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红 作品数:26 被引量:33 H指数:4 供职机构: 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艺术 文化科学 经济管理 社会学 更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传承人的保护研究 被引量:4 2010年 本文通过对南音传承人黄淑英实地采访、调查和研究,探讨南音传承人的社会地位、传播功能及其传授方式,为南音的传承和保护提供借鉴。 陈敏红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泉州南音乐社音乐文化区形成的社会因缘 被引量:2 2008年 泉州的地理、人文环境为泉州南音乐社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并形成了闽南泉州特殊的音乐文化生态。南音乐社与泉州社会结成的种种因缘,促进了泉州南音乐社传承的持续性、群众性特点,成为泉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陈敏红传统与现代:泉州南音琵琶“弹”、“挑”之比较研究 被引量:1 2015年 泉州南音是世界级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是中国音乐古老的活化石.南音琵琶不仅是南音乐队中的主奏乐器,而且在南音演奏中起着指挥性的作用.“弹”、“挑”是南音琵琶最常用的基本技法,也是南音琵琶演奏的根基,南音琵琶的指法大部分是由“弹”、“挑”组合而成,因此“弹”、“挑”的完成情况直接影响着琵琶乐曲的演奏质量,不容忽视.“弹”、“挑”衍生的这些技巧大大地丰富了琵琶演奏的表现力,有力地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陈敏红 李博诗关键词:琵琶演奏 非物质文化遗产 艺术感染力 主奏乐器 中国音乐 闽南读书会之三——几种“社会”研究的视角 2016年 20世纪中叶,费孝通从乡土出发理解中国社会的路径打开了探究"社会"的理论向度,他所指出的礼俗社会构成了社会科学界理解中国社会的原型。闽南读书会在导师王铭铭的指导下,从"乡土中国"出发,继续围绕构成"社会"的若干向度展开阅读,分别以费孝通的《乡土社会》,刘枝万的《台湾民间信仰论集》,田仲一成的《中国祭祀戏剧研究》以及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对朝圣的仪式研究作为第三次读书会的主要阅读材料,以此探讨以科仪、戏剧、仪式探索"社会"内涵的可能性。此外,刘永华主编的《中国社会文化史读本》还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展现了其研究"社会"的历史文化旨趣。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探索或定义"中国社会"的整体性,并为以闽南为对象的区域研究扩展出更广阔的理论可能。 罗杨 罗攀 陈敏红 吴银玲 孙静 金婧怡关键词:历史人类学 乡土社会 台湾民间信仰 戏剧研究 《乡土中国》 印尼东方音乐基金会南音传播现状调查研究 被引量:1 2014年 本调查报告围绕印尼东方音乐基金会南音传承现状之考察,通过静态空间的描述,南音本体变与不变的阐述以及移居地与祖籍地交流与互动,呈现出南音在印尼东方音乐基金会的传播概貌,总结南音文化漂移至海外后的文化适应性选择。 陈敏红从歌曲《忐忑》看中西音乐的融合 被引量:1 2012年 歌曲《忐忑》是一首带有浓郁探索意味的新艺术歌曲。其节奏变化莫测,歌词神秘,演唱者表情夸张丰富,被网络赋予神奇的色彩。作品以笛、扬琴、提琴等为伴奏乐器,引用了锣鼓经记谱方法记词,在唱腔上运用了戏曲行当中的老旦、老生、花旦的唱腔特色,在快速的节奏变化中,加之夸张的舞台表演,独具匠心,在中西音乐融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勇敢的一步。 陈敏红 张寒关键词:《忐忑》 中西方音乐 中国原创音乐剧中民族舞蹈的运用 被引量:5 2014年 音乐剧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舞蹈是音乐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营造出活跃的剧场氛围,还包揽了舞台表演的主要视觉效果。正是如此,在各国音乐剧的本土化进程中,民族歌舞功不可没。黑人舞蹈打造了百老汇音乐剧的风格,中国民族舞蹈也彰显出中国文化的魅力。在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创作中,既要借鉴百老汇音乐剧的成功经验,也要借助中国民族舞蹈的特色,尽快完成音乐剧的本土化,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本文旨在以音乐剧的"中国本土化"为核心,就如何以民族舞蹈打造中国音乐剧进行讨论。 陈敏红关键词:音乐剧 民族舞蹈 中国原创 泉州南音乐社的社会功用 被引量:2 2008年 泉州人以南音自娱,处处可见南音乐社。在泉州南音社团组织的推动下,泉州南音不仅有了固定的场地,成为泉州人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为重要的是在泉州南音的传承过程及其向其他区域辐射中起着轴心作用。泉州南音乐社的主要社会功用表现在娱乐功能、传导功能、增强伦理意识和增进民族文化认同等四个方面: 陈敏红关键词:社会功用 音乐 民族文化认同 社团组织 文化生活 娱乐功能 闽南研究读书会之一——施坚雅、弗里德曼和王庚武视野下的闽南与东南亚 被引量:1 2015年 按语:从2014年12月起,我们每周开一次闽南研究读书会。从读书会开办至2015年初的这一阶段,在王铭铭老师的建议下,我们先阅读了著名前辈学者施坚雅(G.William Skinner,1925-2008)、弗里德曼(Maurice Freedman,1920~1975)、王赓武(1930~)的相关著述。这些著述视野开阔,论述的主题是从东南沿海展望华夏与域外的关系。如王铭铭老师指出的,尽管这些海外论著不直接针对“闽南研究”这个领域,但它们在不少地方直接涉及中国东南地区与海外的关系,并开创了从这一区域性的关系展望中国与世界的学术视野,对于我们从区域的视角考察闽南,尤其从它与东南亚等外部世界的联系中反观和理解闽南,由此而理解闽南研究应有的天下观,有着重要启迪。 罗杨 陈敏红 孙静关键词:东南亚华人 华人社会 城市体系 闽南读书会之二--几代学者的闽台民俗宗教研究 被引量:1 2016年 闽南读书会结束了第一阶段"施坚雅、弗里德曼和王庚武视野下的闽南与东南亚"的阅读,2015年9月至12月,在王铭铭老师建议下,转向从宗教视角理解闽南区域,先后阅读了德格鲁特(Jan Jakob Maria de Groot,1854-1921)、顾颉刚、吴藻汀、桑高仁(Steven Sangren)、李亦园和林美容有关闽南以及与闽南密切相关的台湾民间宗教的著述。闽南民间宗教的巨大张力,启发上述学者思考闽南区域自身及其与更大文明体系之间"多元"与"一体"的关系。读书小组围绕德格鲁特《Buddhist Masses for the Dead at Amoy》及其传记《The Beaten Track of Science:The Life and Works of J.J.M.de Groot》,顾颉刚《泉州的土地神》以及张帆《顾颉刚与土地神——1926-1927年东南沿海的"游士"与"风俗"》,吴藻汀《泉州民间传说》、桑高仁《History and Magical Power in a Chinese Community》及其《Great Tradition and Little Traditions Reconsidered:The Question of Cultural Integration in China》一文,黄英美根据对李亦园的访谈整理而成的《访李亦园教授——从比较宗教学观点谈朝圣进香》,林美容《魔神仔的人类学想象》,组织了八次读书会。读书会前,每位成员独立完成一篇成熟的读书报告,在读书会上研讨,会后综合整理成文字记录。以下是根据大家的读书报告以及讨论汇合而成的对上述著作的解读。 罗杨 陈敏红 吴银铃 孙静 金婧怡关键词:宗教研究 读书会 民俗 闽台 学者 弗里德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