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文洁

作品数:49 被引量:270H指数:10
供职机构:东华理工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0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文化科学
  • 6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核科学技术

主题

  • 19篇地下水
  • 18篇污染
  • 6篇铀矿
  • 6篇水污染
  • 5篇地下水污染
  • 4篇可渗透反应墙
  • 4篇放射性
  • 4篇
  • 3篇铀矿山
  • 3篇铀尾矿
  • 3篇铀尾矿库
  • 3篇水化学
  • 3篇土壤
  • 3篇重金
  • 3篇重金属
  • 3篇综合评价
  • 3篇硝酸盐
  • 3篇课程
  • 3篇教学
  • 3篇PHREEQ...

机构

  • 44篇东华理工大学
  • 6篇中国地质大学...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教育部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上海市岩土工...
  • 1篇四川省地质工...
  • 1篇广西北投环保...

作者

  • 48篇马文洁
  • 24篇高柏
  • 10篇何江涛
  • 9篇刘媛媛
  • 6篇张卫民
  • 4篇孙占学
  • 4篇曾颖
  • 4篇许真
  • 2篇金爱芳
  • 2篇陈井影
  • 2篇刘金辉
  • 2篇陈功新
  • 2篇周义朋
  • 2篇鞠晓明
  • 2篇郭亚丹
  • 1篇李玮
  • 1篇刘亚洁
  • 1篇刘菲
  • 1篇周仲魁
  • 1篇魏永霞

传媒

  • 5篇有色金属(冶...
  • 3篇有色金属工程
  • 2篇水文地质工程...
  • 2篇环境污染与防...
  • 2篇水处理技术
  • 2篇地学前缘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2篇生态毒理学报
  • 2篇环境工程学报
  • 2篇东华理工大学...
  • 2篇高教学刊
  • 1篇工业安全与环...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湖泊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工程勘察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安全与环境学...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2篇2024
  • 7篇2023
  • 2篇2022
  • 5篇2021
  • 6篇2020
  • 5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某铀尾矿库周边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研究被引量:11
2019年
选取某铀尾矿周边地下水为对象,通过野外取样与室内试验,分析铀尾矿周边地下水重金属的存在形态及分布特征,采用美国环保局(USEPA)推荐的风险评价模型对地下水重金属污染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重金属主要以毒性较强的形态存在。重金属Cr和Cd的分布总体上是西北部较高、东南部较低;Cu的分布是东部较高、西部较低;Pb的分布是尾矿库附近和北部相对较高。健康风险评价表明,成人和儿童总非致癌风险分别为1.95E-09a^-1和3.06E-09a^-1,总致癌风险分别为3.17E-07a^-1和4.96E-07a^-1,均在EPA和ICRP推荐的可接受范围内。
张春艳莫子奋柳哲权吴文忠王哲马文洁
关键词:铀尾矿地下水重金属
两种不同的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体系对比分析:以北京市平原区为例被引量:13
2015年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对地下水的污染防治区划及合理开采利用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际上最具代表性的评价体系包括UN体系和WP体系.两种体系基础要素均包括地下水固有防污性能、含水层富水性、地下水水质、地下水源保护区和污染负荷,但是5个基础要素的组合方式不同.为探讨两种体系评价结果的差异性及造成差异性的原因,对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分别采用UN体系和WP体系进行污染风险评价,将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UN体系和WP体系存在明显差异,2种体系的评价等级空间分布趋势相似,均符合实际情况,但是同等级覆盖范围差异较大;并且评价体系构成的层次问题、评价要素的叠加规则及评价过程中运用的分级方法都可能对UN体系和WP体系的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结果造成影响.UN体系和WP体系评价方法都适用于平原区的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但是2种评价体系考虑的侧重点不同.
王红娜何江涛马文洁许真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污染负荷
赣州稀土矿区周边地表水污染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被引量:2
2022年
以赣州稀土矿区周边地表水为研究对象,分析水体中污染物的分布特征,通过修正的内梅罗指数法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地表水体进行水质评价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1)稀土矿区周边水体污染物平均浓度的大小顺序为硫酸盐>硝酸盐>铅>镉>铬,最大超标率达52.63%,最大超标倍数12.2倍,主要集中在龙南、寻乌稀土矿开采区,污染物浓度随迁移距离的增加而减小,河流上游地区污染物浓度大于下游地区。2)污染物铅与镉、硫酸盐相关系数分别为0.88、0.95,表明这三种污染物具有相似的污染源及类似的迁移转化过程,铬与铅、镉及硫酸盐之间相关性分别为-0.31、-0.21、-0.29,表明铬与铅、镉及硫酸盐来源不同或相互抑制,硝酸盐与铅、镉及硫酸盐之间相关性分别为0.073、0.22、0.31,说明硝酸盐与其他污染因子具有多源性。3)成人健康风险强度为硝酸盐>铅>硫酸盐>铬>镉,儿童健康风险强度为铅>硝酸盐>硫酸盐>铬>镉,非致癌污染因子所引起的成人和儿童的健康风险值相较于致癌污染因子风险值高出2~5个数量级,主要由铬和镉引起,研究区儿童总健康风险值高于成人。
陈仁祥张博宋勇马文洁高柏
关键词:重金属硫酸盐硝酸盐
地下水质量指标分类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被引量:11
2014年
近年来随着污染加剧,地下水中检出的污染指标种类不断增加,新修订的地下水质量标准中水质指标由GB/T 14848-1993的39项增加至93项,其中大部分为有机毒理学指标。原有的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方法因不能区分毒理学指标和感官性状与一般化学指标的差异,评价结果容易产生歧义,且评价结果不符合地学统计特征,已不再适用。为此在反复摸索计算的基础上提出了指标分类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利用单指标质量分类统计法评价感官性状与一般化学指标,利用单指标最大分类确定法评价毒理学指标,最终结果分别给出感官性状与一般化学指标级别和毒理学指标级别,同时给出毒理学指标的饮水途径健康风险以供参考。该方法在淮河流域某地区的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中应用结果显示,评价结果简单明了,符合地学统计特征,与内梅罗指数法相比,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地下水质量指标分类综合评价方法,可有效解决水质综合评价结果容易产生歧义和误导的问题,满足常规指标和毒理学指标的综合评价,能够更好地综合体现地下水水质信息。
许真何江涛马文洁曾颖
关键词: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
地下水污染指标分类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被引量:17
2016年
近年来随着污染的加剧,地下水中检出的污染指标种类不断增加。原有的地下水污染评价方法未对天然劣质指标进行突出考虑,对指标性质差异性也未考虑,已不适用。在综合分析了地下水污染评价的各种方法后,考虑天然状态下地下水水质差异巨大,天然劣质指标的参评容易使评价结果出现偏差,对天然劣质指标进行单独考虑。另外,判别组分信息,分别对天然组分与人工组分进行评价,最后采用指标分类的污染综合评价方法对地下水的污染状况进行评价。将其运用到淮河流域某地区地下水污染评价中,结果表明,淮河流域某地区地下水中总硬度、铁、锰、氟化物、苯并(a)芘5项指标为劣质指标。研究区感官性状与一般化学指标以Ⅰ级、Ⅱ级为主,Ⅳ级中污染、Ⅴ级重污染水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西部的城区;毒理学指标以3级为主,其次为4、5级。评价结果简单明了,物理意义明确,对比内梅罗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提出的地下水污染指标分类综合评价方法对劣质指标进行了考虑,有效解决了评价结果偏差、夸大污染程度与范围、不同性质指标容易产生歧义的问题,综合体现了地下水污染信息。
许真何江涛马文洁曾颖
关键词: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地下水污染综合评价
萍水河水质空间分布特征及水质评价对比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流域水质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以萍水河向阳湖至何雁桥段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水质空间特征,综合4种方法进行水质评价,进一步利用多元统计和级别差方法对比分析水质评价结果。结果表明:1)COD、NH_(3)-N、TP和TN的最高浓度位于赤山桥处;上游(向阳湖-桥头村)和下游(赤山桥-何雁桥)总体水质较好,部分采样点TN、Fe和Mn轻度超标,污染程度明显弱于中游(桥头村-赤山桥)。2)最差水质级别均为Ⅴ类或劣Ⅴ类水,污染程度属严重污染及以上;单因子评价法确定总氮(TN)为首要污染指标;主成分分析法确定2个主成分,可解释为营养盐污染指标和地质沉积环境指标。3)4种方法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37~0.994,但水质级别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级差法结果表明,3种综合水质评价方法的水质级别顺序为:内梅罗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主成分分析法。研究成果可为流域水质评价工作和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为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环境保护及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章艳红汪金坤陈俊华马文洁葛勤刘斌
关键词:水体污染水质评价主成分分析
用于铀矿山土壤污染的电动-化学淋溶联合修复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用于铀矿山土壤污染的电动‑化学淋溶联合修复装置,包括:土壤室,所述土壤室中用于容纳待处理土壤;阳极室,设置到所述土壤室的第一侧,所述阳极室中用于容纳第一电极以及淋溶液;阴极室,...
王师齐高柏马文洁蒋文波
萘和p,p′-DDE在典型包气带介质上的吸附动力学及吸附-解吸特征被引量:6
2010年
选取3种典型包气带土壤为吸附剂,萘和p,p′-DDE为吸附质,研究了其吸附动力学特征及吸附解吸规律。实验结果显示,初始浓度越大,吸附到达平衡所需时间就越短。数据拟合结果表明,单一级次的动力学方程难以描述两种吸附质的吸附动力学特征,分析认为土壤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过程不是单一反应,而是有机污染物在无机矿物、无定型有机碳和凝聚型有机碳上同时进行吸附反应的复合结果。萘与p,p′-DDE的吸附、解吸过程均表现出非线性,Freundlich方程的吸附指数n在不同程度上偏离1;两种污染物在土样中的吸附过程不完全可逆,Kow、初始浓度以及土壤有机碳含量(fo)c的差异都影响其在土壤不同组分上的吸附百分比,进而影响解吸率。萘更多地吸附在无机矿物表面及无定型有机碳上,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大(37.7~780.9μg.L-1),解吸率可从10%左右增至近85%;而当初始浓度为37.7μg.L-1时,随foc的增大(0.01%~0.65%),解吸率由12.39%降至3.90%。p,p′-DDE则更多地吸附在凝聚型有机碳上,解吸率随浓度的变化(11.0~275.1μg.L-1)仅在1%~5%内波动,当初始浓度为11.0μg.L-1时,解吸率随foc的增大由4.49%降至1.06%。两者解吸率都和foc呈负相关关系。
马文洁何江涛金爱芳鞠晓明
关键词:解吸土壤包气带
可渗透反应墙技术修复铀矿区地下水中铀锰进展被引量:4
2020年
针对铀矿山开采产生的铀、锰地下水污染,常见的修复方法有原位和异位2种,其中可渗透反应墙(PRB)技术作为一种节能高效的原位技术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在介绍PRB技术原理、类型和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利用PRB技术去除铀矿区地下水中铀、锰污染所用的活性材料类型以及不同活性材料的吸附效果和吸附机理。认为PRB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影响其长效性和稳定性的因素需进一步探索,研发可回收利用活性材料将成为PRB技术研究的热点,以期为PRB技术在铀矿区地下水污染修复的应用提供相应理论依据。
李艳梅高柏马文洁马文洁王名斌杨恺文
关键词:可渗透反应墙地下水活性材料
玉米秸秆碳源释放特征及反硝化效果被引量:14
2015年
通过静态和动态实验研究了玉米秸秆的碳源释放规律,并考察其浸出液作为反硝化碳源对高、中、低硝酸盐氮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可有效地释放碳源物质,静态实验中,固液比为1∶30时单位质量碳源释放的COD最多达254 mg/g,释放速率最快为13.37 mg/(g·d);动态实验中,秸秆长度为3 cm、水力停留时间(HRT)为48 h时,单位质量碳源释放的COD最多达826.26 mg/g,COD的速率最快为26.65 mg/(g·d)。反硝化过程中p H变化不明显,在7.0~8.0范围之间浮动。以玉米秸秆浸出液为反硝化碳源对中、低浓度的硝酸盐氮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保持在80%以上,甚至高达94%,但对高浓度的硝酸盐氮去除率仅在60%~80%之间。研究表明,玉米秸秆有较强的持续供碳能力,是一种经济合适的碳源材料,采用玉米秸秆浸出液作为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氮的生物反硝化碳源是可行的。
李乐乐张卫民何江涛马文洁刘菲
关键词:玉米秸秆碳源反硝化硝酸盐氮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