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褚良银

作品数:505 被引量:1,361H指数:19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理学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63篇期刊文章
  • 148篇专利
  • 85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37篇化学工程
  • 66篇一般工业技术
  • 35篇理学
  • 19篇医药卫生
  • 17篇矿业工程
  • 17篇环境科学与工...
  • 15篇轻工技术与工...
  • 9篇石油与天然气...
  • 5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电子电信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冶金工程
  • 2篇机械工程
  • 2篇电气工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72篇旋流器
  • 69篇水力旋流器
  • 50篇酰胺
  • 50篇丙烯酰胺
  • 49篇丙基
  • 47篇异丙基
  • 46篇异丙基丙烯酰...
  • 43篇分子
  • 37篇单分散
  • 32篇微流控
  • 29篇高分子
  • 28篇开关膜
  • 27篇微球
  • 26篇膜分离
  • 25篇微囊
  • 23篇离子
  • 20篇药物
  • 20篇乳液
  • 19篇接枝
  • 18篇水凝胶

机构

  • 463篇四川大学
  • 21篇四川联合大学
  • 10篇东北大学
  • 9篇东北师范大学
  • 8篇成都科技大学
  • 7篇四川化工职业...
  • 6篇华中科技大学
  • 5篇四川省纺织工...
  • 4篇华东理工大学
  • 3篇中国石油
  • 2篇四川师范大学
  • 2篇浙江大学
  • 1篇东北工学院
  • 1篇南京工业大学
  • 1篇三峡大学
  • 1篇西南化工研究...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500篇褚良银
  • 281篇谢锐
  • 261篇巨晓洁
  • 223篇汪伟
  • 189篇刘壮
  • 175篇陈文梅
  • 30篇王广金
  • 25篇周先桃
  • 24篇杨眉
  • 24篇李晓钟
  • 23篇李艳
  • 21篇王枢
  • 19篇王海东
  • 19篇曲剑波
  • 16篇王志斌
  • 14篇刘培坤
  • 13篇王升贵
  • 12篇张磊
  • 12篇杨柳
  • 12篇李碧仙

传媒

  • 34篇化工进展
  • 33篇过滤与分离
  • 29篇化工学报
  • 22篇化工装备技术
  • 20篇膜科学与技术
  • 13篇化工机械
  • 12篇第七届全国膜...
  • 11篇流体机械
  • 9篇四川大学学报...
  • 9篇第九届全国高...
  • 8篇高分子材料科...
  • 7篇生物医学工程...
  • 7篇第二届全国化...
  • 5篇第五届全国膜...
  • 5篇第一届全国化...
  • 4篇现代化工
  • 4篇化工新型材料
  • 4篇高校化学工程...
  • 4篇第八届全国膜...
  • 3篇机械工程学报

年份

  • 17篇2024
  • 26篇2023
  • 30篇2022
  • 26篇2021
  • 23篇2020
  • 14篇2019
  • 10篇2018
  • 19篇2017
  • 17篇2016
  • 22篇2015
  • 13篇2014
  • 17篇2013
  • 7篇2012
  • 18篇2011
  • 8篇2010
  • 9篇2009
  • 15篇2008
  • 10篇2007
  • 15篇2006
  • 35篇2005
50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子弹状非球形微颗粒和微囊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子弹状非球形微颗粒和微囊,所述微颗粒和微囊的基体为聚合光聚合高分子,微颗粒和微囊整体呈子弹状,由类圆锥体形的头部和圆柱体形的尾部光滑衔接组成,微囊中具有至少一个相互独立的腔室,腔室内含有油相溶液。本发明还提供...
蔡泉威褚良银巨晓洁陈晨谢锐汪伟刘壮
膜乳化和微流控法制备单分散W/O乳液的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以油相为连续相、水相为分散相,分别采用SPG膜乳化法和微流控技术制备出了单分散W/O乳液。对两种制备单分散乳液的方法进行了系统比较。结果表明,微流控技术不仅更易操作,而且制备出的W/O乳液单分散性更好。
任平伟褚良银
关键词:单分散
温度感应型凝胶微粒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3年
简要综述了感温型凝胶微粒的微观结构 ,及其制备方法和影响其膨胀 -收缩性能的主要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迄今凝胶微粒按微观结构可分为均质型和核 -壳型两大类。制备均质结构凝胶微粒常采用无皂乳液聚合 ;制备核 -壳结构时 ,常先采用无皂乳液合成核颗粒 ,再在核表面通过包缚或接枝分别形成交联式或线形凝胶壳层。为了使凝胶微粒有较大的体积膨胀率和温度感应速度 ,常在制备壳层时在单体溶液中加入一些离子基团。凝胶微粒的温度感应特性会随化学环境的变化而不同。
肖新才褚良银陈文梅王枢王广金
关键词:微观结构
用于皮下填充的可注射球包球式复合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的组合物领域,提供了用于皮下填充的可注射球包球式复合微球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球包球式复合微球由单分散的再生型微球和非再生型填充高分子材料组成,非再生型填充高分子材料由非再生型高分子经交联剂交联形成或者...
巨晓洁朱好问褚良银汪伟刘壮谢锐潘大伟
尺寸可控、生物相容性优异的单分散交联透明质酸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尺寸可控、生物相容性优异的单分散交联透明质酸微球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1)配制含透明质酸或透明质酸钠和交联剂、pH值为4~6的内相流体,配制含油溶性表面活性剂的外相流体,配制含油溶性表面活性剂和活化剂的收集...
褚良银龙永华巨晓洁汪伟潘大伟刘壮谢锐
一种酸溶解性壳聚糖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酸溶解性壳聚糖微球,该微球由壳聚糖与对苯二甲醛交联反应形成,微球的粒径为6~11μm,微球的变异系数值为2.7%~5%。其制备方法如下:(1)配制喷射液和接收液;(2)在25~45℃的恒温环境中,将与恒温...
巨晓洁王小雪褚良银谢锐汪伟刘壮
文献传递
智能微球复合膜的制备及其Pb^(2+)检测性能研究
2018年
通过将Pb^(2+)响应性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共聚-苯并-18-冠-6-丙烯酰胺)智能微球结合至尼龙6/聚醚砜复合膜的膜孔中作为Pb^(2+)响应型智能开关,成功构建了一种能检测痕量Pb^(2+)浓度的高灵敏智能微球复合膜.系统研究了智能微球的形貌结构及Pb^(2+)响应性,确定了37℃时其Pb^(2+)响应性能最佳.系统研究了智能微球复合膜的形貌结构及Pb^(2+)检测性能,发现其检测限可低至10^(-7) mol/L,低于工业废水中Pb^(2+)含量标准,展现出高灵敏Pb^(2+)检测特性.研究结果为制备新型高灵敏Pb^(2+)浓度智能检测系统提供了新思路.
颜培洁汪伟谢锐巨晓洁刘壮褚良银
关键词:铅离子冠醚
聚(丙烯酸-共聚-苯并-18-冠醚-6-丙烯酰胺)的铯离子响应特性及其铯离子检测性能被引量:1
2022年
制备了一种聚(丙烯酸-共聚-苯并-18-冠醚-6-丙烯酰胺)(PAB)线形共聚物,并系统研究了不同丙烯酸含量的PAB线形共聚物对铯离子的响应特性及其用于铯离子浓度检测的性能。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的铯离子溶液中,PAB线形共聚物的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会随着铯离子浓度增加向低温迁移;在实验范围内,当PAB线形共聚物中的丙烯酸质量分数为30%时,其铯离子响应特性最有利于水溶液中铯离子浓度的检测。通过系统实验研究,确立了PAB共聚物的LCST与水溶液中铯离子浓度的关系函数;利用该关系函数,可简单地通过测定未知铯离子浓度的PAB溶液LCST,即可推断出该溶液中的铯离子浓度。该研究为铯离子的便捷检测提供了新手段。
秦海跃刘壮谢锐谢锐汪伟巨晓洁
关键词:智能高分子材料离子识别
Hg^(2+)响应型智能凝胶检测光栅的构建与性能
2023年
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检测水中Hg^(2+)对于人类健康和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硫脲基团与Hg^(2+)的选择性强螯合作用来调控光栅微结构和实现信号转化,构建了用于高灵敏、高选择性便捷检测水中痕量Hg^(2+)的智能凝胶光栅。该凝胶光栅的交联高分子网络结构中具有硫脲基团,可高选择性地与Hg^(2+)进行强螯合,从而诱导光栅起伏高度发生变化,实现由水中Hg^(2+)浓度到衍射光强度的信号变化。通过利用该智能凝胶光栅构建光学检测系统来便捷检测衍射光强度变化,可高灵敏、高选择性地检测水中浓度低至10-9mol/L的Hg^(2+)。相关工作为面向水中痕量Hg^(2+)的便捷灵敏检测技术的开发提供了新途径。
张婷婷潘大伟巨晓洁刘壮谢锐谢锐褚良银
关键词:智能凝胶光栅汞离子
除油旋流器入口流量与基本性能的关系研究被引量:4
2003年
对除油旋流器边壁的油滴粒径变化、旋流器的分离效率以及压力降与入口流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当入口流量达到一定程度时 ,旋流器边壁的平均粒径随入口流量的增加而降低 ,分离效率随入口流量的增加而增加。整个旋流器以及旋流器各段的压力降均与入口流量成指数关系 ,都随入口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旋流器的压力损失中 ,进口、旋流腔及大锥段所占比例最大 ,且基本不随入口流量的变化而变化 ;小锥段次之 ,并随入口流量的增大而增大 ;直管段的压力损失所占的比例最小 ,它随入口流量的增大而不断降低。
舒朝晖陈文梅褚良银
关键词:压力降
共5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