好放权、协同、聚合的关系。
何冬华何冬华袁媛刘玉亭
关键词:土地发展权存量建设用地
一种湿地生态空间受损程度的计算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湿地生态空间受损程度的计算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根据土地类型变化情况对初始湿地生态空间进行初始分析识别后,根据初始分析识别结果确定第一区域;其中,第一区域为待二次分析的湿地生态空间;获取第一区域的第一...
何冬华邱杰华赵颖潘隆苏张擎俞敏黄志杰贾梦蛟袁媛许宏福杨恒
文献传递
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利用的布局特征——以台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为例被引量:11
2011年
轨道交通站点根据其所处区位、周边土地利用情况、现状开发分异的不同,往往与城市开发活动具有不同的结合方式,并对城市空间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一般可分为适应及引导两种类型。以台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沿线站点为例,在对站点周边的土地利用及开发活动分异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归纳适应及引导型站点周边土地利用布局的特征,为指导周边土地利用优化提供依据。
崔昆仑周岱霖袁媛杨箐丛何冬华
关键词:轨道交通站点土地利用特征
TOD影响下的站点地区空间发展演进与土地利用形态重组被引量:16
2017年
文章以广州市公园前站、体育西路站为例,开展1988年第一次地铁线路规划以来的实证研究,通过对比TOD规划与实施,分析大城市中心城区的站点周边土地利用形态演进特征。采用历史还原的方法,对近30年以来的地形信息、土地权属信息等,从城市空间发展、开发主体与政策体制的角度分析TOD的特征与作用机制,指出TOD核心区内土地利用性质、开发强度与空间组织等具有叠加演进规律,归纳出适宜特大城市中心区的紧凑TOD圈层土地利用模式,为国内大城市中心城区的站点地区开发提供借鉴。
何冬华
关键词:TOD轨道交通
中国城市竞争力区域差异的空间分析被引量:4
2004年
中国地级市及以上级别城市竞争力在东西向呈现出“高—低—高—低”四元结构的区域差异的特征,在南北向表现为北方沿边、沿江、沿南昆线3个高水平带及与其之间低谷带的相间分布;在区域及更小尺度上,存在由大城市向边缘其它城市逐步递减的“凸”字形空间格局;城市竞争力较高的城市集中于沿海、江、线、边地带。
何冬华
关键词:城市竞争力东西向南北向南昆线小尺度
城市土地再开发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被引量:6
2022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土地开发与再开发逐渐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为系统总结土地再开发研究现状,针对中国知网的中文核心、CSSCI、CSCD数据库,基于CiteSpace对国内城市土地再开发研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显示:(1)研究方法上,从量化分析到政治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介入;(2)模式转型上,从“房地产化”到城市竞争力提升;(3)动力机制上,从房屋、地块开发动力到成片开发动力转变;(4)利益博弈上,从地方政府主导到多元利益主体合作转变。现有研究仍存在部分西方“舶来”理论在中国语境下的认识不够深刻、成片土地再开发的博弈关系及机制挖掘亟待深入、对地方政府在土地再开发中的角色认知的关注度不足等问题。未来土地再开发研究可关注以下方向:一是结合中国语境深化理论研究,二是深入挖掘土地再开发背后的空间生产机制,三是深化土地再开发的政府角色认知等。
何冬华何冬华刘玉亭刘玉亭
关键词:城市更新土地再开发
尺度重构视角下的土地再开发增值空间分配——以广州海珠湾枢纽地区为例
2022年
在存量土地再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新增价值(增值空间)分配的合理性,成为影响土地再开发运行效率的关键。从尺度重构视角,构建土地再开发增值空间分配研究框架,以广州海珠湾枢纽地区为例,对自主改造、土地征收和土地整备3种再开发模式,进行尺度跃迁观察,并剖析相应的增值空间分配成效及再开发项目推进情况。研究表明,柔性跃迁的自主改造与刚性跃迁的土地征收,均是基于经济平衡进行的增值空间分配,容易挤压为社会共享的单元增值空间,导致再开发工作难以推进。而中间跃迁的土地整备,通过权力与空间的适配调整,以“储改结合”促进多方合作改造,以“单元”社会平衡为原则,促进增值空间分配的“显性化”,保障为社会共享的单元增值空间。基于此,提出土地再开发增值空间分配合理化的路径,包括:构建上级政府权威的土地整备统筹机制,构建成片连片的土地整备单元载体,构建社会平衡的显性化分配机制。
何冬华何冬华刘玉亭刘玉亭杨恒
关键词:土地再开发
轨道交通衔接设施布局的无缝化应对策略——以广州市轨道交通近期线网为例被引量:13
2012年
轨道交通及其衔接设施的无缝衔接是影响轨道交通水平的重要因素,交通衔接设施的设置应综合考虑城市空间发展需求与轨道交通运输特点两个方面。广州市轨道交通线网从城市空间层面,通过衔接功能区划建立与城市空间优化耦合的衔接设施;从轨道交通运输层面,通过设定零距离换乘的衔接标准、一体化的轨道交通衔接布局、人性化的换乘设计,实现轨道交通服务的无缝化。
李洪斌何冬华
关键词:轨道交通换乘设计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区域的规划设计原则——基于公共交通导向发展模式的视角被引量:5
2014年
起源于美国的公共交通导向发展模式(TOD)在空间规划中具有可持续性和宜居性的实践意义。但基于美国城市发展背景的公共交通导向发展模式难以直接应用于中国实际。基于此,从密度、土地混合利用、步行环境等公共交通导向发展理念的主要设计要素着手,阐述了适用于中国城市现状的公共交通导向发展模式及其规划设计原则。
何冬华王陌潇
关键词:城市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