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梧芳 作品数:39 被引量:286 H指数:10 供职机构: 河北农业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更多>>
玉米小斑病菌对不同细胞质玉米致病力变异的研究 被引量:9 1989年 玉米小斑病菌(Helmidthosporitim maydis)在 T 和 C 细胞质术育系上连续继代侵染15代后,对 T 和 C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相应正常细胞质保持系的致病力均明显提高。其中尤以在 T 和 C 细胞质玉米上提高更快.因而大面积种植单一的品种,特别是种植含有单一的雄性不育细胞质的玉米将会对小斑菌的生长与侵柒形成一种极为有利的条件而加速导致小斑病流行的可能, 因为雄性不育细胞质玉米对小斑菌的侵染比较敏感。 邓福友 黄梧芳关键词:玉米 细胞质 玉米大斑菌致病毒素及其应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991年 用大斑菌接种玉米幼苗和用大斑菌的培养滤液处理玉米根冠细胞的试验证明,大斑菌无论在体内或体外均能产生致病毒素。大斑菌不同菌株,1号和2号生理小种所产生的毒素作用强弱不同。在不含Ht_1基因的玉米1号小种(真16号菌株)的毒力明显强于2号小种(260号菌株)。大斑菌毒素制剂以病叶提取液的毒素作用最强。毒素的生物测定以根冠细胞测定法精确度高。用大斑菌接种玉米幼苗后形成的病斑大小和其毒素处理玉米离体根冠细胞的死亡率呈正相关,接种和处理含Ht_1基因的RB37Ht_1自交系的结果也相同。可见,应用大斑菌毒素可以代替大斑菌分生孢子接种玉米鉴别1号和2号生理小种和自交系的抗病性。 翟国英 黄梧芳关键词:玉米 大斑病菌 致病毒素 玉米单倍体胚性细胞无性系抗大、小斑病性与过氧化物酶活性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991年 本研究在亚致死浓度的选择压力下,分别用玉米大、小斑菌毒素筛选玉米单倍体胚性细胞无性系,获得了抗性细胞团。然后用毒素及病菌孢子处理,初步阐明了抗病性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关系,为玉米单倍体愈伤组织抗病性鉴定提供了生化依据。 刘国胜 邹玉华 黄梧芳 母秋华关键词:玉米 过氧化物酶 玉米茎腐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2000年 总结前人的研究并结合笔者的试验结果 ,重点对玉米茎腐病的抗病机制、抗性遗传进行了综述。以此为基础 。 温瑞 黄梧芳 康绍兰 董金皋 王景合关键词:玉米 茎腐病 抗病性 症状 河北省鸭梨黑皮病的发生和防治研究初报 被引量:2 1993年 黑皮病是鸭梨贮藏后期的一种生理性病害,发病时在果皮的表面呈现褐色或黑色不规则斑块,严重时可扩展到整个果面,但不深入皮下果肉,由于果实外观不佳而严重影响商品价值和外贸出口,为此,作者对此病进行了调查研究。1 鸭梨黑皮病发病情况 1988年和1989年连续两年对河北省鸭梨主产地的沧州、石家庄、邯郸。 裴素青 王玉泉 何计秋 康绍兰 肖崇彬 黄梧芳关键词:鸭梨 黑皮病 花叶芋(Caladium bicolor)组织培养一步成苗研究 被引量:5 1990年 花叶芋外植体在添加NAA0.5—1 ppm和BA1.5—3.5ppm的改良MS培养液内的脱脂棉载体上,先暗培养20d左右,再转入光照黑暗交替培养,不经继代即可在45d内分化出大量的再生植株。应用经改进的无土栽培方法过渡移栽试管苗,缓苗期短,一般在24h内即可恢复生长,而且后期苗的长势也很健壮。花叶芋组织培养的一步成苗法比常规的组培繁殖程序缩短了近两倍的时间,从而提高了效率,加快了花叶芋的繁殖。 刘增群 董金皋 黄梧芳关键词:花叶芋 一步成苗 小麦根腐病病理组织学观察及品种结构抗病性研究初报 被引量:3 1991年 采用组织学染色方法对田间表现抗感不同的品种的形态特性和与根腐菌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显微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供试两品种表皮茸毛的数量及长短,气孔的数量、大小及开张程度,叶脉间的距离.叶片上分生孢子前发方式、侵入途径和侵染点数目,分生孢子开始侵入的时间,菌丝开始扩展的时间以及组织变褐枯死的时间均有差异.幼苗接种调查结果表明,供试两品种的发病株率,株病叶率和叶病斑数也明显不同,但在抗病品种叶片上确实存在着感病病斑.因而推测小麦品种对根腐菌的抗性主要表现为抗侵入,形态结构抗性占重要地位. 董金皋 康绍兰 刘增群 张汀 黄梧芳 郭丽娟 姚庆筱 胡启德关键词:小麦 小麦根腐病 组织病理学 玉米大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致病毒素产生的条件及其特性 被引量:14 1993年 本试验对玉米大斑菌致病毒素(Ht—毒素)的产毒条件和毒素的一些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大斑菌在25℃黑暗条件下用液体静止培养20d所得的毒素作用最强,在固体培养基质中,以粉碎的玉米碎粒最有利于Ht—毒素的产生(每百克玉米粒可获得Ht—粗毒素1.65g),其次是高粱粒和大米粒。Ht—毒素对热稳定,经煮沸和加热浓缩不会降低其生物活性而且活性还有升高的趋势,但是这种毒素对光却极不稳定,尤其是日光照射后,活性丧失很快。在pH3.0—4.5的偏致性条件下,Ht—毒素可保持活性达20d 以上,而以后随pH 值的升高,活性迅速丧失。 董金皋 康绍兰 王艳霞 和有杰 黄梧芳关键词:玉米 大斑病 致病毒素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抗玉米小斑病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990年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植物的抗病虫及抗逆育种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利用致病毒素筛选抗病突变体是一快速有立的抗病育种途径。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利用玉米小斑病菌毒素筛选抗病突变体的进展情况,并提出了建立筛选体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今后的工作方向。 刘国胜 董金皋 黄梧芳关键词:玉米 小斑病 育种 抗病 玉米大斑病菌致病毒素的分离和硅胶TL层析 被引量:15 1992年 玉米大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turcium)在活体内外均可产生致病毒素(以后简称Ht-毒素)。YoKa等(1975)曾初步报道该菌在活体外液体培养除可产生几种酶类物质外,还可产生对热稳定的非蚕白质结构的毒素成份,然而长期以来尚未见有关Ht-毒素的产生。 董金皋 黄梧芳 康绍兰关键词:玉米 大斑病 HT-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