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雷
- 作品数:12 被引量:48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甲状腺功能检测意义被引量:1
- 2015年
-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79例和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80例,分别设为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所有患者均收集病史,测定甲状腺功能、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及尿酸。结果 2型糖尿病脑梗死组比非脑梗死组年龄大、糖尿病病程长、高血压患病率高、FT3降低,LDL-C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T3是2型糖尿病发生急性脑梗死的保护因素,高血压病史是危险因素(P〈0.05)。本研究提示FT3在正常值范围内增高对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可能有保护作用。
- 陈晓雷吴文君徐南飞马志伟
- 关键词:2型糖尿病脑梗死甲状腺激素
- 窥镜辅助下眼动脉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中手术经路的选择、手术技巧和内窥镜实时监测的优点。方法采用同侧或对侧翼点入路夹毕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13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13例中,10例术后行DSA或CTA检查,动脉瘤均夹闭满意。视力、视野障碍5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2例出现暂时性动眼神经麻痹,1例出现对侧肢体偏瘫,死亡1例。随访6~18个月,恢复良好11例,轻残1例。结论窥镜辅助下选择性采用同侧或对侧翼点入路治疗眼动脉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陈晓雷刘宁
- 关键词:脑动脉瘤手术经路显微手术眼动脉
- 以脑干损害为主要表现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1例报告
- 2012年
-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SSS)是一种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可累及神经系统,常表现为多系统损害。现报告1例以脑干损害为主要表现的SSS如下。1病例男,31岁。因"头昏、行走不稳2个月"于2010年6月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逐渐出现头昏、行走不稳,渐加重,1个月前出现右上肢麻木。无发热、视物旋转、呕吐、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及肢体无力。有多发龋齿史十余年,口干史3~4年。查体:神清,见多发龋齿,心肺腹(-)。
- 陈萍徐南飞马志伟陈晓雷
- 关键词: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脑干损害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外分泌腺体多系统损害神经系统
- 改良扩大前颅底入路的解剖及临床应用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改良扩大前颅底入路的显微解剖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5例,颅骨标本20例进行解剖学观察,并对13例应用该入路切除的颅底中线区肿瘤进行临床分析。结果与标准前颅底入路相比改良扩大前颅底入路的暴露范围明显扩大。通过将鼻骨与眶板一起截除,可保留足够长度的鼻中隔粘膜。术式的暴露范围主要受限于双侧的视神经、颈内动脉、翼管、舌下神经管等结构。本组13例中,9例全切除;1例近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术后发生并发症5例。无手术死亡。结论改良扩大前颅底入路具有暴露充分、脑损伤小、可有效保护嗅觉等优点。该入路是切除颅底中线部位侵犯眶、鼻、筛、蝶和斜坡肿瘤的较佳入路。
- 陈晓雷刘宁
- 关键词:前颅底脑肿瘤嗅觉显微外科手术
- 经口腭咽入路治疗颅底中线区域病变的的解剖及临床研究
- 第一部分经口腭咽入路治疗颅底中线区域病变的解剖学研究目的研究经口腭咽入路的显微解剖,为术中保护重要结构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20例颅骨干标本,进行骨性结构的观察和测量;15例福尔马林固定的尸头,显微镜下模拟手术入路,对涉及...
- 陈晓雷
- 关键词:手术经路显微解剖
- 文献传递
-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2004年3月~2009年12月,手术切除颅内血管外皮瘤9例,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9例血管外皮细胞瘤中6例误诊;全部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全切除7例,次全切除2例。5例患者获随访3~36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其中2例复发,1例发生远处转移。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预后不良,手术切除是其最佳治疗手段,术后辅以放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 陈晓雷刘宁
- 关键词:血管外皮细胞瘤外科治疗
- 2型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变化的研究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探讨T2DM合并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的变化。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221例,根据头颅CT或MRI结果分为单纯T2DM组(T2DM,n=110)及T2DM合并LI组(DLI,n=111),比较两组血清25(OH)D水平与其他临床指标。根据血清25(OH)D水平三分位数由低至高分为7. 92~27. 34 nmol/L组、27. 34~37. 53 nmol/L组及37. 53~67. 74 nmol/L组,分析各组临床指标变化。结果 DLI组血清25(OH)D水平低于T2DM组[(29. 10±10. 42)vs(36. 76±11. 60)nmol/L],年龄[(67. 42±8. 20)vs(61. 94±9. 81)]岁、血清碱性磷酸酶[(66. 42±19. 17)vs(61. 08±15. 13)IU/L]、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41. 78±21. 04)vs(35. 09±14. 23)pg/ml]、10月至次年3月入院的患者比例(60. 36%vs 46. 36%)及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比例(73. 87%vs 57. 27%)高于T2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T2DM患者LI患病率随血清25(OH)D水平升高而下降(68. 5%vs 45. 3%vs 37. 0%)。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25(OH)D水平与日照呈正相关(r=0. 141,P=0. 037),与SUA、TC、LDL-C及PTH呈负相关(r=―0. 255、―0. 227、―0. 198、―0. 234,P<0. 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血清25(OH)D水平是T2DM患者发生LI的影响因素。结论 T2DM患者常存在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低血清25(OH)D水平可能与T2DM患者发生LI相关。
- 陈晓雷程海燕徐青田马志伟徐南飞吴文君
-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
- 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0
- 2014年
-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冠心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1年1月到2013年1月,在我院共有96例病患被诊断为冠心病合并脑梗死。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每天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对比两组疗效及病患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疗效为优者占比62.50%(30/48),优良率为91.67%(44/4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9.58%(19/48),75.00%(36/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TC(4.74±1.20)mmol/L,显著性低于对照组(5.22±1.15)mmol/L,TG(1.06±0.30)mmol/L,显著性低于对照组(1.51±0.28)mmol/L,LDL-C(3.19±0.51)mmol/L,显著性低于对照组(3.87±0.25)mmol/L,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冠心病合并脑梗死,不仅可明显提升治疗效果,还可减少病患的并发症的发生。方便安全,值得临床推荐。
- 徐南飞陈晓雷马志伟冯涛
-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苯磺酸氨氯地平冠心病脑梗死
- 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与2型糖尿病并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被引量:8
- 2020年
- 目的探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binding protein 4,RBP4)水平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的T2DM患者248例,根据头颅CT或MRI结果分为T2DM无LI组(DNLI)和T2DM合并LI组(DLI),比较两组间血清RBP4浓度与其他临床指标,并进行Pearson相关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DLI组的年龄、糖尿病病程及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比例高于DNLI组,血清RBP4浓度在两组间无差异;相关分析显示血清RBP4浓度与体质指数(BMI)、高血压病史、尿酸、肌酐、胱抑素C、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T2DM患者合并LI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RBP4水平升高与肾功能、BMI、高血压及血脂相关,但与T2DM患者LI风险增加无关。
- 陈晓雷程海燕任烨马志伟徐南飞吴文君
- 关键词:视黄醇结合蛋白42型糖尿病腔隙性脑梗死预后
- 阿司匹林联合阿伐他汀用于短暂性脑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观察分析阿司匹林与阿伐他汀联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于2013年8月-2015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包括维生素C、低分子质量肝素等常规治疗,同时观察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100 mg)和阿伐他汀(20 mg)联合用药,口服,一日1次。对照组仅给予阿司匹林(100 mg)进行治疗,口服,一日1次。两组患者的治疗周期均为30天,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粘度、血细胞比容、血浆粘度),神经功能恢复状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并随访6个月。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总体有效率(94.59%)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72.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随访中,治疗组患者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5.88%vs 25.88%)。结论:阿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治疗效果更显著,且安全性较好。
- 许著一徐科君马志伟陈晓雷徐南飞马涛姚晴宇
- 关键词:阿司匹林阿伐他汀短暂性脑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