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寒
- 作品数:23 被引量:206H指数:10
- 供职机构:吉林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聚(丙烯酸酸-co-丙烯酰胺)水凝胶对阳离子染料亚甲基蓝和孔雀石绿吸附性能的研究被引量:14
- 2019年
- 以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为单体,过硫酸盐为引发剂,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实验条件,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聚(丙烯酸-co-丙烯酰胺)(P(AA-co-AM))水凝胶。采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所制备的P(AA-co-AM)水凝胶进行分析,考察了外界环境因素对P(AA-co-AM)水凝胶吸附性能的影响,探讨了P(AA-co-AM)水凝胶对亚甲基蓝(MB)和孔雀石绿(MG)的吸附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所制备的P(AA-co-AM)水凝胶具有清晰的三维网络结构,能够通过其表面的羧基和氨基残基与MB和MG相互作用。减小P(AA-co-AM)水凝胶的粒径、增大染料溶液的pH值、升高吸附温度均有利于P(AA-co-AM)水凝胶对MG吸附反应的进行;但适当降低吸附温度反而可以提高P(AA-co-AM)水凝胶对MB的吸附效果。P(AA-co-AM)水凝胶对MB和MG的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 2>0.990)和粒子内扩散模型(R 3>0.804),吸附过程为化学吸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R F>0.993),通过拟合得到P(AA-co-AM)水凝胶对MB和MG的理论最大吸附量分别为602.7和575.0 mg/g,吸附过程更倾向于不均匀的多分子层吸附。在最优条件下,P(AA-co-AM)水凝胶对MB反复3次的脱附效率分别为78.18%、68.35%和59.34%。
- 刘宛宜王天野王铖熠毕程程刘淼于寒
- 关键词:丙烯酸丙烯酰胺水凝胶亚甲基蓝孔雀石绿
- 湿地生态恢复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被引量:1
- 2023年
-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与社会发展及人类福祉关系密切。近些年,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过度影响,湿地正面临着面积减少、功能减弱、多样性降低等问题。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支柱,湿地生态修复工作也得到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结合湿地属性及政策保障有针对性地对湿地进行保护与修复,对区域的湿地保护及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从湿地恢复理论及湿地恢复原则入手,阐述了湿地恢复的主动恢复模式和被动恢复模式;从生境恢复技术、生物恢复技术、土壤修复技术、水文修复技术、植被恢复研究、案例分析等方面介绍了湿地恢复的技术及案例,最后提出了出台政策、湿地恢复重塑、湿地旅游资源利用及湿地保护的创新机制试点等湿地保护的重点措施建议。
- 于寒周茜冉邹元春邹元春田雪孙明阳王婧瑜张鉴昊姜明
- 关键词:湿地保护湿地恢复
-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及玉米生长特性的调控效应研究
- 本研究选择玉米长期连作和米麦轮作2种种植方式,分别进行秸秆覆盖还田和深埋还田,应用传统的微生物纯培养技术与磷脂脂肪酸谱图分析方法相结合,从微生物的角度了解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微生态状况;同时,将与土壤密切相关的玉米地下...
- 于寒
- 关键词:玉米秸秆还田土壤微生物根系
- 文献传递
- 秸秆深翻还田对不同地区玉米(Zea mays L.)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2020年
- 本试验材料为‘翔玉998’,分别在松原和九台地区设秸秆全量深翻还田和秸秆不还田两个处理,研究玉米株高,穗位高、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松原和九台地区秸秆深翻还田下的株高及穗位高都大于秸秆不还田处理,但差异不显著。通过秸秆深翻还田处理下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峰值有明显提高,都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同时成熟期的干物质量均明显大于对照处理。两地区地上部物质运转与分配上表现趋势一致,都是茎、叶中干物质运转率较高,且对籽粒贡献率也较大,但九台地区的干物质转运量相比对照提高最大;对比产量数据,两地区在秸秆深翻还田方式下的玉米产量都高于对照。最终得出结论秸秆深翻还田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提升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是对其株高和穗位高影响程度不明显。本研究为建立区域秸秆还田体系提供理论帮助和技术支持。
- 田文博于寒谷岩刘亚亮陈龙刘玮斌吴春胜胡文河
- 关键词: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
-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9
- 2015年
- 为了探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设置秸秆覆盖和深埋2种秸秆还田方式,研究了不同处理(秸秆覆盖于玉米长期连作土壤CT1、秸秆深埋于玉米长期连作土壤CT2、秸秆覆盖于米麦轮作土壤T1、秸秆深埋于米麦轮作土壤T2)对下茬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同的秸秆还田方式下,T1和T2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主要微生物及生理类群和土壤酶活性均高于CT1和CT2处理。(2)在玉米长期连作土壤中,秸秆深埋更能提高下茬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增加土壤细菌、放线菌、主要微生物生理类群(氨化细菌、好气性固氮菌、硝化细菌)和降低土壤真菌数量,提高土壤脲酶和转化酶活性。而在米麦轮作土壤中,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根际土壤真菌和主要微生物生理类群(氨化细菌、好气性固氮菌、硝化细菌)、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不大。在吉林省玉米长期连作种植区,秸秆深埋比秸秆覆盖更能有效改善土壤微生物结构。
- 于寒梁烜赫张玉秋孙杨吴春胜谷岩
- 关键词:玉米秸秆还田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
- 膨大革孔菌生物学特性及驯化栽培被引量:4
- 2022年
- 通过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分析鉴定,将采自安徽省马鬃岭的多孔菌鉴定为膨大革孔菌Trametes strumosa,并对其开展生物学特性、酶活性测定及驯化栽培研究。结果表明:膨大革孔菌菌丝最适碳源为果糖、最适氮源为酵母浸粉、最适pH为8、最适温度为30℃。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30℃、120 r/min的条件下,膨大革孔菌菌丝在培养至8 d时锰过氧化物酶活性达到最高为1942.53 U/L、在培养至9 d时漆酶活性达到最高为935.27 U/L。在栽培配方为阔叶树木屑78%、麦麸20%、石膏1%、石灰1%,含水量65%的人工培养基中膨大革孔菌可成功出菇。验证了膨大革孔菌人工栽培的可行性,并对未来该菌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 殷伟琦于寒汪阳李雪飞高汉星李长田李丹李玉
- 关键词:白腐真菌单因素酶活性测定人工栽培
- 湿地景观生态美学感知与评估体系研究被引量:16
- 2018年
- 湿地具有重要的美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但是,目前还罕有从美学角度开展的相关研究。从景观生态美学视角出发,以湿地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人的审美感知分析,以生态美学审美观为指导,构建出属于湿地景观生态美学特有的生态价值体系和审美价值体系,对湿地中的非生物与生物环境进行生态美学评估,以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为案例,进行了示范。研究结果表明,湿地景观生态美学研究是一种双目标定位研究,一方面是满足人对湿地生态指标的客观量化,另一方面是满足人对湿地审美指标的主观量化。这种感知与评估对湿地恢复或重建过程中景观生态美学规划与设计具有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评估了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生态美学现状,明确指出其未来提升优化的具体方向,对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旅游价值的提升具有现实意义。
- 孙明阳孙明阳邹元春于晓菲姜明
- 关键词:湿地景观感知
- 牡蛎形拟层孔菌生物学特性、驯化栽培及抗氧化活性被引量:12
- 2021年
- 对采自江西省萍乡市的野生牡蛎形拟层孔菌Fomitopsis ostreiformis子实体分离的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的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在对其菌丝体最适培养条件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驯化栽培研究。通过水提醇沉法对获得的牡蛎形拟层孔菌栽培子实体进行粗多糖提取,并通过测定其粗多糖对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清除率,讨论该菌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牡蛎形拟层孔菌的最适生长碳源与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酵母浸粉,最适生长pH为5.0–6.0,最适生长温度为35℃,温度因素对其菌丝体生长的影响最大;栽培种接种后,60d左右可形成成熟的子实体;其栽培子实体粗多糖的提取率为10.88%,提取粗多糖中总糖含量为23.87%;粗多糖对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均具有较强的清除率,且均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表明该菌具有较高的抗氧化应用潜力。
- 梁逸戴丹饶固李丹于寒张波李玉
- 关键词:液体菌种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
- 高校学生依托在线课程平台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探索被引量:3
- 2016年
- 一、在线课程平台建设现状(一)学校管理缺乏规划在线课程学习平台需要优质的软硬件环境支撑,校园网络速度及信号的稳定性是影响学生网络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很多学校认为计算机应用对于大学生来说并不存在困难,缺少对学习平台功能模块、使用技术、课程学习和考核评价方面的相关培训。
- 于寒徐玲
- 关键词:课程学习高校学生学校管理网络速度软硬件环境
- 秸秆深翻还田对玉米根系相关特性影响
- 2019年
- 本研究在大田条件下设置对照不还田CK、秸秆深翻还田两种处理模式,分析不同生育时期下玉米根系相关形态(根系长度,根系干重,直根数,须根数,胚轴长,气生根及其插入土气生根条数),生理特性(可溶性蛋白,伤流液)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秸秆深翻还田能够提高玉米生育前中期根系增长的速度,对玉米中后期根系干重变化影响大;与对照不还田相比,秸秆深翻还田能够显著提高玉米生育前期直根数和须根数,加快胚轴缩短,同时显著增加了玉米气生根条数及插入土气生根条数;秸秆深翻还田能显著提高玉米前中期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抽雄期伤流液量。本研究通过秸秆深翻还田探索出促进根系生长发育的理论,进而对地上部植株生长发育及产量起到有利作用。
- 陈龙谷岩田文博刘玮斌刘亚亮于寒吴春胜
- 关键词:根系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