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乔虎云

作品数:29 被引量:103H指数:5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高校科技研究开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端侧
  • 5篇端侧吻合
  • 5篇周围神经
  • 4篇手术
  • 4篇术后
  • 4篇肌肉
  • 4篇骨折
  • 3篇神经再生
  • 3篇失神
  • 3篇失神经
  • 3篇缺损
  • 3篇疗效
  • 3篇肌肉萎缩
  • 3篇肌萎缩
  • 2篇神经肌
  • 2篇神经肌肉
  • 2篇神经损伤
  • 2篇神经支
  • 2篇神经支配
  • 2篇失神经肌肉

机构

  • 26篇山西医科大学...
  • 4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河南省洛阳正...
  • 1篇清华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聊城市人民医...
  • 1篇山东省立医院
  • 1篇中国医师协会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作者

  • 27篇乔虎云
  • 18篇梁炳生
  • 13篇贾英伟
  • 10篇陈治
  • 10篇常文凯
  • 7篇李刚
  • 6篇张登峰
  • 4篇张永红
  • 4篇王栋
  • 3篇韩利军
  • 2篇冯勇
  • 2篇赵伟
  • 2篇韦健
  • 2篇张进
  • 2篇李春江
  • 1篇于静
  • 1篇李文斌
  • 1篇石颖
  • 1篇李娟
  • 1篇李波

传媒

  • 6篇中华手外科杂...
  • 5篇中国药物与临...
  • 4篇山西医药杂志
  • 3篇实用骨科杂志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中华老年骨科...
  • 1篇中华骨与关节...

年份

  • 1篇2022
  • 4篇2021
  • 5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超微血流成像监测横向骨搬移中血管再生的初步研究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研究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在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中监测血管再生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接受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的12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64.0±16.6)岁(范围30~86岁)。12例中伴糖尿病足者10例,糖尿病史(14.4±8.3)年(范围5~30年);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2例。12例均行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记录治疗前后的超微血流成像结果并进行比较,包括新生侧支血管数量与部位、血管直径、浸润深度等。结果12例在接受治疗后均发现明显的围绕下肢知名血管的新生侧支,侧支数量(3.25±2.73)支(范围1~8支)。12例共发现20支知名血管有侧支建立现象,其中11例共12支跖动脉(dorsal metatarsal artery,DMA)周围发现侧支建立,2例共3支足背动脉(dorsal pedis artery,DPA)周围发现侧支循环建立,2例共3支胫前动脉(anterior tibial artery,ATA)周围发现侧支循环建立,2例各有1支胫后动脉(posterior tibial artery,PTA)周围发现侧支循环建立。6例侧支建立于手术同侧下肢,2例侧支建立于手术对侧下肢,4例侧支建立于双侧下肢。结论胫骨横向骨搬移在临床应用中血管再生现象明显,超微血流成像可有效反映新生血管侧支生成的情况。
王斌李娟张永红王栋张进张兴东乔虎云刘宏王宝娜王兴华
关键词:缺血后处理诊断显像侧支循环
肌卫星细胞研究新进展被引量:6
2020年
骨骼肌是人体最大的组织,它的收缩和放松活动是人体各种运动的基础.一旦骨骼肌发生了不可逆性萎缩时,就会造成肌肉功能的丧失,同时也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防止肌肉萎缩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促使骨骼肌卫星细胞有效的增殖和分化.卫星细胞激活、增殖和分化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周围环境、各种生长因子和物理刺激等.为此作者认为有必要对卫星细胞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阐述,以便为临床肌萎缩的防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韩利军乔虎云梁炳生
关键词:肌肉功能物理刺激肌卫星细胞周围环境不可逆性
中重度前臂缺血性肌肉挛缩晚期功能重建的手术治疗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中、重度前臂缺血性肌肉挛缩晚期功能重建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42例中、重度前臂缺血性肌肉挛缩的晚期患者,进行旋前畸形矫正和旋后对掌功能重建手术。其中6例行指浅、深屈肌腱交叉延长术,17例行肌腱转位术+骨间膜、旋前方肌松解术,19例行肌腱转位术+骨间膜、旋前方肌松解术+腕屈肌旋后功能重建术。结果术后42例患者均获得6~34个月的随访。旋后功能恢复:优9例,良18例,可12例,差3例,优良率为64.3%。手功能恢复:优11例,良15例,可14例,差2例,优良率为61.9%。结论对中、重度晚期缺血性肌肉挛缩的患者,应针对其不同的挛缩程度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贾英伟梁炳生张登峰常文凯乔虎云
关键词:前臂损伤筋膜间隔综合征
周围神经内囊肿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0年
周围神经内囊肿是一种良性的、非肿瘤性质的黏液囊肿[1],生长于周围神经外膜内,由厚厚的黏液积聚而成,包裹在致密的纤维囊内。法国解剖学家和外科医生Beauchene fils于1810年首次描述了一位肘部尺神经内囊肿的病人,他称之为“肘部浆液囊肿”[2]。周围神经内囊肿可以发生在全身各处,如颈、肩、肘、腕、髋、膝、踝,直至掌指处[3-4],最常见于膝关节,约占68%,主要累及腓总神经,其次为肘关节,约占10%,主要累及尺神经[5]。
武永辉乔虎云常文凯
关键词:解剖学家神经外膜腓总神经纤维囊周围神经尺神经
踝管综合征治疗进展
2020年
踝管综合征(tarsal tunnel syndrome)是指胫神经或其分支在通过踝管至足底的过程中被卡压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1],由Keck[2]1962年首先报道。国内周连圻等[3]1965年首先予以报道。随着医学的发展,各国学者对踝管综合征这一系统疾病诊疗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现综述如下。
韩利军乔虎云梁炳生
关键词:踝管综合征疾病诊疗胫神经
肘管综合征术后复发二次手术16例分析被引量:10
2006年
目的分析导致肘管综合征二次手术的相关因素,为提高手术疗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改进术式对16例住院患者行二次手术治疗,对复发的肘管综合征病例进行总结,分析需进行二次手术的临床因素。结果导致第一次手术失败的原因有:术中尺神经及其通道未能彻底松解减压(包括各个卡压点及周围瘢痕),占65.67%;尺神经前置术后固定不当致再次卡压形成(缝线悬吊及尺神经回移),占14.93%;其他(血供不良及神经内异物),占17.9%。改进术式行二次手术,疗效满意。结论肘管综合征手术治疗最重要的是术中尺神经及其通路的彻底松解减压,尺神经前置后的可靠固定和术后尺神经良好血供及组织床也是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
贾英伟梁炳生乔虎云陈治
关键词:肘管综合征再次手术
医用隔离材料防止肌腱粘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比较目前较成熟的几种防肌腱粘连的材料,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JD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取左后肢第二、三趾为组内配对。在实验动物第二趾近节将屈肌腱切断后,用改良Kessler法缝合;对照组(A1)直接闭合切口,实验组分别在缝合口周围涂抹透明质酸钠(B1)、几丁糖(C1)、生物蛋白胶(D1)后闭合切口;各组第三趾缝合肌腱后加用聚乳酸可吸收膜包绕吻合口(A2、B2、C2及D2组)。6周后对肌腱行大体、组织学观察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大体及光镜观察显示各实验组粘连程度均低于对照组A1,其中B1和C2组粘连程度最低。肌腱拉出距离及总活动度比值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最大拉力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乳酸可吸收医用膜、生物蛋白胶、透明质酸钠、几丁糖及其配对组合均有助于减少肌腱粘连,并且不影响肌腱愈合强度。其中,透明质酸钠组和几丁糖+医用膜编粘谇程度最低,疗效品著。
常文凯李刚陈治乔虎云贾英伟冯勇梁炳生
关键词:生物相容性材料动物实验黏连
超声监测下手风琴技术促进胫骨搬移术后对合端骨愈合的临床效果和影像学表现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超声监测下手风琴技术促进胫骨搬移术后对合端骨愈合的临床效果和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收治的16例在超声监测下利用手风琴技术促进对合端骨愈合的胫骨搬移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4例,女性2例,年龄(45.3±14.3)岁(范围:6~61岁)。在实施骨搬移之前,胫骨骨缺损长度为(6.0±2.6)cm(范围:2.0~12.1 cm)。手风琴技术的操作步骤:加压2周、暂停调节12 d、牵开2周、回缩2周,之后停止操作,巩固对合端骨质矿化。在治疗过程中,应用超声监测对合端的血肿大小、血流信号的Adler分级、新生骨痂变化等。应用X线检查监测对合端的骨愈合情况。采用paley愈合标准评价患者的骨性愈合情况及功能恢复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对合端血肿大小与血流阻力指数及对合端骨愈合时间的相关性。结果手风琴操作过程中,超声检查可见回缩前对合端周围血流信号的Adler分级逐渐升高,回缩开始后逐渐降低,但骨痂矿化程度持续升高。对合端加压2周时,14例患者超声检查发现对合端出现血肿,X线检查显示对合端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30.8±4.9)周(范围:23~40周),且血肿大小与对合端骨愈合时间呈线性负相关(r=-0.819,P<0.01);2例患者未发现血肿,连续观察20周后,对合端仍无明显的骨痂连接,行骨皮质剥脱术后,超声检查显示对合端出现血肿,继续行手风琴技术治疗,对合端分别于术后第30、32周骨性愈合。16例患者加压2周时的血肿大小与牵开2周时血流阻力指数呈线性负相关(r=-0.801,P<0.01);患者术后随访(14.5±3.2)个月(范围:10.6~20.2个月)。末次随访时,12例患者的Paley愈合标准评价结果为优,4例为良。结论手风琴技术中施加的牵拉及压缩应力可促进对合端的骨愈合,超声可监测对合端骨愈合早期的愈合迹象,帮助判断骨愈合情况。
贺国宇周鑫石颖王栋于静乔虎云邢浩殷海阳张进刘宏王宝娜贾英伟张永红
关键词:骨痂血肿
神经端侧及侧侧吻合对防治失神经肌肉萎缩的疗效比较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端侧和侧侧吻合法对防治失神经肌萎缩的作用,并比较两种神经吻合方式的效果。方法SD雌性大白鼠28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7只。A组(端侧缝合组):右侧腓总神经切断后将远断端以端侧吻合法45°缝合于胫神经开窗处。B组(侧侧缝合组):右侧腓总神经切断与胫神经作侧侧吻合。C组(失神经组):将腓总神经切断后两断端均结扎并翻转缝于邻近肌肉上。D组(正常对照组):右侧坐骨神经未行特殊处理。术后3个月行组织学检查、电生理检查、各组胫前肌称肌湿重,检测肌纤维横截面积。结果①端侧吻合组与侧侧吻合组均可记录到神经传导速度、肌湿重和肌纤维横截面积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端侧吻合组与侧侧吻合组神经传导速度均慢于正常对照组,肌湿重和肌纤维横截面积值均小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失神经组测不出神经传导速度,其肌湿重和肌纤维横截面积值与端侧吻合组、侧侧吻合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①神经端侧及侧侧吻合法均是防治失神经肌肉萎缩的有效方法。②神经端侧及侧侧吻合后再生的神经在支配肌肉功能上不足以替代原支配神经的功能。
乔虎云梁炳生常文凯
关键词:肌萎缩失神经支配端侧吻合侧侧吻合
不同吻合面积影响神经端侧吻合法修复效果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比较神经端侧吻合处不同接触面积对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神经再生的影响,观察面积因素在神经端侧吻合法中的作用。方法选用50只健康SD大鼠,采用右侧腓总神经损伤修复模型。术中根据手术修复方法不同,分为A、B两组,每组25只。每组将右侧腓总神经在其坐骨神经分支后3mm处局部封闭,利刀切断,吻合于胫神经。A组神经远断端切成45°斜面,腓总神经与胫神经端侧吻合;B组神经远断端切成10°斜面,腓总神经与胫神经行端侧吻合。术后第8周分别对三组大鼠进行组织形态学、腓肠肌湿重检测、肌电图、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和神经示踪法观察。结果 B组肌湿重检测、肌电图、有髓神经纤维计数检测指标在8周时与A组比较,各项检测指标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增大神经断端接触面积后行神经端侧吻合法修复神经,神经纤维再生良好;增大神经断端接触面积能获得更有效的神经再生;长入远端的神经纤维多少与受端吻合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贾英伟段王平梁炳生张登峰常文凯乔虎云陈治李刚
关键词:端侧吻合周围神经损伤神经再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