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丽娜 作品数:9 被引量:42 H指数:3 供职机构: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 中西医结合科研计划课题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帕罗西汀辅助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帕罗西汀辅助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方法 127例入选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予兰索拉唑+莫沙必利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帕罗西汀.疗程8周,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及不... 付丽娜 张秋瓒关键词:帕罗西汀 胃食管反流病 焦虑 抑郁 人参皂苷Rg_1对H_2O_2诱导的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_1对过氧化氢(H_2O_2)诱导的SD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用人参皂苷Rg_1作为干预药物,以原代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为靶标建立细胞模型,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氧化损伤(H_2O_2)组、人参皂苷Rg_1低、中、高浓度组,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神经元存活率,流式细胞技术及Hoechst染色观查细胞凋亡,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神经元内ROS变化,分光光度计检测神经元中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人参皂苷Rg_1能明显抑制海马神经元凋亡及神经元内ROS生成,引起MDA含量下降,SOD活力增加。结论人参皂苷Rg_1能够抑制H_2O_2诱导的大鼠海马神经元氧化损伤,进而抑制海马神经元凋亡。 许彤 付丽娜 隗永健关键词:人参皂苷RG1 海马神经元 丙二醛 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迟发性出血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2023年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导致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中关于ESD治疗EGC,并描述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文章,使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对检索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于最终纳入的文献中提取相关指标的病例数据。通过RevMan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研究对象6150例,发生ESD术后迟发性出血41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病灶直径≥3 cm(OR=2.22,95%CI=1.78~2.76)、病变深度位于黏膜下层(OR=7.60,95%CI=2.89~19.99)、病灶位于胃中下1/3(OR=4.55,95%CI=2.65~7.81)、术中明显出血(OR=6.38,95%CI=2.84~14.30)、年龄≥60岁(OR=3.14,95%CI=1.30~7.59)、术前活检次数≥2次(OR=6.81,95%CI=3.05~15.22)、抗血栓类药物服用史(OR=4.65,95%CI=2.31~9.36)、黏膜下层纤维化(OR=9.33,95%CI=3.01~28.89)、手术时间≥60 min(OR=2.98,95%CI=1.60~5.57)、病灶切除直径>40 mm(OR=2.21,95%CI=1.29~3.80),以上10个因素均为EGC患者发生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病灶直径≥3 cm、病变深度位于黏膜下层、病灶位于胃中下1/3、术中明显出血、年龄≥60岁、术前活检次数≥2次、抗血栓类药物服用史、黏膜下层纤维化、手术时间≥60 min、病灶切除直径>40 mm均是EGC患者ESD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临床应根据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防范。 韩景舒 王艳荣 刘应莉 付丽娜关键词:早期胃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迟发性出血 META分析 哇巴因通过阻遏激光激酶信号途径抑制肝癌细胞生长机制探索 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观察钠钾ATP酶抑制剂哇巴因抑制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和分裂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不同浓度(0.1、1.0、10.0μmol/L)哇巴因作用HepG2细胞24 h,以HepG2细胞为对照组,通过细胞活力检测试剂盒(CCK-8法)检测哇巴因对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细胞免疫荧光共定位(ICC法)检测细胞染色体分离状态,Western印迹检测极光激酶A(AURKA)、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p-mTOR、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ERK)、p-ERK蛋白表达。结果0.1、1、10μmol/L哇巴因作用细胞24 h后,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23.50±4.57)%、(49.80±5.32)%和(72.10±5.6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抑制效果呈现浓度依赖性(F=32.8,均P<0.05);细胞免疫荧光共定位显示,1μmol/L哇巴因作用细胞24 h后,染色体分离发生障碍。与对照组相比,加药组细胞纺锤体直径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8,P<0.05)。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1μmol/L哇巴因作用HepG2细胞24 h后,与对照组相比,AURKA、p-mTOR、p-ERK表达较低(F=16.26,8.32,33.59;P<0.05),哇巴因可阻抑肝癌细胞在裸鼠体内生长(F=370.20,P<0.05)。结论哇巴因通过阻遏激光激酶信号途径,诱发肝癌HepG2细胞染色体分裂障碍、抑制肝癌细胞生长。 付丽娜 徐忠伟 徐瑞成 方涛 王凤梅关键词:哇巴因 细胞分裂 替米沙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胰岛素抵抗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血脂及氧化应激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多烯磷脂酰胆碱组、替米沙坦低剂量组和替米沙坦高剂量组,每组10只。对照组以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和干预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诱发NASH,12周后,分别给予生理盐水1.0 m L/(kg·d)、生理盐水1.0 m L/(kg·d)、多烯磷脂胆碱8.4 mg/(kg·d)、替米沙坦4 mg/(kg·d)和替米沙坦8 mg/(kg·d)灌胃4周。所有大鼠在第16周末处死,测肝酶、血脂、氧化应激、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及肝组织NAS评分。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多烯磷脂酰胆碱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减低,NAS评分改善;替米沙坦低剂量组AST减低,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肝组织SOD和GSH-PX提高,血清及肝组织MDA减低,HOMA-IR减低,NAS评分改善;替米沙坦高剂量组ALT减低,余指标变化同替米沙坦低剂量组。结论高剂量的替米沙坦可降低NASH大鼠肝酶、氧化应激、胰岛素抵抗和肝脏脂质沉积,且作用优于多烯磷脂酰胆碱及低剂量替米沙坦。 刘应莉 张秋瓒 王艳荣 杨倩 付丽娜 张静关键词:氧化性应激 替米沙坦 多烯磷脂酰胆碱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胰岛素抵抗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治疗进展 被引量:25 2017年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e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全球发病率逐年增加,是慢性肝脏疾病的最常见原因,西方国家总人口的20%~30%患有NAFLD,我国的上海、广州和香港等发达地区成人NAFLD患病率也高达15%左右。NAFLD包括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1qon—alcoholicfattyliver,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和酒精性肝硬化。 付丽娜 张秋瓒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NAFLD 慢性肝脏疾病 酒精性肝硬化 护理干预联合CLS生物治疗对消化系肿瘤患者的预后影响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观察临床中护理干预在科学关爱生命(Care for Life in Science,CLS)生物治疗消化系肿瘤中的应用,并观察其预后效果.方法:选取2011-01/2011-12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生物治疗科80例消化系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常规组在CLS生物治疗过程中实施常规护理,而干预组在CLS生物治疗过程中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效果.结果:干预组vs常规组2年和3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7%vs 70.0,75.0%vs 60.0%,P<0.05);干预组vs常规组食欲、疼痛和病情认知度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17,6.332,8.407,9.352,均P<0.05).结论:CLS生物治疗消化系肿瘤的过程中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是可行的,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值得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张琳 孙雯雯 付丽娜关键词:消化系肿瘤 护理干预 立止血胃管内注入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疗效观察 被引量:5 2011年 消化性溃疡引起的出血是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的主要病因,是消化系统常见急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需积极救治。本研究对消化性溃疡伴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胃镜下治疗后仍有活动性出血的28例患者应用立止血胃管内注入治疗,获得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王秀茹 王艳荣 付丽娜关键词:止血药 巴曲酶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出血 质子泵抑制剂 P53未突变型大肠癌组织中ASPP2和iASPP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P53凋亡刺激蛋白家族ASPP2、i ASPP蛋白在P53未突变型(P53阴性)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分别检测ASPP2、i ASPP蛋白在P53阴性大肠腺癌及正常大肠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ASPP2、i ASPP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关系。结果 ASPP2蛋白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大肠组织(P<0.01),i ASPP蛋白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大肠组织(P<0.01)。i ASPP蛋白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无关(P>0.05),而与低分化程度和Dukes分期有关(P<0.05);ASPP2蛋白表达与大肠腺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分化程度、Dukes分期均无关(P>0.05)。ASPP2与i ASPP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相关性(C=0.697,P<0.05)。结论在P53未突变大肠癌患者,肿瘤的发生、发展与i ASPP蛋白水平升高、ASPP2蛋白水平降低有关,且两者表达密切相关。通过抑制i ASPP或激活ASPP2来提高诱导细胞凋亡功能成为大肠癌治疗的新方法。 付丽娜 王艳荣 张秋瓒 杨倩关键词:ASPP ASPP2 大肠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