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伟
- 作品数:10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基于单片机的医用水刀清创设备研究
- 嵌入式系统源于微型计算机,是嵌入到对象体系中,实现嵌入对象智能化的计算机,可以将嵌入式系统定义成“嵌入到对象体系中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嵌入式系统在很多产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逐步改变着这些产业,包括自动化、国防、运输和航...
- 郑伟
- 关键词:单片机人机界面机械设计
- 脑出血后抑郁危险因素分析及立体定向微创血肿清除术对其发生率影响的临床研究
- 研究背景: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为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是卒中后以持续情感低落、兴趣减退为主要特征的心境障碍。PSD的诊断必须具备脑卒中这个前提条件且又符合抑郁症的诊...
- 郑伟
- 关键词:脑出血后抑郁微创血肿清除术
- 文献传递
- 新开明双向锁定骨外固定器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 随着现代交通运输事业与建筑业的日益发展,高能量损伤导致全身骨折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胫骨浅居皮下,缺乏肌肉保护,故骨折极易造成严重软组织损伤。采用保守治疗,疗程长,要长期卧床,护理不便,且并发症多。因此,目前对可耐受手术的...
- 郑伟
- 关键词:胫骨骨折生物力学
- 文献传递
- 重型颅脑损伤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措施被引量:18
- 2011年
- 目的对134例重型颅脑损伤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措施以及预后情况进行探讨研究,进而总结出一套较为合适的救治方案。方法对本组134例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以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组的76例患者中存活55例占手术组的72.4%,死亡21例占27.6%;非手术组的58例患者中存活43例占非手术组的74.1%,死亡15例占25.9%。结论早期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救治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疗效的关键。
- 魏璐城李卫贤蒋金泉郑伟黄文华
-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急性弥漫性脑肿胀
- 家兔面神经颅外段的显微解剖
- 2011年
- 目的探讨家兔面神经颅外段的主干及分支特点。方法健康家兔15只,在显微镜下解剖家兔面神经,并对其形态特点进行观测。结果家兔面神经出茎乳孔后分出耳后支、二腹肌支、茎突舌骨肌支及面神经主干。兔面神经主干在面部的分支有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其中颧支与颊支关系密切,走行过程中合成一干,然后在口角后缘分离。结论家兔面神经颧支与颊支在耳廓下缘前部位到口角后缘之间,分支少,神经干较粗,便于进行面神经缺损修复动物模型的建立。
- 段永畅田广永于巧莲郑伟
- 关键词:家兔面神经动物模型
- 钉道强化对ACIF术式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 陈春赵卫东孙培栋梁栋柱郑伟欧阳钧
- 新型单边外固定器生物力学性能及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 目的:观察一种新型单边外固定器生物力学性能及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取7具成人尸体正常胫骨标本,制作中段骨折模型,使用新型单边外固定器固定模型,根据骨折断端间距(0mm、10mm)、骨-连接杆间距(10mm、25mm、4...
- 郑伟李绍刚赵卫东卢巍黄文华
- 关键词:骨折愈合力学测试
- 文献传递
- 载NGF海藻酸凝胶-聚乳酸复合导管修复兔面神经缺损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观察载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s,NGF)海藻酸凝胶-聚乳酸复合导管修复面神经缺损的作用。方法建立白兔面神经缺损模型,将面神经断端植入制备好的载NGF海藻酸凝胶-聚乳酸复合导管内2 mm,使面神经两断端之间距离为10 mm,将导管两端与神经固定缝合皮肤。再随机将12只大白兔分为术后4、8、12周组。实验结束后切开大白兔面神经吻合部位,选取神经导管近、中和远端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神经生长及导管降解情况。结果实验白兔手术伤口Ⅰ期愈合,无局部坏死、移植物排出及全身不良反应。术后4周导管壁有巨噬细胞浸润,导管近端雪旺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新生小血管丰富;8周可见导管壁变薄,有成纤维细胞附着,巨噬细胞浸润,导管内有神经束样结构,束间纤维分隔,外层纤维包膜增厚,新生小血管减少;12周可见神经导管壁进一步分解,胶原纤维增生,导管内神经纤维结构接近正常,轴突样结构增粗,外层纤维包膜变薄。结论载NGF海藻酸凝胶-聚乳酸复合导管能较好的引导面神经再生,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 段永畅田广永郑伟张珊珊
- 关键词:神经导管面神经缺损神经生长因子海藻酸钠
- 新型双向锁定骨外固定器的生物力学评价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对新设计的新型双向锁定骨外固定器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取7具成人尸体正常胫骨标本(对照组),制作中段骨折模型,根据骨断端间距(g=0、10 mm)、骨-外固定器杆间距(b-r=10、25、40和55 mm)的不同组合分成8个试验组(A~H组),使用新型双向锁定骨外固定器固定。应用BOSE机进行轴向压缩、扭转、前/后和内/外侧弯曲的力学测试,分别计算刚度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的轴向压缩、前/后、内/外侧弯曲和扭转4种刚度与试验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骨断端间距的差异对压缩、前/后弯曲、内/外侧弯曲3种刚度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骨与连接杆间距的差异对上述3种刚度也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者对扭转刚度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处理因素间均无交互效应(P值分别为0.054、0.527、0.819、0.065)。结论该新型双向锁定骨外固定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 郑伟赵卫东李绍刚陈春卢巍黄文华
- 关键词:外固定器生物力学刚度
- 内镜下经阴道肾切除术中髂外动脉及其毗邻结构的应用解剖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通过对内镜下腹盆部髂外动脉与卵巢血管、生殖股神经及腰大肌位置关系的解剖学观测,为内镜下经阴道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8例成年女性腹盆部标本,在大体解剖后在内镜下进行观测,确定髂外动脉与卵巢血管的交点为内镜下的标志点,测量其与生殖股神经的距离,确定内镜下经阴道肾切除手术通过盆腔后在腹部到达腹膜后间隙的相对安全区域。结果 (1)确立了以卵巢血管与髂外动脉的交点为内镜下手术入路观察的标志点;左右侧卵巢血管束与髂外动脉相交处的角度,左侧为(20.68±3.14)°,右侧为(29.48±2.47)°(;2)交点处与生殖股神经的距离左侧为(11.84±0.80)mm,右侧为(12.60±1.32)mm。结论在卵巢血管与髂外动脉相交平面,在髂外动脉外侧,沿腰大肌的外侧缘进入腹膜后间隙,此范围是一个相对安全区域。
- 卢巍牛增志郑伟张玉松毕振宇谭为江小蓉黄文华
- 关键词:内镜手术髂外动脉生殖股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