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毅东

作品数:7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艺术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化科学
  • 4篇艺术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5篇艺术
  • 2篇艺术教育
  • 2篇艺术史
  • 2篇艺术史论
  • 2篇身体现象学
  • 2篇庞蒂
  • 2篇文化产业
  • 2篇现象学
  • 2篇教育
  • 2篇课程
  • 1篇雕像
  • 1篇艺术批评
  • 1篇艺术生产
  • 1篇艺术消费
  • 1篇艺术学
  • 1篇造型艺术
  • 1篇身体
  • 1篇身体性
  • 1篇视觉
  • 1篇视觉文化

机构

  • 7篇山东工艺美术...
  • 1篇东北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临沂大学

作者

  • 7篇魏毅东
  • 1篇姬升果
  • 1篇谭玉龙

传媒

  • 3篇艺苑
  • 2篇山东工艺美术...
  • 1篇民族艺术研究
  • 1篇山东教育

年份

  • 4篇2024
  • 2篇2021
  • 1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视觉文化时代的艺术批评理论建构
2024年
在视觉文化不断发展的当代,艺术表现出诸多变化,出现了一些崭新的艺术形态和样式。传统艺术批评理论未能及时更新,已经不能描述和概括当代艺术发展的最新情况及其性质,陷入了一种“失语”的状态。视觉文化、视觉技术进入当代艺术生产与消费,改变了当代艺术发展的现状及趋向。视觉文化研究具有跨学科、多专业交叉融通的性质。在视觉文化时代,要尝试建构跨学科交叉融通的艺术批评理论体系,使之符合当代艺术发展的新情况和新趋势,用之指导艺术实践,把握视觉文化和视觉技术驱动的当代艺术发展的命运。
魏毅东左千
关键词:艺术学视觉文化
艺道合一:艺术史论专业基础教育课程《经典艺术作品》的思政建设探索
2021年
《经典艺术作品》是我校艺术史论专业教育课程群中的一门必修课。它带领学生对中外艺术史上丰富的经典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和鉴赏,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和欣赏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审美素质和文化品格。与此同时,本门课程积极探索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与要素,在经典音乐作品欣赏环节中增加了大量的红色经典音乐作品,在美育和艺术教育的同时,潜移默化,进行爱国主义、革命精神、红色理想信仰等教育,从而实现专业课程教学的“艺道合一”。本门课程创教和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契合学生网络学习与生活的当下形态,积极探索互联网教学资源与渠道,利用微信公众号建设等方式,拓阔和延展课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专业课“思政建设”的整体育人功能。
魏毅东
关键词:艺术教育
“新文科”理念下艺术史论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构想与探索被引量:2
2021年
“新文科”建设是在新的时代环境下针对文科领域所提出的一项教育战略,旨在克服传统文科由于专业细分而产生的不利于学科的综合发展、专业的纵深建设的各种消极因素与影响。在“新文科”理念的烛照下,当前高校艺术史论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具体表现为艺术史论专业研究与教学的视野相对静态与封闭、专业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相对滞后、艺术理论类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不足等。从“新文科”建设的目标与要求出发,探索和建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艺术学理论学科,丰富和开拓艺术史论专业研究与教学的新视野新范式,主动回应时代发展、国家与社会发展、文化产业行业发展对艺术理论类人才培养的新命题新要求。
魏毅东姬升果刘婧羽
关键词:艺术教育课程建设
狂飙深处的宁静——再论雕像《拉奥孔》中外在紧张与内在平静之间的不相配
2010年
群雕《拉奥孔》作为希腊化时期重要的作品,一直备受重视和争论。其中引起的最大争议就是雕塑中拉奥孔等人的外在的激烈与内在的平静之间的冲突。文章从古代希腊艺术的一般特征出发,对此提出新的观点,认为它显示了新旧交替时代特有的深沉和信仰上的缺失。
魏毅东
关键词:造型艺术《拉奥孔》
人工智能时代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中的悖论
2024年
人工智能艺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挑战着人类的艺术想象力,甚至由人工智能生成的音乐作品、绘画作品等让人类难辨真假。但是,目前所谓的人工智能本质上仍旧是基于搜索技术与信息匹配技术的计算机程序,它不是自由的艺术创造。在未来,人工智能进化为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阶段,获得类似于人类的意识、情感、理解力、想象力、意志力甚至生命本能,人工智能艺术由此成为真正的自由的艺术创造,进而有可能完全替代人类文明引以为傲的艺术这一独特领域。人工智能艺术未必有益于未来人类,人类独有的欣赏力和想象力的枯萎可能随之而来。人工智能的前景并不明朗,它可能对未来人类生存和人类文明造成巨大压力。在现代科技昌明的时代,人类不应只追求工具理性,置价值理性于不顾。人类应当珍视智慧、想象力、艺术感知力等上百万年以来不断进化而生成的独特禀赋,并继续进行人类艺术的生成与消费。
魏毅东
关键词:人工智能艺术艺术生产艺术消费
文化产业时代传统手工制作的“身体性”及其价值
2024年
文化产业时代,一些手工艺、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手工制作项目转入产业化发展道路,即所谓“手造”。手工制作作为前工业时代的人类生产方式,积淀了丰富的身体价值。“手造”术语强调了传统手工制作在文化产业时代的身体性及其价值。手工艺、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研究有非常深厚的传统,一般在造型、功能、工艺、审美、文化等范式与思路上展开,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它们作为身体实践的“身体性”及其价值。身体现象学所蕴含的身体、感知等理论,提供了可借鉴的哲学依据。在身体现象学视域下,对“手造”这一实践行为进行现象学还原和描述,才得以揭示其中所蕴含的身体维度与身体意识。从身体官能间互相蕴含的关系看,“手造”实现身体各官能之间以及身心之间的适应性统合;从身体与世界的蕴含结构看,人类通过身体行为包括“手造”行为感知世界,与世界对话,人类生存展现为一种“在世界中存在”。在此过程中,人类保存和强化了身体感知,也改造了身体自身,进而建构起整个精神生存的世界。
魏毅东
关键词:身体现象学
文化产业背景下“手造”的现象学阐释
2024年
中华传统“手造”实践活跃,“手造”文化灿烂。在文化产业背景下,“手造”获得创新性的涵义,即传统手工制作的产业化道路及其新发展。“手造”作为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蕴含着深刻的身体价值。身体现象学蕴含的身体认知观念、具身思想等,为“手造”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思想依据和方法论。现象学可以对“手造”这一身体实践进行还原和描述,显现其蕴涵的身体维度及价值。在文化产业背景下,现代人类经由“手造”重返身体实践,再次开启与物以及世界的对话。由此,为生产与生活所累的身体得以重新唤醒,恢复了感知和生命活力,进而建构现代人类的生活世界。在文化产业时代,探索和实践中华传统“手造”的身体价值,重新寻找和建构起当代中国“手造”的价值和意义。
魏毅东谭玉龙
关键词:文化产业身体现象学梅洛-庞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