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轶

作品数:16 被引量:70H指数:6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肝损伤
  • 4篇药物性
  • 4篇药物性肝损伤
  • 4篇利福
  • 3篇适应性
  • 3篇利福平
  • 3篇内镜
  • 2篇胆汁
  • 2篇胆汁淤积
  • 2篇血管
  • 2篇早期胃癌
  • 2篇鼠肝
  • 2篇评分
  • 2篇切除
  • 2篇切除术
  • 2篇胃癌
  • 2篇息肉
  • 2篇消化道
  • 2篇消化道出血
  • 2篇化道

机构

  • 13篇安徽医科大学...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省立医院

作者

  • 16篇蔡轶
  • 10篇许建明
  • 4篇王亚雷
  • 4篇任晓非
  • 3篇冯慧
  • 3篇孙斌
  • 2篇时晨
  • 2篇李杨
  • 2篇陈熙
  • 2篇陈丽红
  • 2篇王巍
  • 2篇曹立宇
  • 2篇胡静
  • 1篇张超学
  • 1篇吴娟
  • 1篇吴娟
  • 1篇朱振
  • 1篇许晓勇
  • 1篇宋育林
  • 1篇宋育林

传媒

  • 2篇安徽医学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胃肠病学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安徽医药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1
  • 1篇2019
  • 4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结肠息肉圈套器冷切除术后瞬时性出血风险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讨结肠息肉圈套器冷切除术(CSP)后瞬时性出血的相关风险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结肠息肉CSP治疗的病人58例,依据是否发生瞬时性出血分为瞬时出血组7例,无出血组51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息肉大小、部位、形态、病理、血肿形成、圈套器冷切除创面突出物形成、创面大小及创面出血分级。结果共搜集58例病例包含137处病变,其中瞬时出血组病变14处,无出血组病变123处,单因素分析中,两组病变分布位置、形态、是否形成圈套器冷切除创面突出物、创面大小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瞬时出血组与无出血组病变大小[(5.929±1.269)mm比(5.073±1.139)mm]、病理性质、是否形成血肿以及创面出血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两组仅血肿形成及创面出血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息肉冷切除术后创面血肿形成及明显渗血提示瞬时性出血风险较高,需适时追加内镜下止血治疗操作。
李杨汪胡根蔡轶冯慧王亚雷孙斌
关键词:结肠息肉
临床诊断320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再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我国简化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DILI)诊断方法在诊断急性DILI中的可靠性。方法纳入2008年至2013年诊断为急性DILI的320例患者,收集其病历资料,以国际公认的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估方法(RUCAM)为对照,评价我国简化的急性DILI诊断方法。统计学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对两种诊断方法判断结果计算Gamma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320例急性DILI患者中,采用RUCAM评价方法的结果为,非常可能相关39例(12.19%),很可能相关193例(60.31%),可能相关74例(23.12%),不大可能相关11例(3.44%),无关3例(0.94%);采用简化的急性DILI诊断方法的结果为,确诊194例(60.62oA),疑似103例(32.19%),排除23例(7.19%)。确诊组平均RUCAM评分为(7.5±1.2)分,高于疑似组的(5.3±1.3)分和排除组的(2.1±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9.545,P〈0.01)。对这两种诊断方法判断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Gamma值为0.955(P〈0.01)。结论我国简化的急性DILI诊断方法与RUCAM评分方法较为一致,且简单、实用,可作为筛选急性DILI的临床途径之一。
任晓非许建明宋育林陈熙蔡轶王巍陈丽红
关键词:肝损伤药物性因果律
内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短期疗效的回顾性研究
2021年
目的通过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短期预后,评估ESD治疗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接受ESD治疗的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ESD治疗情况、切除标本的组织学病理结果、随访结果等。结果病变的大小、周长、浸润深度、切缘情况与淋巴血管浸润(LVI)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病变周长和浸润深度是影响LVI的独立危险因素。ESD治疗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病灶的整块切除率为100.00%(328/328),完全切除率为94.51%(310/328),治愈性切除率为89.33%(293/32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迟发性出血0.75%,食管狭窄4.49%,无一例患者发生穿孔。术后总体复发率为0.75%(2/267)。共有23例患者在术后追加了手术或辅助治疗,A组(pCurA)术后没有追加任何治疗,B组(pCurB)以追加放疗为主,C组(pCurC)以追加外科手术为主。结论对于浸润深度不超过SM1且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ESD安全、有效,可以作为首选治疗方法。病变周长≥3/4或浸润深度较深的患者是发生LVI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术前评估中应加以重视。在术后评估中,对于pCur A或pCur B的患者应密切随访,而pCur C的患者应积极追加手术或者辅助治疗。
杨叶琴孙斌汪胡根蔡轶冯慧王亚雷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疗效
结直肠癌筛查和诊断中甲基化与Micro-RNA相关基因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第一部分人工智能辅助图像识别提高患者肠道准备效果的研究  背景  充分的肠道准备对于高质量的结肠镜检查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上主要在肠镜检查前由患者对肠道准备状况进行评估,存在判断不及时或不准确的问题,从而影响肠道准备的效果...
蔡轶
关键词:结直肠癌肠道准备DNA甲基化长链非编码RNA
文献传递
利福平和异烟肼等抗结核药物致大鼠肝损伤适应性现象的模型建立
目的 观察利福平和异烟肼等抗结核药物在大鼠体内重建药物性肝损伤适应性现象的模型,为进一步探讨药物性肝损伤适应性现象的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利福平组(R组)、异烟肼组(H组)...
蔡轶许建明
早期胶囊内镜检查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治价值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不同检查时机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患者诊断率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6年9月至2015年1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连续入组157例OGIB患者,按开始出现消化道出血至胶囊内镜检查时间将其分为出血开始3 d内接受检查患者(A组)及出血开始3 d后接受检查患者(B组)。比较两组患者胶囊内镜诊断率及后续治疗干预间的差异。结果共有157例OGIB患者(男性83例,女性74例)接受胶囊内镜检查,总体阳性率为89.2%,血管畸形为最主要的阳性发现(32.5%)。A组患者阳性率为94.2%,B组患者阳性率仅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患者比较,A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且输血量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较早进行胶囊内镜检查可能提供更多诊断信息,并因此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及减少输血量。
胡静许建明蔡轶吴娟时晨马晓菡
关键词: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胶囊内镜血管畸形
药物性肝损伤适应与耐受的认识与困惑被引量:5
2012年
药物性肝损伤(dra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临床关注的焦点问题,已日益引起广大医生的重视,但是对药物性肝损伤的适应与耐受现象尚难以理解和识别,有必要加以阐述与认识。
许建明蔡轶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伤耐受
氧化应激在利福平所致大鼠肝损伤适应性模型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利福平致大鼠肝损伤适应性现象及氧化应激可能涉及的参与过程。方法将正常对照组和利福平实验组大鼠各16只分别予以生理盐水10 m L/(kg·d)和利福平混悬液100 mg/(kg·d)每日一次空腹灌胃,共持续7周,动态监测大鼠灌胃当天、第14天、第28天和第49天血清转氨酶、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水平。于第14天处死两组各4只大鼠,第49天处死剩余大鼠,检测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并观察其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利福平实验组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水平在第14天达高峰,之后呈缓慢下降趋势(P<0.05),至第49天时,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正常组,利福平实验组大鼠MDA水平偏高,而SOD与GPX活性偏低(P<0.05)。大体标本可见利福平实验组大鼠肝脏黄染,光镜下可见肝组织存在脂肪变性、轻度坏死和炎症。结论利福平可导致大鼠肝损伤适应性现象,且氧化应激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上述过程。
蔡轶任晓非张卫平陈丽红许建明
关键词:利福平肝损伤氧化应激
不同胃癌筛查方案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比较《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中提出的流行病学调查、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和《京都胃炎分类》提出的胃癌风险内镜评分三种筛查方案的检验效能,验证不同方案对早期胃癌患者风险评估的准确性。方法纳入行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并经病理证实的患者为胃癌组,连续纳入同期非胃癌患者为对照组,入组患者行问卷调查及血清学检测,胃镜检查过程中按照京都胃炎分类记录内镜下表现。评估不同筛查方案各危险分层胃癌患者比例,绘制不同方案单独诊断及联合诊断胃癌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使用ROC曲线下面积评估不同方案检验效能。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204例,其中胃癌患者84例,非胃癌120例,三种筛查方案中,京都胃癌风险内镜评分诊断价值最高(AUC=0.79),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6%和79.1%,不同方案联合诊断未明显提高早期胃癌检验效能;在新型胃癌评分系统划定的中高危人群中,京都胃癌风险内镜评分更有鉴别价值。结论京都胃癌风险内镜评分在早期胃癌诊断中有较高临床价值,可与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联合用于早期胃癌风险评估。
张朋悦朱振许婷婷冯慧李杨蔡轶何佳慧王亚雷
关键词:早期胃癌
胃癌发病风险评分对早期胃癌诊断价值研究(附74例分析)被引量:14
2019年
目的评价以检测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17为基础的各种胃癌风险评分系统对于早期胃癌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4月至2018年10月144例患者,其中早期胃癌74例,对照组(非胃癌住院患者)70例。空腹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及胃泌素-17、幽门螺杆菌抗体水平。按照日本ABC法、改良ABC法及中国新型胃癌评分系统对患者进行评分。比较三种评分系统对于胃癌发生风险预测的准确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两组间PG水平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胃癌患者血清G-17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ABC法中,ABCD四组人群胃癌的发生率分别为:48.6%、59.4%、0.0%、100%;改良ABC法中三组人群胃癌的发生率分别为57.6%、35.9%、50%;新型胃癌评分系统以11分作为诊断胃癌的最佳临界值,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4.8%、71.4%、68.1%、70.6%、65.8%。但在低风险人群中,有26例(35.1%)为胃癌患者。比较低风险和中高风险胃癌人群,发现在低风险人群中,女性较多。结论日本ABC法和改良ABC法对胃癌的筛查价值有限,不适用于中国国情。中国新型胃癌评分系统对胃癌的筛查效能较上述两种方案明显提高,但对于女性低风险患者应提高警惕。
衡苗蔡轶孙斌王亚雷
关键词:早期胃癌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