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蜜 作品数:17 被引量:66 H指数:4 供职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更多>>
东亚下垫面热通量与南海夏季风及我国降水之间的关系研究 本文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东亚大陆及周围海域的地表潜热通量(LHF)和地面感热通量(SHF)的时空变化特征,讨论了其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和位置的关系;着重分析了南海夏季风爆发前期的风场、地表热... 严蜜关键词:地表潜热通量 地表感热通量 降水 全新世亚洲季风百年-千年尺度变化的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22年 气候重建工作的深入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全新世亚洲季风变化的研究,然而当前重建结果对亚洲季风的演变特征和机理存在很大争议,开展古气候模拟对理解全新世亚洲季风演变的时空特征和成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主要从气候模式模拟的角度回顾全新世亚洲季风百年-千年尺度变化的模拟研究工作,并将从外强迫和气候系统内部变率这两个角度对机制进行探讨。主要有以下进展:全新世瞬变模拟试验结果反映早全新世以来亚洲季风降水呈下降趋势,这主要受到地球轨道参数的影响,并通过改变海陆热力差异和半球间温度梯度来影响亚洲季风降水。在百年尺度弱季风事件上,模拟的8.2 ka BP时期的亚洲季风弱事件主要是由冰川融水触发,引起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减弱并通过大气遥相关导致季风降水减少;而4.2 ka BP时期模式模拟的亚洲弱季风事件主要是受内部变率所主导而并非外强迫因子影响。亚洲季风百年尺度变化的模拟研究主要集中在过去2 000年时段,中世纪气候异常期季风明显增强,而在小冰期逐渐减弱,太阳辐射和火山活动是影响其变化的主导因子,它们通过影响海陆热力差异、印—太海温变化来影响季风变化。 孙炜毅 刘健 严蜜 严蜜关键词:亚洲季风 全新世 古气候模拟 下垫面热力异常与东亚夏季风爆发早晚和强弱的关系 本文根据湿位涡(MPV)定义的南海季风爆发时间序列,利用EOF分析了南海季风爆发早晚年表面温度时空变化的差异,并分别对东亚夏季风爆发早晚年和正常年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发现,在18-28侯地表温度在40°N以北东部地区较高... 钱永甫 刘鹏 严蜜关键词:季风 表面温度 湿位涡 文献传递 南海季风爆发与东亚地表热力异常强迫的联系Ⅰ:爆发强度 用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的方法对南海季风爆发强弱年前期和同期的地表潜热通量(LH)、地面感热通量(SH)以及海平面气压场(SLP)作了比较,发现冬季西太平洋沿岸的LH与SH为正距平,东亚冬季风强的时候后期南海季风爆发强度偏强... 严蜜 钱永甫关键词:南海季风 地面感热 海平面气压 文献传递 下垫面热力异常与东亚夏季风爆发早晚和强弱的关系 本文根据湿位涡(MPV)定义的南海季风爆发时间序列,选出了南海季风爆发的早晚年和强弱年,利用EOF分析了早晚年地表温度和海表温度时空变化的差异,并分别对东亚夏季风爆发早晚年和正常年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发现,在第18-28... 钱永甫 刘鹏 严蜜文献传递 全球增暖背景下我国降水量的变化研究 本文从我国全国平均出发,研究我国降水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以及影响降水的几个直观因素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发现在1975年以后降水、气温、大气可降水量、大气稳定度之间有较好的配合关系,但在1975年以前则配合关系不好。因此以... 严蜜 钱永甫关键词:降水量 大气稳定度 风场 对流层 文献传递 下垫面热力异常与东亚夏季风爆发早晚和强弱的关系 本文根据湿位涡(MPV)定义的南海季风爆发时间序列,选出了南海季风爆发的早晚年和强弱年,利用EOF分析了早晚年地表温度和海表温度时空变化的差异,并分别对东亚夏季风爆发早晚年和正常年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发现,在第18—28... 钱永甫 刘鹏 严蜜关键词:表面温度 热力异常 文献传递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和东亚地表热通量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关系 被引量:4 2011年 利用NCEP/NCAR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强度资料,分析了西太平洋副高强度、500hPa环流场以及东亚地表感热、潜热通量场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发现各个季节的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及其环流形势均存在一定的年代际变化,变化发生的时间为1978年前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副高强度有所增强。副高强度在季节间的延续性也发生了一定的年代际变化,1978年以后季节间的延续性增强,全时段的延续性受后一时段的影响较大。东亚地表感热、潜热通量场也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感热通量的变化关键区在大陆上,主要为青藏高原东、西部,其发生年代际变化要早于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变化的时间(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但它们发生差异变化的时间则接近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发生年代际变化的时间,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前,高原感热通量体现为稳定的西高东低,而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则转为稳定的东高西低,其中,近10年时间为调整过渡期,因此,它们各自的年代际变化所造成的影响会有所滞后。潜热通量的变化关键区则位于海洋上,主要是西太平洋地区,1978年以前春季地表潜热通量距平为南正北负,之后转为南负北正,而夏季潜热通量距平则普遍由正转负,春夏季潜热通量的年代际变化与同期西太平洋副高强度的年代际变化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地表热通量与西太平洋副高强度之间的关系不受各自年代际变化的影响。 严蜜 钱永甫 刘健关键词:年代际变化 全球增暖背景下我国降水量的变化研究 本文从我国全国平均出发,研究我国降水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以及影响降水的几个直观因素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发现在1975年以后降水、气温、大气可降水量、大气稳定度之间有较好的配合关系,但在1975年以前则配合关系不好。因此以... 严蜜 钱永甫关键词:大气可降水量 大气稳定度 文献传递 东亚下垫面热力异常与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和强弱的关系 被引量:8 2011年 根据湿位涡(MPV)定义的南海季风爆发时间序列,选出了南海季风爆发的早晚年和强弱年,利用EOF分析了早晚年地表温度和海表温度时空变化的差异,并分别对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年和正常年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发现,在18—28候地表温度在40°N以北东部地区较高,西部地区较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印度半岛的地表温度增温较快,以及台湾附近海域的海表温度较低,都会使南海夏季风提前爆发。通过对强弱季风年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的合成分析发现,冬季感热和潜热在强弱年的主要差异在海洋上和近海地区,合成距平呈现沿海岸线的东北-西南向的带状分布,强年沿岸为正距平,弱年为负距平。春季的差异往往与冬季的分布相反。冬、春季下垫面热力异常引发的海陆热力差异的变化对南海季风爆发早晚和强弱有重要的影响。 刘鹏 钱永甫 严蜜关键词:气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