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志伟

作品数:4 被引量:23H指数:1
供职机构: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科技攻关计划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亚洲栽培稻
  • 2篇栽培
  • 2篇栽培稻
  • 2篇基因
  • 2篇基因定位
  • 2篇基因定位研究
  • 2篇非洲菊
  • 1篇叶外植体
  • 1篇杂种
  • 1篇杂种不育
  • 1篇质粒
  • 1篇紫色
  • 1篇总酚
  • 1篇外植体
  • 1篇褐化
  • 1篇分子定位
  • 1篇PAL
  • 1篇POD
  • 1篇不育
  • 1篇P

机构

  • 4篇云南大学
  • 3篇云南省农业科...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作者

  • 4篇陈志伟
  • 3篇陈善娜
  • 2篇尹梅
  • 2篇夏小环
  • 1篇邓先能
  • 1篇李飞
  • 1篇徐鹏
  • 1篇王荔
  • 1篇周家武
  • 1篇李静
  • 1篇程在全
  • 1篇陶大云
  • 1篇胡凤益
  • 1篇邓伟
  • 1篇王静

传媒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亚洲栽培稻及其近缘种间杂种不育遗传规律和基因定位研究
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L.)的近缘稻种中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是实现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宝贵基因库,也是水稻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然而近缘稻种与亚洲栽培稻间普遍存在的杂种不育,严重阻碍了野生近缘种有利基因发...
陈志伟
关键词:亚洲栽培稻杂种不育基因定位
文献传递
非洲菊叶外植体组培中影响褐化因素及机理初探被引量:21
2006年
用5种不同成分的培养基分别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对非洲菊叶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筛选出对褐化影响最重和最轻的分别是Fe盐加倍和1/2MS培养基。并对影响非洲菊叶片组培褐变中的几个相关酶活性和总酚含量变化做了一些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褐化程度加深POD活性有下降趋势,PAL活性和总酚含量有上升趋势。为防止褐化,应在POD活性下降和PAL活性及总酚含量上升前加入抑制褐化的试剂。
夏小环王静尹梅陈志伟陈善娜
关键词:非洲菊褐化PODPAL总酚
长雄野生稻紫色柱头性状的遗传和基因定位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由花青素合成代谢形成的紫色柱头性状在包括长雄野生稻在内的AA基因组野生稻中较为普遍.为研究长雄野生稻中的紫色柱头性状,以具无色柱头的亚洲栽培稻品种RD23为轮回亲本与紫色柱头的长雄野生稻进行回交,经胚挽救和多代连续选择,获得3个柱头颜色有分离的BC6F1定位群体.这些群体中,柱头颜色均适合1(紫色)∶1(无色)的分离比例,表明紫色柱头性状受一对显性核基因控制.通过微卫星标记分析,将控制紫色柱头的基因定位在水稻第6染色体上,距标记RM253,RM111和RM6917分别为2.5,0cM和4.4cM.对比已发表的紫色柱头基因座位,它可能与来自亚洲栽培稻的Ps-4(t)基因等位,所以暂命名为Ps-4(t).
陈志伟邓伟李飞周家武李静徐鹏邓先能胡凤益王荔陈善娜陶大云
关键词:亚洲栽培稻分子定位
PBI121/GPAT质粒的构建及对非洲菊转化被引量:1
2009年
为提高植物抗寒性,本文构建一个植物表达载体,并对非洲菊进行转化。用已克隆的强抗冷植物兵豆的甘油-3-磷酸转酰酶(GPAT)基因构建表达载体,将GPAT插入表达载体pB I121质粒取代该质粒上原有的GUS基因,并用PCR和酶切进行鉴定。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该质粒转化到非洲菊中。结果表明该植物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同时对非洲菊高效转化体系进行探索,获得卡那霉素抗性苗7苗。
尹梅程在全夏小环陈志伟陈善娜
关键词:非洲菊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