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费旭峰

作品数:35 被引量:186H指数:8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胃癌
  • 9篇细胞
  • 8篇癌细胞
  • 7篇营养
  • 6篇蛋白
  • 6篇凋亡
  • 6篇营养状况
  • 5篇胃癌细胞
  • 5篇化疗
  • 4篇代谢
  • 4篇丁酸
  • 4篇营养支持
  • 4篇人体测量学
  • 4篇肠癌
  • 3篇蛋白质
  • 3篇营养评定
  • 3篇预后
  • 3篇脂肪乳
  • 3篇手术
  • 3篇肿瘤

机构

  • 34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作者

  • 35篇费旭峰
  • 31篇曹伟新
  • 12篇施咏梅
  • 8篇朱正纲
  • 8篇程庆民
  • 7篇燕敏
  • 6篇陈雪华
  • 5篇林言箴
  • 4篇金月定
  • 4篇蒋咏梅
  • 4篇尹浩然
  • 4篇陈尔真
  • 3篇吴蓓雯
  • 3篇王晔
  • 2篇张俊
  • 2篇刘炳亚
  • 1篇商俊
  • 1篇校宏兵
  • 1篇顾琴龙
  • 1篇杨秋蒙

传媒

  • 7篇外科理论与实...
  • 7篇肠外与肠内营...
  • 4篇中国临床营养...
  • 2篇中华胃肠外科...
  • 2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诊断学理论与...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第十届全国临...

年份

  • 2篇2007
  • 6篇2006
  • 7篇2005
  • 4篇2004
  • 4篇2003
  • 5篇2002
  • 2篇2000
  • 3篇1999
  • 2篇1998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328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评价被引量:40
2007年
目的前瞻性评价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探析营养不良的相关因素。方法应用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价法(SGA)、血清前白蛋白和白蛋白水平评价328例初诊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分析影响其营养状况的因素。结果①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64.43%,其中各部位肿瘤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分别为:结肠癌75.81%、食管癌63.24%、胃癌62.40%、直肠癌60.27%;②营养状况改变的主要表现为:67.39%患者有不同程度体质量丢失,24.1%的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水平<200g/L、31.7%的患者白蛋白水平<35g/L,且不同营养状况患者的体质量丢失量、血清前白蛋白和白蛋白水平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0);③影响营养状况的因素:肿瘤部位和TNM分期、宿主年龄、食欲和消化道症状等。结论消化道恶性肿瘤部位和肿瘤对宿主造成的代谢改变等因素易致患者营养不良,临床应重视对住院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的筛选、评价和早期营养干预。
吴蓓雯曹伟新费旭峰
关键词:营养不良消化道
丁酸对人结肠癌细胞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受体表达的影响
2005年
 目的 探讨丁酸对人结肠癌细胞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及其受体(u-PAR)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人传代结肠癌细胞株SW1116接种于不含或含不同浓度丁酸(2、3、4、7、10 mmol/L)的培养基中,培养6、24、48、72 h后,收集细胞用 ELISA法测定胞质中 u-PA和 u-PAR的表达情况。结果 随着培养基中丁酸浓度的增加和培养时间的延长,经丁酸处理的 SW1116 细胞表达的 u-PA和 u -PAR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减少,当丁酸浓度≥4 mmol/L和培养时间≥48 h时,两者表达不再增加,反而呈逐步下降趋势。结论 丁酸可抑制SW1116细胞u-PA和u-PAR表达。
陈尔真燕敏曹伟新费旭峰陈雪华
关键词:U-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人结肠癌丁酸受体表达癌细胞
提高胃癌疗效的综合治疗系列研究
朱正纲刘炳亚顾琴龙燕敏曹伟新陈雪华陈军费旭峰尹浩然林言箴程庆民于颖彦张俊严超杨秋蒙
主要内容根据胃癌的部位、生物学特征和临床分期,确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同时综合应用手术前、后化疗、IPHC、生物治疗和围手术期营养治疗。基础研究:①胃癌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的分子机制;②系统研究肿瘤自杀基因与细胞因子基因联合...
关键词:
关键词:胃癌疗效
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对胃癌预后的影响被引量:6
1999年
1989年~1993年本院外科施行胃癌切除术者468例,男328例,女140例,平均年龄57.7岁。早期、进展期和晚期患者分别占总数的16.4%、54.5%和29.1%。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平均达到38.32g/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9%,干均住院天数33.4天,五年生存率达45.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各水手段Alb与性别、年龄、肿瘤分期、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生存率的关系。结果:(1)肿瘤越早期,术前Alb水平越趋向正常值上限;(2)年龄越轻,术前Alb水平越趋于正常;(3)Alb<35g/L的病人组中约1/3女性病人的白蛋白水平表现为<30g/L;(4)存在术前Alb水平越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越高。住院无数越长、生存率越不理想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胃癌患者入院时的白蛋白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肿瘤对机体代谢所造成的侵害,对临床诊治过程及预后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患者存在明显低白蛋白血症时,应注重防治手术并发症。
费旭峰程庆民曹伟新尹浩然林言箴
关键词:血清白蛋白胃癌营养状态
围手术期肠外营养支持对进展期胃癌病人生存期的意义
1998年
目的:分析围手术期肠外营养支持(PN)对进展期胃癌(AGC)病人生存期的价值。方法:对1989年至1993年于本院外科施行胃癌切除术的AGC病人作回顾性分析。随访至1997-06-30,随访率达94.8%。排除失访、非胃癌死亡及术后并发症者,共246例AGC病人进入分析。其中男182例,女64例,平均年龄58.3岁。54例接受围手术期PN。运用寿命表法估算逐年生存率,并以年龄、性别、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术式、肿瘤分期、围手术期PN与否、PN起用时间、PN持续时间、住院天数为协变量对生存时间作Cox回归分析。结果:①接受围手术期PN者的逐年生存率稍优于未接受围手术期PN者,且前者生存期中位数亦较后者稍佳(43个月比41个月),但二组间无显著差异。②Cox回归分析显示唯肿瘤分期为独立性影响因素,而其他协变量对生存时间的影响皆不显著。
费旭峰曹伟新薛建元尹浩然
关键词:围手术期肠外营养胃癌生存期
糖尿病患者的营养状态调查被引量:14
1999年
金月定费旭峰施咏梅曹伟新
关键词:糖尿病营养状态
限制甲硫氨酸抑制胃癌细胞生长机制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目的:甲硫氨酸依赖是大多数肿瘤细胞所独有的生物学特性。在用同型半胱氨酸替代甲硫氨酸的培养环境中 (M-H+),肿瘤细胞出现明显的细胞周期阻滞与凋亡等生长受抑制的现象,而正常细胞却可以正常生长。因此,本研究应用蛋白质组学的...
辛林曹伟新费旭峰刘炳亚朱正纲
文献传递
消化道疾病病人和社区退休居民的营养状况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应用微型营养评定 ( MNA)结合人体测量学方法评价老年消化道疾病病人和社区退休居民的营养状况。方法  4 3例消化道疾病住院病人和 1 1 5例社区退休居民接受 MNA问卷调查和人体测量学检测 ,包括身高、体重、体质指数 ( BMI)、中臂围、三头肌皮褶厚度 ( TSF)、中臂肌围等。结果 有 86 .4 %住院病人和 2 0 .9%社区居民总分在 2 3.5以下 ,属营养不良或营养不良高危人群 ;80 %社区居民属于超重或肥胖 ,而 39.5%住院病人 BMI>2 3( P<0 .0 1 ) ;根据中臂围、TSF和中臂肌围评估 ,中至重度营养不良发生率在住院病人中分别为 2 3.3%、6 7.4 %和 1 6 .3% ,社区居民分别为 1 .7%、1 9.1 %和 2 .2 %。结论 住院病人中较高的营养不良和营养不良高危状态发生率令人担忧 ,必须加强营养干预 ;
费旭峰阮正仪程庆民施咏梅曹伟新
关键词:消化道疾病营养状况微型营养评定人体测量学MNA
结构脂肪乳对蛋白质和脂质代谢的影响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观察结构脂肪乳对消化道手术患者蛋白质和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消化道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结构脂肪乳(ST)组和物理混合的中/长链脂肪乳(MCT/LCT)组,每组各30例,于术后第1~5天接受等氮、等热量的肠外营养(PN)。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天PN前和术后第6天测定肝功能、肾功能、前白蛋白、三酰甘油和胆固醇。其中每组各有20例于术后第2天PN输注前、后再次测定血清三酰甘油、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FFA)。结果①两组患者肝、肾功能变化的差异均无显著性。②PN支持5 d后,两组患者的血清前白蛋白仍明显低于术前水平。③PN第2天输注后,ST组患者PN后的血清三酰甘油和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PN前;两组患者血清FFA中仅油酸(C18:1)显著增加,其余无显著改变;ST组血清总FFA量低于MCT/LCT组,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消化道手术患者术后短期应用结构脂肪乳是安全的;结构脂肪乳对蛋白质代谢的作用与物理混合的中/长链脂肪乳相似,且前者对血脂的影响较小。
施咏梅费旭峰蒋咏梅王晔商俊曹伟新
关键词:结构脂肪乳蛋白质脂质
不同构型甲硫氨酸与化疗药物对胃癌细胞增殖与凋亡效应的影响
2005年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了解甲硫氨酸(Met)及其联合化疗药物对胃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效应。方法选用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为培养对象,以RPMI-1640培养基为基础分为三组:L-Met组,含0.15%L-Met;D-Met组,含0.15%D-Met;Met-Hcy+组,不含Met而替以0.27%同型半胱氨酸(Hcy);三组培养基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5-氟脲嘧啶(5-FU)5-FU与细胞接触的终浓度分别为0、1、10mg/L。分别培养24和48小时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状况。结果(1)细胞增殖状况:D-Met组存活的胃癌细胞最少,L-Met组存活的胃癌细胞明显多于另两组;各组中存活的肿瘤细胞随5-FU浓度的增高而显著减少;培养48小时存活的细胞明显多于培养24小时。(2)细胞凋亡状况:D-Met组早期凋亡率、晚期凋亡率和总细胞凋亡率最高;各组细胞凋亡率随5-FU浓度的提高和培养时间的延长相应增高。结论D-Met和5-FU均可诱导胃癌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D-Met较Met-Hcy+更具优势。
费旭峰曹伟新陈雪华朱正纲
关键词:甲硫氨酸胃癌细胞增殖凋亡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