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刚
- 作品数:40 被引量:23H指数:2
- 供职机构:山西省人工降雨防雹办公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电子电信更多>>
- 山西省人工增雨天气概念模型研究
- 为了使人工增雨更有针对性,需要在作业方案制定阶段就对未来影响天气系统有一个明确的判断,需要总结出一套适合山西省进行人工增雨作业的天气概念模型。为此,普查了1991~2000年欧亚范围高空及地面天气图,筛选出影响山西省并产...
- 孙鸿娉李培仁李玉宏申东东任刚
- 关键词:天气概念模型人工增雨
- 一次层状云降水微物理特征及可播性研究
- 2010年
- 利用DMT探测平台对2009年3月11日山西一次云降水过程实施了综合探测,分析了此次云降水过程的宏微观物理特征。计算了云中过冷水含量距O℃层高度的垂直分布及其特征,并根据云雨粒子探测情况研究YAI降雨的可播度指标。
- 孙鸿娉李培仁孙国德任刚申东东
- 关键词:人工增雨
- 山西省层状云飞机云物理观测试验结果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利用山西省2008年-2010年64架次云结构的粒子测量系统(DMT)探测资料,配合地面观测和卫星资料统计分析了层状云系的宏微观特征。发现:降水性层状云低云含水量垂直方向上平均为0.03g,m^3,中云含水量垂直方向上平均为0.05g/m30对比分析降水云和非降水云系的微物理特征量,两者存在显著的差异,降水性层状云云粒子有效半径要达到10μm-14μm。对云系不同温度层的微物理特征和云中水分按不同粒子尺度的分配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降水性层状云在垂直方向上的微物理结构特征非常明显,也是分层的。高层主要是冰相粒子,主要是冰雪晶,随高度降低冰雪晶的尺度增大,在四个典型温度层的观测中,LWC、云粒子及降水的浓度、尺度相较有很大不同。云中水分按不同粒子尺度的分配可以看出,直径20μm、30μm的粒子含水量较高,对云中液态水含量的贡献较大,降水粒子主要由20μm、30μm的粒子转化。
- 孙鸿娉中东东封秋娟李义宇任刚周学文
- 关键词:云物理飞机探测统计分析
- 新型机载云物理探测系统及应用
- 本文介绍了山西省人工降雨防雹办公室引进的美国DMT (Droplet Measurement Technologies )公司生产的新型机载云物理探测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云气溶胶和降水分光计CAPS (Cloud Aer...
- 李培仁封秋娟任刚申东东
- 关键词:数据采集降水云系液态含水量
- 干旱地区春季强降水过程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图像特征分析
- 2009年
- 针对2007年3月2日-4日出现在黄土高原干旱地区的一次大范围较强降雨过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多普勒雷达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这次降雨为积层混合云降水,在强度PPI上具有回波范围大,分布较均匀、连续,边缘不规则等连续性降雨回波特征;VIL的变化与降水发生有明显的正相关,对降水过程的发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多普勒径向速度的PPI图像中各个圈层正、负速度值的大小和同一风速值所对应的面积大小可以判断各个高度层风向、风速的辐合辐散;由零速度线的走向可以定性判断辐合辐散与冷暖平流,进而推断降水的生消。通过对此次降水个例的分析,探讨了春季强降雨过程的雷达图像特征,为干旱区春季大面积降水预报积累经验、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孙鸿娉闫世明晋立军任刚亢晋方
- 关键词: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特征
- ADTD雷电定位系统故障的检查和处理
- 山西省人工降雨防雹办公室在我省布设了雷电监测定位系统,在全省七个子站配备了ADTD雷电探测仪,并通过CDMA无线传输和气象系统局域网传输的方式将所探测的闪电数据传输到省人降办,以达到对雷电天气的实时监控,在数据上传国家探...
- 任刚
- 关键词:雷电定位系统
- 一次层状云降水微物理特征及可播性研究
- 利用DMT探测平台对2009年3月11日山西云降水观测外场试验区的一次云降水过程实施了综合探测,综合分析了此次云降水过程的宏微观物理特征.计算了云中过冷水含量距层高度的垂直分布:云中过冷水含量最大值出现在距0℃层高度以上...
- 孙鸿娉李培仁孙国德任刚申东东
- 关键词:人工增雨微物理特征
- 黄土高原春季强降水过程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图像特征分析
- 对2007年3月2~4日出现在黄土高原地区的一次大范围较强降雨过程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PPI图像和产品的应用技术,根据垂直速度场和雷达图像特征及二次产品可以判断冷、暖平流,以及各个高度层风的辐合、辐散...
- 孙鸿娉晋立军任刚
- 关键词:强降水过程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图像特征
- 山西省层状云降水的可播性分析研究
- 利用DMT探测平台对2009年3月11日山西云降水观测外场试验区的一次云降水过程实施了综合探测,综合分析了此次云降水过程的宏微观物理特征。计算了云中过冷水含量距层高度的垂直分布:云中过冷水含量最大值出现在距0℃层高度以上...
- 孙鸿娉李培仁孙国德任刚申东东
- 关键词:人工增雨
- 山西省一次层状云降水微物理结构及降水机制分析
- 2016年
- 针对山西省2012年3月21日的一次降水过程,利用机载DMT探测资料、Micaps常规天气资料和卫星云图等资料分析了降水云系微物理结构及降水机制。结果表明:2012年3月21日层状降水云系中,0℃度层以下云体不同部分垂直结构基本一致,但云滴谱分布,特别是小云滴数浓度的差异明显,0℃度层以上云体不同部分垂直结构差异较大;云体中部云体密实,干层厚度较小,云体边缘云体松散,干层厚度较大,云体中部各微物理量的值均大于云体边缘;云体各部位均表现出冰晶粒子平均直径随高度降低呈增大趋势;液态水含量变化与平均直径的变化较为一致,在平均直径相差不大时,液态水含量与云滴数浓度有较好的正相关性;本次降水由冷云降水产生,在4900m(-8℃)以上,冰晶主要依靠贝吉龙过程增长,在4200m-4900m(-1℃--8℃)出现霰粒子之间、霰粒子与过冷水滴之间碰并增长,使冰晶粒子谱变宽,4000m(-1℃)出现柱状冰晶,使冰晶粒子谱进一步变宽,大于400μm粒子浓度迅速增加,是这次冷云降水形成的主要过程。
- 李义宇申东东任刚
- 关键词:层状云数浓度含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