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永峰

作品数:13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山西大同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历史地理
  • 5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篇农村
  • 3篇《大公报》
  • 3篇大公报
  • 2篇合作社
  • 1篇洞窟
  • 1篇洞窟形制
  • 1篇多民族
  • 1篇多民族文化
  • 1篇形制
  • 1篇舆论
  • 1篇制度环境
  • 1篇社会
  • 1篇社会环境
  • 1篇社会舆论
  • 1篇社评
  • 1篇素材
  • 1篇天灾
  • 1篇统制
  • 1篇投资环境
  • 1篇农村合作社

机构

  • 9篇山西大同大学
  • 2篇山西大学
  • 1篇大同大学

作者

  • 12篇许永峰
  • 2篇岳谦厚
  • 1篇马志强

传媒

  • 3篇中北大学学报...
  • 3篇山西大同大学...
  • 1篇晋阳学刊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经济史研...
  • 1篇山西档案
  • 1篇长治学院学报
  • 1篇云冈研究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国农村合作运动的新趋向
2014年
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国农村合作运动出现了三个明显趋向:推动主体多元化及合作运动逐步政策化,发展速度显著加快,同时迅速发展中潜伏着严重危机。这些趋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之后的农村合作运动。
许永峰
关键词:农村合作运动
1917~1937年山西棉政的实施与绩效被引量:1
2012年
1917~1937年间,山西省积极推行棉政,其实施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17~1933年)由省政府倡导植棉;第二阶段(1934~1937年)在棉业统制委员会统制下综合解决棉业问题。经过此20年的努力,山西棉业取得了一定成绩,如棉花品种得到改良,棉田面积大幅度扩展,棉花产量增加、质量提高;所产棉花不仅满足了本省人民日常生活需要和本省纺织业的原料需求,还有相当数量的棉花可供输出;棉花种植和运销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益;棉花检验对形成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和良好的市场风气发挥了一定作用。当然由于种种原因,山西棉政的绩效未能充分发挥。尤需指出,棉花统制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有抵制日本经济侵略的意义,但棉花的大量输出客观上也为日本提供了工业原料。
许永峰
1912年至1929年民国民食问题——以《大公报》为视角的考察被引量:3
2007年
民国元年以来,民食问题一直困扰着民国政府。一方面,粮食严重入超,另一方面,民生日惨,大规模饥荒时有发生。民食危机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天灾频仍、生产技术落后、封建剥削、军阀统治、土匪劫掠、外国资本主义压迫……而天灾更甚于人祸。本文试以《大公报》为视角,探讨一下1912年至1929年的民食问题及其形成原因。
许永峰
关键词:民生天灾人祸
20世纪30年代“商资归农”活动环境风险探析
2013年
20世纪30年代"商资归农"活动处于两难境地与当时的多种环境风险因索密切相关。其一,自然环境方面,自然灾害不仅导致借款人信用风险加大,且间接增加了社会环境风险》其二,社会环境方面,战争不仅直接造成生命财产损失,而且间接影响到农村与银行——政府为筹集军费加征田陚、发行公债,一方面农民负担因之加重,另一方面银行因政府债信危机而难免受损I其三,制度环境方面,无效的土地产权制度及关税制度继续存在,合作社制度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直接保障并监督商资的有效制度供给滞后,农村非正式制度环境对其产生严重排斥。
许永峰
关键词:环境风险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制度环境
1930年代关于中国农村合作事业发展速度问题的讨论——以《大公报》社评及所刊文章为素材的一个考察
2009年
20世纪30年代,随着中国农村复兴运动的高涨,农村合作运动进入"极盛时期"或"农业合作社数量猛进和性质有所变更时期",并在社会界特别是知识界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合作事业发展速度问题"的讨论。而当时重要的舆论媒体天津《大公报》或发表社论及报道或刊发有关人士对这一问题的评论文章,积极参与了这一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探讨,其讨论目的在于为中国农村合作事业寻找一条可行之路并以此复兴农村、振兴民族。这既是一场理论学术争鸣,亦是一种基于农村合作实践的积极回应。
岳谦厚许永峰
关键词:农村合作事业合作社
20世纪30年代对“商资归农”活动的三种批判意见——骆耕漠、韦东、李龙门主张之比较
2012年
20世纪30年代",商资归农"活动遭到了一些社会人士的尖锐批评,骆耕漠、韦东、李龙门为其中的三个代表人物。他们的批判反映了这场活动中客观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各自的理论依据又不尽相同,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国人对当时中国农村出路问题的思考。
许永峰
关键词:骆耕漠
明朝中前期北直山西长城沿线的蒙汉贸易——兼论蒙汉民族贸易的民间化趋势被引量:1
2016年
明朝中前期,北直山西长城沿线主要存在三种蒙汉贸易形式:作为官方贸易的北京朝贡贸易,朝贡贸易体制下的"与民贸易"——北京会同馆市和大同、蓟州贡道贸易,以及盛行于宣大太原等边地的"非法"民间贸易——私市。其中,私市的经济意义尤为突出,其"民间性"代表着明清以来蒙汉民族贸易发展的基本趋势。
许永峰
关键词:朝贡民间化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商资归农”活动运作的特点被引量:8
2012年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商业银行出于业务经营及服务社会的双重动机,曾进行过一场颇受时人关注的"资金归农"活动。这场活动虽然在战前农贷史上占重要地位,但数额微小、地域集中、竞争无序、干预合作社之组织与指导、注重对物信用、期限短促、手续繁杂、利率高于农业利润等为其运作的基本特点,凡此种种都是商业银行在系统性风险巨大特别是缺乏相应制度环境情况下的必然表现。
许永峰
关键词:系统性风险
20世纪30年代关于中国农村合作社发展速度问题的讨论
2008年
20世纪30年代,随着中国农村复兴运动的高涨,农村合作社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故在合作界引起一场关于合作社发展速度问题的讨论。当时有一种强烈的呼声:"合作社发展过速",这一呼声对国民政府的行为基本没有产生什么影响,但抗战时期合作社的迅猛发展及其最终的结局则印证了"其进锐者,其退速"这一预言的正确性。
许永峰
关键词:农村合作社
20世纪30年代中国“商资归农”现象发生的多重原因被引量:3
2011年
中国农村长期以来被都市银行视为"禁地",然而,20世纪30年代初,一些商业银行开始将投资视线转向农村,并逐渐形成一场引人注目的"商资归农"活动,在抗战前的中国农贷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现象的发生是由多种原因促成的:农村金融枯竭和都市游资充斥所形成的金融供求关系是基本原因;都市工商业衰落和农村合作运动发展引起的城乡投资环境相对变化客观上对商业银行转移投资视线起到一定作用;农村传统融资机构的衰落为商业银行直接进入农村提供了足够的市场空间;社会舆论、银行自觉及政府举措对"商资归农"由可能变为现实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
许永峰
关键词:金融供求投资环境社会舆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