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献文
- 作品数:129 被引量:1,313H指数:24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物理海洋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东中国海及毗邻海域SST年际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2
- 2007年
- 基于NOAA提供的Pathfinder V5.0系列的1985~2005年最优插值海面温度产品,空间分辨率为4 km×4 km的月平均资料,低通滤波对资料消除季节变化影响之后,分别进行Covariance EOF,Gradient EOF2种方式的经验正交函数分解,以此分析研究中国近海(渤海、黄海、东海)以及台湾以东、以南洋面海面温度场(SST)的年际变化特征。研究发现除太阳辐射外,Covariance EOF方法分解得到的第一模态主要是在北太平洋SST年代际振荡的背景场下,与地表径流和黑潮等因素引起的平流热量输运有关,第二模态在空间上表现为东中国海海域SST东南升温(降温)则西北降温(升温)。这一模态也是对El Ni(?)o现象的响应,但有7~9个月的滞后期。第三模态则极有可能与海流和水团混合有关。Gradient EOF方法分解得到的第一模态与SST年平均分布相近,主要与地理信息相关,反映出东中国海SST水平梯度差异主要是受太阳总辐射量经向变化和陆源气候的影响。通过全场平均值的线性回归,得到整个东中国海海表面温度的年际变化趋势;逐点进行线性回归,得到回归系数的空间分布表明这一海域的SST年际变化趋势主要与海区的地形和水平环流相关。
- 宋德海于华明鲍献文
- 关键词:SSTEOF东中国海
- 南海西南部海盆附近中尺度涡及其水文特征
- 2016年
- 根据"东方红2"于2011年9月在南海西南部11°N^15°N、111°E^114°E海域测得的CTD资料及据此的地转流计算结果,结合南海的海流数值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出南海西南部海盆附近水域中尺度涡的基本分布规律及其水文特征:(1)以12°N^13°N附近宽约100km的条带作为分界,其北部是气旋式运动,南部是反气旋式运动。(2)气旋涡中心产生上升流,底层水上升,中心密度大。表层表现为低温高盐高密特征;200m层表现为低温低盐高密特征;1 000m层则表现为低温高盐高密特征。(3)在反气旋涡中心产生下降流,海水密度小。表层表现为高温低盐低密特征;200m层表现为高温高盐低密特征;1 000m层则表现为高温低盐低密特征。(4)在8~9月,上述北气旋、南反气旋的分布流态基本不变;(5)季风的影响是因素之一,而地形影响更是调查区域双涡旋流动结构的重要动力机制。
- 郑淑贤鲍献文丁扬万凯
- 关键词:地转流反气旋涡
- 渤海盐度年代际变异对环流结构的影响被引量:8
- 2015年
- 收集并利用1950年代~1990年代后共5个年代的渤海盐度统计资料,诊断计算了不同时期的渤海密度流分布及其变化.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冬、夏两季渤海盐度的年代际变异特征及其对环流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自1980年代以来,渤海的盐度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盐度的水平梯度减小,渤海内部盐度由明显低于海峡区向普遍高于海峡区转变.渤海密度流在冬季较弱,对总环流的贡献较小,而在夏季较强,并在总环流中占优.夏季,渤海密度流随盐度变异有所改变,在1990年代后环流系统在海区中部、渤海湾以及莱州湾呈现出局部的差异,原有流动明显减弱.夏季渤海重要断面的密度流流量和盐通量值整体上呈减小趋势,渤海与外海间的平均水及盐交换量由1950年代的7.85×10^4 m^3/s、2.49×10^6kg/s降至1990年代后的7.09×10^4 m^3/s、2.27×10^6 kg/s.
- 毕聪聪鲍献文万凯
- 关键词:盐度年代际变化
- 副高对黄渤海夏季异常海温影响的数值试验被引量:4
- 2000年
- 副热带高压是黄、渤海夏季异常海温的重要成因之一。根据该海区夏季的气候特点 ,构造了一个典型的副高天气过程 ,利用“近海异常海温数值预报模式”对海表层温度进行了数值试验。对该形势下引起黄、渤海夏季异常高温的各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 ,给出了副高中心及其附近两点由各因子引起的增温率变化。试验表明 ,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天气情况下 ,短波辐射对该海区夏季异常高温的形成起主要作用 ,暖水辐聚的贡献占第二位。
- 苏洁李磊高郭平鲍献文
- 关键词:异常海温副热带高压短波辐射
- 夏季粤西沿岸流特征及其产生机制被引量:74
- 2003年
- 根据粤西海域漂流瓶的运动轨迹、海流周日定点连续观测结果、温盐大面站调查的资料、船测ADCP的流矢量和卫星遥感SST的综合分析结果发现,夏季珠江口以西的近岸流大部分时间向西运动,它构成琼州海峡东部气旋涡的北翼;向西的沿岸流还有一部分海水通过琼州海峡向西进入北部湾.并不像传统观点认为的那样,琼州海峡冬季余流向西,夏季余流向东.如果西南风强盛,向西的沿岸流方向可以暂时转而向东北.还揭示了粤西海域、琼州海峡和北部湾北部海域夏季沿岸流的重要特征并进行了机制分析.
- 杨士瑛鲍献文陈长胜陈菲
- 关键词:沿岸流琼州海峡
- 渤海动力环境研究应关注的新问题被引量:11
- 2004年
- 回顾了近几年关于渤海动力环境的研究现状 ,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渤海盐度长期变化、年际尺度上变化的成因、过程 ;与此关联的渤海环流乃至黄海环流的变异及其过程 ;黄河入海的水、沙变化所引起发的渤海沉积物源汇的再调整等应是未来渤海动力环境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 吴德星林霄沛鲍献文
- 关键词:动力环境盐度年际变化
- 珠江口洪季最大浑浊带的大小潮变化与机制分析被引量:2
- 2020年
- 基于ROMS三维模型,模拟了珠江口洪季最大浑浊带的轴、侧向分布和大、小潮变化。模拟结果表明,珠江口伶仃洋最大浑浊带的轴向位置在22.3°—22.45°N之间,并随着潮流变化而周期性上下游迁移。控制最大浑浊带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余流作用下的底层泥沙辐聚,决定最大浑浊带位置的主要因素是水平对流输沙,泥沙来源主要是上游浅滩沉积物的再悬浮。小潮期间堆积在浅滩的细颗粒沉积物在大潮期间被悬浮,搬运到下游的滞流点位置,在中滩南部和西滩外缘落淤。“潮泵”作用在大潮期间将泥沙向下游输运,在小潮期间向上游输运;垂向剪切作用则有利于悬浮泥沙的陆向输运;二者共同作用产生泥沙辐聚,形成最大浑浊带。大、小潮期间余流结构差异不大,主要由密度差和潮汐混合不对称共同导致,其中前者贡献更大。
- 严冬宋德海鲍献文
- 关键词:珠江口最大浑浊带泥沙输运
- 经济增长下的渤海环境容量预测
-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北方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河北、山东、辽宁三省和北京、天津两市以占全国5.4%的土地、17.5%的人口,创造了约占全国25.78%的国内生产总值,贡献了占全国22%的进出口总值。作为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重要支...
- 乔璐璐刘容子鲍献文李真
- 文献传递
- 一种基于遥感数据的切变锋识别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遥感数据的切变锋识别方法,该方法包括:首先用遥感数据反演得到海表悬浮体浓度分布的连续影像;根据A(前时刻)、B(后时刻)两个连续时刻的影像识别并计算主要水团色块的位移,确定切变锋范围;再计算B时刻海表...
- 王楠宋德海毛政李广雪鲍献文
- 文献传递
- 基于大规模围填海和陆源排污压力下的广西钦州湾环境容量变化及损失评估
- 2023年
- 在2004–2019年间,人类通过大规模围填海以及陆源排污等活动对钦州湾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深远影响。本文基于卫星遥感影像和海图资料,利用非结构网格有限体积海洋模型建立的高精度钦州湾水动力–水质模型,分析了十几年来人类活动的累积效应对钦州湾水质的影响。受围填海和陆源排污两者的影响,钦州湾内化学需氧量(COD)的浓度略有下降(0.976 mg/L下降到0.909 mg/L),但湾内无机氮(DIN)和无机磷(DIP)的浓度分别从0.146 mg/L和0.023 mg/L增加到0.230 mg/L和0.027 mg/L,无机氮的浓度增加较为显著;统计结果表明,湾内超四类水质海域面积和重度富营养化水域面积大幅度增加,水质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此外根据钦州湾内排污的特点,利用分担率法计算了不同时期下钦州湾的环境容量,结果表明湾内排污量远超最大允许排污量,茅岭江、钦江两条河流的排污量亟需削减;由于围填海导致的海湾面积减小和水交换能力降低,钦州湾环境容量较2008年有明显下降。对茅尾海局部采用排海通量最优法的计算表明,茅岭江应当分担比钦江更多的排污量,才能有利于茅尾海内的水质改善。通过估算发现双重人为压力共同对钦州湾造成了约每年26.95亿元的环境容量价值损失,因此在开发利用海洋前应慎重考虑环境容量损失的补偿方案。
- 吕赫张少峰宋德海鲍献文
- 关键词:水质污染物输运环境容量海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