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孟军

作品数:258 被引量:2,683H指数:33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科技中青年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文化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8篇期刊文章
  • 56篇会议论文
  • 50篇专利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6篇天文地球
  • 84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化学工程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理学
  • 1篇矿业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125篇盆地
  • 97篇油气
  • 86篇成藏
  • 48篇前陆
  • 44篇前陆盆地
  • 44篇陆盆
  • 40篇塔里木盆地
  • 38篇油气成藏
  • 37篇源岩
  • 29篇成藏过程
  • 28篇烃源
  • 28篇烃源岩
  • 27篇地球化
  • 27篇地球化学
  • 27篇地质
  • 24篇勘探
  • 24篇包裹体
  • 23篇气藏
  • 21篇流体
  • 18篇地球化学特征

机构

  • 236篇中国石油天然...
  • 30篇中国石油勘探...
  • 16篇中国石油大学...
  • 16篇中国石油
  • 14篇东北石油大学
  • 10篇塔里木石油勘...
  • 9篇长江大学
  • 9篇中国地质大学...
  • 8篇中国石油大学...
  • 7篇河南理工大学
  • 4篇南京大学
  • 4篇西南石油学院
  • 4篇西安石油大学
  • 3篇北京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西南石油大学
  • 2篇西北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石油青海...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作者

  • 258篇赵孟军
  • 117篇柳少波
  • 103篇宋岩
  • 58篇鲁雪松
  • 55篇秦胜飞
  • 53篇洪峰
  • 44篇张水昌
  • 38篇方世虎
  • 32篇姜林
  • 32篇公言杰
  • 28篇达江
  • 26篇田华
  • 22篇范俊佳
  • 22篇傅国友
  • 22篇刘可禹
  • 21篇马行陟
  • 20篇郝加庆
  • 16篇孟庆洋
  • 13篇黄第藩
  • 13篇吴海

传媒

  • 21篇天然气地球科...
  • 19篇石油勘探与开...
  • 13篇天然气工业
  • 9篇科学通报
  • 9篇新疆石油地质
  • 8篇石油实验地质
  • 7篇沉积学报
  • 7篇地学前缘
  • 7篇第十二届全国...
  • 6篇石油学报
  • 6篇地质论评
  • 5篇地质科学
  • 5篇石油与天然气...
  • 4篇第五届中国石...
  • 4篇第十四届全国...
  • 3篇地质学报
  • 3篇中国科学(D...
  • 3篇海相油气地质
  • 3篇第八届中国含...
  • 2篇地球科学(中...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6篇2021
  • 8篇2020
  • 6篇2019
  • 15篇2018
  • 10篇2017
  • 17篇2016
  • 18篇2015
  • 8篇2014
  • 20篇2013
  • 7篇2012
  • 4篇2011
  • 7篇2010
  • 10篇2009
  • 5篇2008
  • 22篇2007
  • 13篇2006
  • 28篇2005
  • 5篇2004
2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定量表征构造圈闭泥岩盖层泄漏风险的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定量表征构造圈闭泥岩盖层泄漏风险的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含:获取待评价目标泥岩盖层段的密度和现今有效围压;将所述泥岩密度和所述现今有效围压带入泥岩密度与破裂应变量关系图版中,获得泥岩发生破裂的破裂应变量;...
鲁雪松卓勤功赵孟军柳少波田华马行陟于志超
库车前陆盆地大北地区储层沥青与油气运聚关系被引量:26
2011年
根据储层沥青的显微特征、热演化程度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系统分析,对库车前陆盆地大北地区的储层沥青成因及油气运聚过程进行了探讨。大北地区库姆格列木群盐下砂岩储层显微裂缝中观测到少量黑色胶质沥青,其中,大北202井储层沥青发育2组,其反射率值分别为1.07%和0.47%,吐北1井储层中只检测到一组沥青,且含量极少,反射率值为0.43%;储层固体沥青为不同源、不同期的油、气混合沉淀而成。由此推断,大北地区天然气并非原油裂解成因;大北1和大北2等盐下圈闭至少发生了3期油气充注,其古油藏原油大多沿北部克拉苏逆冲断层进入浅部砂层,再汇聚于大宛齐背斜成藏;位于该断层附近的吐北1井,其储层沥青的存在说明其砂岩层是油气运移的通道,不排除该断块高部位有油气成藏的可能性。该结论对认识克拉苏构造带天然气成因和促进古油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卓勤功赵孟军谢会文方世虎李梅
关键词:储层沥青古油藏油气运聚克拉苏构造带库车前陆盆地
一种基于密度的泥页岩气体吸附气量校正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密度的泥页岩气体吸附气量校正方法及装置,涉及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将泥页岩样品粉碎至一预设目范围,形成泥页岩样品颗粒,确定泥页岩样品颗粒密度;将泥页岩样品置于一气体吸附仪的样品缸中,确定...
马行陟柳少波赵孟军姜林卓勤功鲁雪松孟庆洋郝加庆田华范俊佳
中西部前陆盆地的多期成藏过程
<正>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具有多旋回复合特征和非典型性(张光亚等,2002;贾承造等,2003)。我国中西部中、新生界前陆盆地,具有优越的天然气地质条件(马新华等,2000;曾宪斌等,2001;宋岩等,2002)。中生代...
赵孟军宋岩秦胜飞柳少波洪峰
文献传递
南盘江盆地油气成藏过程及天然气勘探前景分析被引量:14
2006年
本文采用多种研究手段探讨了南盘江盆地的多期成藏、破坏过程。根据有机质成油、成气和油成气的化学动力学模型,计算了南盘江盆地主要烃源岩的油气演化过程;并通过对沥青充填期次、包裹体研究和胶结物期次与沥青的关系,研究了古油藏经历的多期次充注、破坏过程,据此初步建立了南盘江盆地古油藏演化模式。从南盘江盆地古油藏演化过程来看,南盘江盆地油气勘探应以原油裂解的天然气为主,但是由于该地区具有聚气早、破坏时间长的特征,尤其是三叠系沉积之后的巨厚剥蚀使原油裂解气保存的可能性变小,因此在该地区形成大中型天然气藏的难度很大,天然气勘探前景需要进一步研究。
赵孟军张水昌赵陵刘培初
关键词:包裹体成藏模式天然气勘探南盘江盆地
三维高温高压油气运移物理模拟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气成藏技术,是用于模拟地下高温高压条件下不同地质体的油气运聚过程的三维高温高压油气运移物理模拟装置。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模型上封盖、模型下封盖和模型腔体,模型上封盖与模型腔体之间以及模型下封盖与模型腔体之间...
宋岩柳少波付晓飞刘宝和赵孟军洪峰姜林
文献传递
一种用全息荧光检测油源岩成熟度的方法及其装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全息荧光检测油源岩成熟度的方法及其装置,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采至不同深度的一系列油源岩样品的抽提物有机溶液进行全息荧光光谱检测;根据全息荧光光谱检测获取的TSF Intensity参数和TSF R1参...
刘可禹田华张水昌柳少波赵孟军鲁雪松范俊佳李秀丽桂丽黎卓勤功孟庆洋马行陟公言杰于志超
文献传递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超压发育特征、成因及其控藏作用被引量:10
2022年
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地层超压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差异分布问题,开展超压成因判识、超压演化模拟研究。利用实测地层压力、钻井液密度、测井等资料和超压成因判识及超压演化模拟技术,分析超压在纵向上和横向上的分布规律,讨论不同构造带超压成因机制及超压在纵横向上差异分布的原因,探讨超压发育演化对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准南前陆冲断带超压在纵向上多层系发育、越深超压规模越大,横向上超压在山前带最不发育,褶皱背斜带最发育、斜坡区较发育。超压差异分布主要受控于不同区带的不均衡压实作用和构造挤压作用强度的差异。沟通深部超压层系的断层造成的超压传递作用对该区超压幅度的进一步增大有重要贡献。超压形成演化对油气成藏和分布的控制作用,具体表现在:当强超压形成于储集层致密化之前,超压对深层储集层物性具有一定保持作用,拓展了深层—超深层的勘探深度;古近系安集海河组和下白垩统吐谷鲁群超压泥岩盖层之下是油气规模富集的主要场所;在总体超压的背景下,超压强度太高或太低均不利于油气富集与保存,压力系数以1.6~2.1最好。
鲁雪松赵孟军赵孟军桂丽黎刘刚桂丽黎陈竹新
关键词:异常高压油气成藏前陆冲断带准噶尔盆地
准噶尔盆地南缘齐古油田油气成藏再认识及勘探启示被引量:13
2019年
准噶尔盆地南缘白垩系之下的下组合勘探潜力大,但目前勘探发现率低。齐古油田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断褶带,发现于1957年,2011年在齐古背斜西侧低部位钻探的齐古1井获工业气流,为齐古油田带来了新生命,给久攻不克的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勘探增强了信心。对齐古油田复杂油气成藏过程的再认识有助于厘清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的成藏条件与有利勘探方向。通过分析齐古背斜构造模型及构造演化,结合油气的分布及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利用油气源对比、流体包裹体观察和测温、盆地模拟、泥岩盖层有效性评价等技术和方法,详细分析了齐古油田多层系和多期油气成藏过程与运移聚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齐古北断裂为晚侏罗世—新近纪长期继承性活动断裂,对齐古构造的形成与油气的运移和聚集都起到重要的作用。齐古地区在晚侏罗世末期发育古构造,晚新生代以来的冲断褶曲作用形成现今的齐古背斜,而古构造发育区则在构造掀斜作用下成为现今背斜的北翼。'早油晚气'的成藏过程导致的蒸发/运移分馏作用使得残留原油密度大、含蜡量高。受喜马拉雅晚期强烈冲断作用影响,齐古北断裂沟通下盘深埋的侏罗系烃源岩生成的高成熟煤成气进入齐古背斜形成聚集,但在不同部位,由于多期油气的充注过程和晚新生代构造抬升对盖层保存条件的破坏程度存在差异,齐古地区总体上形成'上油下气'的异常油气分布格局。齐古油田成藏过程的再认识对勘探有着重要启示:在齐古背斜北翼的古构造发育区找早期残留油、西北倾伏端构造低部位找气;齐古北断裂下盘侏罗系的原地冲断构造、古近系紫泥泉子组的冲断构造为潜在勘探领域。齐古油田高成熟煤成气的发现证实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的侏罗系烃源岩规模有效生气,指示在靠近齐古油田的乌奎背�
鲁雪松赵孟军陈竹新李学义胡瀚文卓勤功
关键词:成藏过程准噶尔盆地南缘
多光谱技术联合确定烃类包裹体中油气成熟度
2017年
光谱分析技术在烃类包裹体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不少研究结果表明单光谱技术在分析时存在局限性。针对该问题提出了采用荧光光谱、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技术联合分析储层烃类包裹体方法,该方法可以弥补单光谱分析技术的不足。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南缘霍-玛-吐构造带储层中烃类包裹体进行多光谱技术联合分析和应用,结果表明,多光谱技术可以实现互补,有利于给出更加可靠的油气成熟度信息。
陈勇赵孟军卓勤工柳少波王鑫涛
关键词:荧光光谱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烃类包裹体
共2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