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乔学军

作品数:145 被引量:1,579H指数:24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所长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子电信水利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2篇期刊文章
  • 27篇专利
  • 15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3篇天文地球
  • 3篇电子电信
  • 2篇化学工程
  • 2篇水利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 1篇理学

主题

  • 61篇地震
  • 57篇形变
  • 40篇地壳
  • 40篇GPS
  • 24篇INSAR
  • 20篇同震形变
  • 19篇地壳形变
  • 19篇地壳运动
  • 14篇GNSS
  • 12篇断层
  • 12篇反演
  • 10篇地震监测
  • 10篇全球定位系统
  • 9篇汶川地震
  • 8篇形变场
  • 8篇震前
  • 8篇GPS监测
  • 7篇电离层
  • 6篇蓄水
  • 6篇振动

机构

  • 142篇中国地震局地...
  • 30篇中国地震局
  • 15篇武汉大学
  • 1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0篇新疆维吾尔自...
  • 7篇四川省地震局
  • 7篇中国地震局地...
  • 6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地质大学...
  • 5篇中国地震台网...
  • 4篇中国地震局地...
  • 3篇同济大学
  • 2篇地壳运动与地...
  • 2篇阿拉斯加大学
  • 2篇青海省基础测...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东京大学
  • 1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湖北省气象局
  • 1篇莱阳农学院

作者

  • 145篇乔学军
  • 59篇王琪
  • 36篇杜瑞林
  • 34篇聂兆生
  • 28篇谭凯
  • 28篇杨少敏
  • 27篇刘刚
  • 24篇游新兆
  • 17篇赵斌
  • 17篇熊维
  • 16篇吴云
  • 15篇王迪晋
  • 13篇贾治革
  • 10篇沈强
  • 9篇王伟
  • 8篇董培育
  • 8篇周宇
  • 8篇陈威
  • 8篇余鹏飞
  • 7篇黄勇

传媒

  • 38篇大地测量与地...
  • 19篇地球物理学报
  • 8篇武汉大学学报...
  • 8篇地壳形变与地...
  • 4篇中国地震
  • 3篇地震学报
  • 3篇中国地震学会...
  • 2篇科学通报
  • 2篇自然科学进展
  • 2篇中国科学(D...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内陆地震
  • 2篇国际地震动态
  • 2篇测绘地理信息
  • 2篇2014年中...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地震地质
  • 1篇测绘学报
  • 1篇西北地震学报
  • 1篇地震研究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8篇2020
  • 6篇2019
  • 3篇2018
  • 11篇2017
  • 6篇2016
  • 8篇2015
  • 8篇2014
  • 9篇2013
  • 4篇2012
  • 6篇2011
  • 9篇2010
  • 6篇2009
  • 6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1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用陆态网络连续GNSS资料分析流动站速率精度与可靠性被引量:3
2017年
利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陆态网络)的GNSS连续站资料,分析GNSS流动站观测的精度与可靠性,研究时间跨度、观测周期以及观测时长对速率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时间跨度对流动站速率精度的影响显著,观测时间越长,流动站速率越接近连续站。按照陆态网络目前每2a观测1期的模式,当时间跨度达到16a时,流动站与连续站速率差异的标准差在水平方向约为0.1mm/a,垂直方向约为0.3mm/a。不同观测时长对流动站水平速率差异的影响基本小于0.15mm/a,垂直方向小于0.45mm/a。当观测时长大于或等于3d时,在水平方向的速率差异的标准差小于0.1mm/a。在时间跨度、观测时长一定时,观测周期越短,流动观测站结果越接近连续观测站结果。
王伟王伟王迪晋聂兆生
关键词:GNSS流动站
海底地壳形变监测现状与启示被引量:6
2021年
海底地壳形变监测对研究洋中脊扩展、火山、海洋板块运动及俯冲带地震活动等具有重要作用,其中GNSS定位与声呐测距技术(GNSS-A)是海底地壳形变监测的主要手段,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GNSS-A的精度达亚厘米级,可以满足很多海底构造形变的监测需求.我国虽然在大陆地壳形变监测与研究方面已达到国际水平,但在海底地壳形变监测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我国海岸线长达3.2万公里,沿海地区的大型活动断裂具有发生大震的风险,如横穿渤海的郯庐断裂带、东南沿海的滨海断裂带都曾发生过大震,因此开展海底地壳形变监测及相关研究势在必行.本文基于GNSS-A的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梳理了关键技术,并结合我国沿海主要活动断裂与地震活动性特点,提出了我国利用GNSS\|A技术开展海底地壳形变监测的建议.
乔学军王伟林牧陈威刘刚
长江三峡GPS处理结果和应变背景场被引量:10
2004年
采用BerneseGPSSoftware 4 .2对长江三峡工程诱发地震监测系统GPS监测网络 1998~ 2 0 0 3年的 6期观测数据进行了处理 ,结果表明 ,三峡库区与华南块体的水平相对运动在 0~ 3mm/a(± 0 .1~± 2 .0mm/a) ;蓄水导致的垂直形变区域主要集中在茅坪 香溪 巴东库段 ,近岸点垂直沉降的量级在 10~ 35mm左右 ,最大峰值区域香溪约 35mm(± 8.6mm) ,垂直形变沿远离库中心方向迅速衰减。采用贝塞尔双三次样条函数模型拟合该地区的应变率 ,推算各类水平应变场 ,结果表明 ,蓄水前各种应变背景在 10 -9/a~ 10 -10 /a量级。作为构造稳定地区 ,三峡库区近期因蓄水导致大规模形变 。
杜瑞林乔学军杨少敏王琪
关键词:三峡水库蓄水GPS形变水平应变场
基于GPS探测汶川地震电离层TEC的异常被引量:46
2009年
利用球谐模型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及IGS(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基准站的GPS观测数据,分别计算了中国区域及全球电离层电子总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采用了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汶川震中上空及邻近区域的TEC进行检查.结果发现:震前后一个星期,孕震区上空连续出现电离层异常扰动,其异常形态具有共轭结构,且呈现向磁赤道漂移趋势.
林剑吴云祝芙英乔学军周义炎
关键词:GPS电离层地震
地震电磁卫星精密定轨方法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高精度卫星轨道是提高卫星应用水平的基础,卫星精密定轨方法主要基于卫星轨道动力学理论,通过跟踪卫星轨迹的测轨技术,将几何和动力学信息进行融合。地震电磁卫星拟采用星载GPS和综合轨道求解方法进行精密定轨,并辅之以人卫激光测距,其定轨的精度可达厘米级。
杜瑞林王琪赵齐乐乔学军郭利民
关键词:地震电磁卫星星载GPS
InSAR数据约束的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震间滑动速率及浅部蠕滑特征
2023年
作为中国大陆最为活跃的断裂带之一,鲜水河断裂现今的滑动模式,尤其是北西段的浅部蠕滑特征长期以来备受关注。文中首先利用Sentinel-1卫星降轨数据,基于小基线集时序分析(SBAS)方法获取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2014—2021年的地表视线向(LOS向)平均速度场;再采用弹性螺旋位错模型拟合InSAR跨断层剖面速度,估计断层的长期滑动速率和浅部蠕滑速率;最后结合黏弹性地震周期模型分析炉霍段地震的复发周期、下地壳和上地幔流变对滑动速率估计的影响。InSAR处理结果显示,断层两侧LOS向速度场呈现出明显的速度差异。使用弹性螺旋位错模型估计得到的鲜水河断裂北西段的断层滑动速率为7.2~11.0mm/a,自西向东逐渐减小。断裂带浅部蠕滑速率为0.3~3.1mm/a,蠕滑主要集中在虾拉沱和道孚—松林口之间。基于历史地震的复发周期及青藏高原东缘下地壳和上地幔黏滞系数的研究,文中采用黏弹性地震周期模型反演得到炉霍段的滑动速率为(7.91±0.3)~(9.85±0.4)mm/a,略低于纯弹性螺旋位错模型的结果((10.14±0.5)mm/a)。
陈毅赵斌熊维王伟余鹏飞余建胜王东振陈威乔学军
关键词:鲜水河断裂带
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的地壳变形特征被引量:48
2002年
利用全球定位系统 1991~ 2 0 0 1年及震后 4期GPS观测数据 ,获得了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口西地震 (Ms8.1)的同震和震后形变运动图像。跨破裂带GPS网最近两点测得的最大同震形变为 1.9m左右 ,而震后 4个月断层蠕滑引起的变形约为 80mm。破裂带两侧震后变形幅度具有非对称性 ,南侧震后变形基本是北侧的 2~ 3倍。研究结果显示破裂带南盘在震后向偏东方向有明显移动 ,预示本次地震后能量的重新分配与积累 ,根据近几十年以来东昆仑断裂带的大地震由西向东扩展的特点 ,未来地震有向东迁移的可能。
乔学军王琪杜瑞林陈宗时游新兆谭凯
关键词:地震同震形变震后形变GPS网全球定位系统
高频GPS测定的尼泊尔M_W7.8和M_W7.3地震震时地表动态变形过程被引量:2
2017年
以陆态网络和尼泊尔境内高频(1Hz)GPS观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动态双差相对定位方法,获取2015年尼泊尔M_W7.8和M_W7.3地震震时近场地表动态变形过程。结果表明,M_W7.8地震震中东侧高频GPS站动态位移幅度明显大于震中西侧;各高频GPS站动态位移幅度不仅与测站震中距有关,而且与地震破裂传播方向有关;M_W7.3地震引起的水平动态位移相对较小。将高频GPS与邻近强震仪动态位移时序进行对比发现,二者在振幅和相位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黄勇杨少敏乔学军林牧赵斌刘刚谭凯
关键词:高频GPS
基于三角网与Tarjan算法的PS点点云分割及轨道误差改正
2013年
为改正在PSInSAR处理过程中对轨道误差项的估计错误,提出一种基于三角网和Tarjan算法的PS点云分割及轨道误差项纠正算法。利用欧空局Envisat卫星SAR图像对喀什地区的PSInSAR的计算结果表明:该算法可有效消除轨道误差项,与传统方法相比,可规避因不联通解缠区域造成的偏差。该算法适用于整幅影像中存在PS点连续密集分布且能基本覆盖的区域。
李刚乔学军聂兆生贾治革
关键词:PSINSARSBAS相位解缠
近场位移数据约束的2013年芦山地震破裂模型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11
2015年
以往的研究显示了2013年芦山MS7.0级地震发震断层的隐伏逆冲断层基本特征,但是破裂深部细节差异较大.本文以近场密集的同震形变数据约束芦山地震破裂面几何形状及滑动分布,结果显示芦山地震破裂面具有铲状结构,上部16km为43°~50°高角度断层,深部16~25km为小于27°的低角度断层,破裂深度与重定位的余震分布深度一致.破裂分布模型清楚显示上下两个断层上各有一个滑动幅度大于0.5m的峰值破裂区,最大滑动量1.5m位于13km深处.重定位的余震分布基本都落在最大滑动量等值线外部库仑应力增加的区域.芦山地震破裂面几何形状和滑动分布特征与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映秀—北川破裂相似,支持龙门山冲断带发育大规模的近水平滑脱层,是青藏高原东缘地壳缩短增厚、龙门山挤压隆升的重要证据。
谭凯王琪丁开华李恒邹蓉聂兆生王迪晋杨少敏乔学军
关键词:同震形变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