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地红

作品数:41 被引量:98H指数:7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卫生厅医学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7篇肿瘤
  • 13篇手术
  • 7篇手术治疗
  • 7篇外科
  • 7篇淋巴
  • 5篇切除
  • 5篇外科手术
  • 4篇舌根
  • 4篇头颈
  • 4篇切除术
  • 4篇颅底
  • 4篇恶性
  • 3篇咽肿瘤
  • 3篇舌根癌
  • 3篇术后
  • 3篇头颈部
  • 3篇皮瓣
  • 3篇颅底肿瘤
  • 3篇内镜
  • 3篇颈部

机构

  • 23篇安徽医科大学...
  • 18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宁波大学医学...
  • 1篇安徽省立医院
  • 1篇黄山市人民医...
  • 1篇安徽省太和县...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省临泉县...

作者

  • 41篇陆地红
  • 24篇刘业海
  • 17篇杨克林
  • 16篇吴开乐
  • 16篇张琨龄
  • 11篇方平
  • 10篇童步升
  • 9篇吴静
  • 8篇赵益
  • 6篇高潮兵
  • 5篇邱建新
  • 5篇李亦凡
  • 4篇江立琦
  • 3篇杨见明
  • 3篇赵益
  • 3篇邱建新
  • 3篇余得志
  • 3篇里晓红
  • 3篇姚长玉
  • 3篇沙群

传媒

  • 7篇安徽医科大学...
  • 3篇安徽医学
  • 3篇临床耳鼻咽喉...
  • 3篇耳鼻咽喉(头...
  • 3篇2014年全...
  • 2篇中国内镜杂志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2篇中国耳鼻咽喉...
  • 2篇中华耳鼻咽喉...
  • 1篇听力学及言语...
  • 1篇中国耳鼻咽喉...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中华耳鼻咽喉...
  • 1篇解剖学杂志
  • 1篇临床医学影像...
  • 1篇四川解剖学杂...
  • 1篇解剖与临床
  • 1篇华东六省一市...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7
  • 3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4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 4篇1999
  • 3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6
  • 3篇1994
  • 2篇1993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喉癌侵润和转移的机制探讨与择区性颈清扫的临床应用研究
刘业海唐平章杨克林刘芝华徐震纲张琨龄陆地红赵益邱建新方平沙群吴开乐童步升高潮兵陶冶
该项目研究首次用微阵列技术分析了11431个基因在喉癌组织和其临近的正常黏膜组织表达差异,并对3种差异表达的基因进一步进行分析。首次用RT-PCR技术分析EMP-1基因在不同类型喉癌中的表达情况;首次从分子和蛋白质水平,...
关键词:
关键词:喉癌基因治疗
鼻外进路治疗鼻中隔高位及后段偏曲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探索安全有效矫正鼻中隔高位及后段偏曲的手术方法。方法 采用鼻外进路,保留鼻中隔软骨,矫正鼻中隔偏曲。结果 1992年1月-2002年1月共治疗鼻中隔高位偏曲55例,术后随访6月-1年,鼻塞症状缓解42例,头痛症状缓解27例,嗅觉恢复12例;3例鞍鼻、16例歪鼻畸形者矫正满意,5例歪鼻半年后复发。该方法具有视野大,操作方便,不会引起鼻梁下塌等优点,可安全、彻底地矫正鼻中隔高位及后段偏曲。结论 鼻外进路治疗鼻中隔高位及后段偏曲比传统的鼻中隔矫正术更安全有效,并可同时矫正外鼻畸形。
陆地红杨克林张琨龄沙群吴开乐童步升
关键词:鼻外进路鼻中隔偏曲鼻中隔矫正术鼻部畸形
经鼻内窥镜筛动脉窦内段的应用解剖研究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为筛窦手术中筛动脉定位提供客观资料和数据。方法经鼻内窥镜对15具湿性成人尸头30侧筛窦进行解剖,对筛动脉筛窦段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筛前动脉距鼻小柱和鼻翼交界点的平均距离左侧为(60.1±3.44)mm,55.2~66.3 mm, 右侧为(60.1±3.2)mm,55.3~65.8 mm,个体间最大差距为11.1 mm。筛后动脉与鼻小柱和鼻翼交界点的平均距离左侧为(67.3±3.86)mm,62.2~72.7 mm,右侧为(67.9±3.87)mm,62.6~73.5 mm,个体间最大差距为10.9 mm。结论临床手术中筛动脉的准确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徐明方平陆地红
关键词:筛动脉鼻内窥镜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CT诊断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primarythyroidlymphomas,PTLs)的CT影像学特征,最大限度提高甲状腺淋巴瘤的诊断率。方法:自2007年~2012年5月,手术探查并经病理证实的PTLs患者共9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作对照诊断。结果:9例患者术后病理诊断均为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灶呈单发结节型2例,多结节型2例,弥漫肿大型5例。CT平扫示单结节型、弥漫肿大型病灶皆呈均匀密度或稍低密度;增强扫描病灶大部分强化不明显,病灶密度仍呈均匀改变,病灶边缘可见残存的强化的甲状腺组织。CT平扫示多结节型病灶密度均匀,有多个低密度区;增强后病灶不均匀强化。结论: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正确认识甲状腺淋巴瘤的CT特征有助于早期临床诊断,最大限度地减少误诊,对临床早期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姚长玉刘业海胡云龙吴开乐高朝兵赵益陆地红吴静李亦凡
关键词:甲状腺恶性肿瘤淋巴瘤体层摄影术CT
临近组织瓣修复下咽癌术后环周及近环周缺损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探讨以临近组织瓣修复下咽癌术后环周及近环周缺损的方法。方法利用带状肌瓣、残喉组织瓣、残喉气管组织瓣、椎前筋膜等临近组织瓣修复20例下咽癌术后环周及近环周缺损。结果全部病例恢复吞咽功能。咽漏6例,皆在1个月内愈合。1、3年生存率分别是90%、25%。结论对于下咽癌术后环周及近环周缺损病例,临近组织瓣修复有其实用性和局限性,应根据缺损的大小选择合适的修复方式。
臧艳刘业海杨克林杨见明陆地红方平
关键词:外科皮瓣
喉内外淋巴管间的吻合被引量:1
1999年
目的 了解喉内淋巴管与喉邻近器官淋巴管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 2 2具胎儿和婴儿尸体的喉标本 ,30 %普鲁士兰氯仿液 ,淋巴管间接注射法 ,显微镜观察。结论 会厌舌面与舌根部淋巴管、喉内与喉咽部淋巴管以及声门下区与气管上段淋巴管之间存在吻合。结果 由于喉内、外淋巴管间存在吻合 ,临床手术中应充分考虑这一特点。并提出了肿瘤侵及会厌舌面 ,杓会厌皱襞和声门下区的手术切除范围。
陆地红张琨龄刘业海
关键词:淋巴管
舌骨咽切开术治疗舌根癌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 探讨舌根癌外科治疗的最佳进路和方法。方法通过舌骨咽切开术治疗11例舌根癌,同期行会厌切除者4例,喉水平部分切除者1例。选择性颈清扫术1例,单侧功能性颈清扫术2例,双侧功能性颈清扫术1例,单侧根治性颈清扫术6例,一侧根治性和另一侧功能性颈清扫术1例。结果鳞状细胞癌10例,胚胎性横纹肌肉瘤1例;术后出现咽漏1例,进食流质轻度呛咳1例,上切缘阳性者1例,淋巴结转移者7例;术后拔管率100%;2、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8%,77.8%,33.3%。结论 舌骨咽切开进路可清晰暴露舌根、会厌、下咽及喉部,适用于这些部位的肿瘤切除,并发症少。
陆地红沙群杨克林童步升
关键词:手术治疗舌根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侧颅底肿瘤的手术治疗
1998年
目的探讨侧颅底肿瘤的手术方法。方法本文介绍了3种侧颅底手术方法,并对各自的适应证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11例侧颅底手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结论侧颅底的手术治疗,应根据肿瘤的性质、大小、侵犯范围,选择合适的手术进路。
刘业海张琨龄邱建新陆地红杨见明方平
关键词:脑肿瘤外科手术侧颅底
舌根癌的手术治疗被引量:8
2003年
目的 :探讨舌根癌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舌根癌患者 2 1例 ,经舌骨咽切开进路 11例 ,下颌骨部分切除进路 7例 ,下唇、下颌骨、舌正中切开进路 3例。结果 :3例下唇、下颌骨、舌正中切开者出现语言功能障碍 ,吞咽困难 ;余 18例口腔功能均正常。随访 2~ 5年 ,失访 2例 ,2年生存 18例 ,3年生存 13例 ,5年生存 5例。结论 :经舌骨咽切开进路对吞咽功能及语言功能的影响较小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术式。
陆地红杨克林后军吴开乐童步升沙群潘涛
关键词:舌肿瘤外科手术颈淋巴结清扫术
累及颈动脉的复发恶性肿瘤诊治体会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 探讨累及颈动脉的复发恶性肿瘤有效的诊治方法.方法 首先明确肿瘤复发部位是否进行过手术和(或)放射治疗,再根据增强CT和(或)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评估复发灶与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以及颈内、外动脉的关系;对于双颈复发病例,需了解复发灶与颈内静脉的关系;对于颈根部复发病例,需评估复发灶与甲状颈干、椎动脉的关系.根据CT和(或)CTA的结果和患者的全身状况确定能否耐受手术,对不同的复发病例进行不同的处理.本组23例累及颈动脉的头颈肿瘤患者中喉癌复发8例,下咽癌复发10例,甲状腺癌复发2例,扁桃体癌复发1例,腮腺癌复发1例,下咽颈段食管肉瘤复发1例.23例患者经术前评估,7例患者行对症(包括止痛)、姑息放疗和化疗,16例行手术治疗.结果 7例姑息治疗患者皆在6个月内死于复发肿瘤出血、全身衰竭或肺部转移.16例手术病例中,14例肿瘤肉眼下完全切除,2例动脉壁上有残留;其中8例术前有颈部疼痛,手术后7例疼痛消失,1例疼痛减轻.2例患者于术后1周因颈部感染大出血死亡,2例手术8个月后死于肺部转移,1年后死于颈部局部复发3例,2年后死于肺部转移2例,死于颈部局部复发和心脏病各1例,其余5例健在.结论 CT和(或)CTA是累及颈动脉的复发恶性肿瘤术前评估的可靠方法,根据CT和(或)CTA部分病例选择地进行手术治疗是可行的,并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其生存质量.
刘业海李红武赵益杨克林吴静陆地红李亦凡
关键词:头颈部肿瘤颈动脉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