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奕

作品数:25 被引量:97H指数:7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7篇水利工程
  • 7篇文化科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建筑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4篇地下水
  • 4篇思政
  • 4篇污染
  • 4篇课程
  • 4篇教学
  • 4篇河流
  • 3篇湿地
  • 2篇氮素
  • 2篇油污染
  • 2篇渗流
  • 2篇碳循环
  • 2篇专业课
  • 2篇专业课程
  • 2篇污染源
  • 2篇裂隙
  • 2篇教育
  • 2篇河岸
  • 2篇反演
  • 2篇柴油污染
  • 1篇单纯形

机构

  • 25篇同济大学
  • 4篇教育部
  • 3篇湖南省水利水...
  • 1篇东南大学
  • 1篇黄河水利科学...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作者

  • 25篇蔡奕
  • 8篇刘曙光
  • 7篇周念清
  • 6篇沈超
  • 4篇付小莉
  • 2篇江思珉
  • 1篇刘志彬
  • 1篇王敏
  • 1篇曹永涛
  • 1篇娄厦
  • 1篇郑茂辉
  • 1篇姚俊兰
  • 1篇朱勍
  • 1篇张洪
  • 1篇李文翔
  • 1篇钟桂辉
  • 1篇孙明楠
  • 1篇周杏
  • 1篇杜喜玲
  • 1篇张亚力

传媒

  • 2篇水利学报
  • 2篇水科学进展
  • 2篇水电能源科学
  • 2篇同济大学学报...
  • 2篇高等建筑教育
  • 2篇水资源保护
  • 2篇实验技术与管...
  • 1篇工程勘察
  • 1篇水利水电快报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勘察科学技术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 1篇大学教育
  • 1篇高教学刊
  • 1篇地球科学前沿...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4
  • 1篇2023
  • 4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疫情防控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在线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被引量:2
2022年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爆发。在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下,在线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如何保障在线教学的质量,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是疫情期间的教学难点。本文以同济大学港航专业为例,对在线教学的平台选取、组织安排、考核方式及质量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平台选择重效果、教学组织重培训、学生考核重过程、实践环节重引导”的线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同时,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总结了在线教学所面临的困难并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为今后港航专业的在线教学提供参考。
付小莉蔡奕杨杨沈超蒋余芸
关键词:疫情防控在线教学教学质量实践教学
湿地关键带碳循环与碳源碳汇转化机制及碳交换量化模式
2024年
湿地关键带“碳源”和“碳汇”的转化机制及其量化关系是研究湿地碳循环需要重点探讨和解决的科学问题。碳(C)是构成生命体的主要元素之一,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湿地关键带作为地球关键带最活跃的组成部分,蕴含着大量的信息交换,需要通过信息提取、解译来研究碳循环及其迁移转化信息互馈机制。C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具有“源”和“汇”的功能,涉及大气、土壤、植被、水和微生物作用,湿地关键带碳循环对促进湿地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本文以湿地关键带C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为基础,分析了湿地关键带中C的赋存形态及C在植被大气、根系土壤和土壤大气界面的迁移转化过程,阐释了影响湿地关键带碳循环及迁移转化的主控因子和耦合作用机制,进一步探讨了“减碳源”和“增碳汇”双向驱动下对实现“双碳”目标的积极作用。由此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应重点加强湿地关键带C的时空演化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影响机理分析,构建碳循环量化模式,精准测定“碳源”和“碳汇”转化过程中的通量变化,量化湿地关键带“碳汇”盈余,评价湿地关键带对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贡献度。
周念清郭梦申蔡奕陆帅帅刘晓群赵文刚
关键词:碳循环演进机制
流域非闭合特性对岩溶地区水文过程模拟的影响被引量:9
2017年
岩溶地区通常发育有大量岩溶裂隙、管道和洞穴,构成错综复杂的地下输水网络,形成了独特的流域水循环模式。地下岩溶构造的存在会造成地下分水岭与地表分水岭的不重合,流域趋于非闭合状态。为了弄清岩溶流域非闭合特性对水文过程模拟的影响,本文以桂林岩溶地区潮田河(漓江支流)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三水源新安江模型模拟该地区多年降雨径流过程。通过比较几组给定流域面积的模拟结果,分析了流域计算面积选取对潮田河流域水文模拟结果精度的影响,并探讨了流域非闭合特性影响下该地区的水体流动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模型率定时,当流域计算面积由340 km^2变化至460 km^2时,NSE先增大后减小,RE值持续增大,两者在380~390 km^2时可同时达到最优;结合不同时间尺度下径流模拟精度的分析结果,给出了合理的流域计算面积,比基于地表分水岭提取的流域面积约小8.9%~11.2%,故部分水量可能通过地下岩溶构造流向邻近流域。合理的流域计算面积对潮田河流域径流模拟精度提高显著,尤其是提升了枯季径流的模拟。
吴乔枫刘曙光蔡奕蒋杨明
关键词:岩溶流域新安江模型水文过程模拟
河流潜流带控氮微生物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2025年
作为河流生态系统的水陆过渡带,河流潜流带水体交换极其频繁,持续不断的溶质输移为其内部微生物群落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在此区域生存和繁衍,其介导的氮、磷、碳等物质循环对河流生态健康具有重要调控作用。本文系统归纳和总结了潜流带控氮微生物的组成与功能、识别与表征的方法,分析了潜流带控氮微生物时空差异,探讨了影响潜流带控氮微生物生长和活性的主要因素。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今后需重点加强潜流带控氮微生物实时监测系统构建、微生物特性与潜流带土–水–环–生多因子的关系量化、潜流带微生物群落对介导氮素转化贡献定量评估等方面的研究。As a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water and land in river ecosystems, the water exchange in the hyporheic zone of a river is extremely frequent, and the continuous solute transport provides a suitable living environment for its internal microbial community. The large number and diverse types of microorganisms survive and reproduce in the zone, and the nitrogen, phosphorus, carbon and other material cycles mediated by them play an important regulatory role in the ecological health of a river.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methods of microorganisms controlling nitrogen cycle in the hyporheic zone of a river, analyzes their spatiotemporal differences, and discusses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ir growth and activity. In response to the shortcomings of existing research, it is necessary to focus on strengthening research concer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real-time monitoring system for microorganisms controlling nitrogen cycle in the hyporheic zone,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bial characteristics and multiple factors related to soil, water, environment and biology in the hyporheic zone, and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周宇鹏蔡奕周念清周念清杜喜玲邢婧文
关键词:微生物氮素影响因素
“一带一路”倡议指导下的航道工程课程链思政建设探索被引量:2
2021年
随着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提出,"一带一路"已成为我国高层次、全方位长期性的国家发展战略。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之一,港航建设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航道是港航工程中重要的基础设施,航道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对我国"一带一路"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济大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以航道工程课程链为例,从思政建设研究出发,组建思政教师团队,科学提炼课程链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堂实践教学全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付小莉丁晓玲蔡奕沈超
关键词:航道工程
工程认证背景下港航专业课程大纲的设计及教学模式探索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本文以同济大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为例,从修订课程大纲出发,充分提炼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注重学生学习效果综合评价,对学生培养教育进行初探。
付小莉蔡奕刘曙光
关键词:课程大纲
文献传递
基于和声搜索算法的地下水污染源与未知含水层参数的同步反演研究被引量:13
2012年
地下水污染源反演问题和含水层参数反演问题都是典型的地下水逆问题。在未知含水层参数(渗透系数、弥散度等)等先决信息的情况下进行地下水污染源反演计算时,需要根据已有的监测数据(水位和浓度等)对地下水污染源和未知含水层参数进行同步反演。在同步反演优化问题中,决策变量包括污染源位置、强度以及待求的含水层参数。本文对同步反演模型的框架组成(包括污染物迁移模型和反演优化模型)进行分析后,在对已有的各种和声搜索改进算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同步反演模型提出一种改进的和声搜索算法,最后将同步反演模型和改进的和声搜索算法应用于具体的算例研究。研究表明,改进的和声搜索算法具有算法稳定高效、求解精度高等特点,能够广泛应用于复杂的地下水污染源和含水层参数反演问题。
江思珉蔡奕王敏周念清
关键词:同步反演和声搜索算法
柴油污染粉质黏土干裂隙的特征被引量:6
2017年
为了解油品渗漏污染问题对环境岩土工程实践的影响,以0号柴油污染为例,研究油污粉质黏土干裂隙的特征规律。首先将不同含油率(0,4%,8%,12%)的柴油污染粉质黏土泥浆放入玻璃器皿中进行自然晾干,然后采用Photoshop和ArcGIS等软件对不同含油率土样的干裂隙进行数字图像处理,获取裂隙平均宽度、裂隙长度、面裂隙率和分形维数等参数。最后分析不同含油率条件下粉质黏土干裂隙发育规律,探讨柴油对粉质黏土干裂隙形成与发展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与未污染土相比,柴油污染土干裂隙发育较缓慢,且含油率越高,发育越慢;裂隙平均宽度和面裂隙率均随含油率增加而逐渐减小;柴油进入土中会抑制较长裂隙的发展,形成较短的干裂隙,裂隙的开裂程度随含油率增大而降低;干裂隙的分形维数随含油率的增加而减小,分形维数越小,裂隙越不发育;土颗粒间的油膜表面张力和柴油高分子油链作用使得粉质黏土的黏聚力增强,抗拉强度增大,干裂隙发育程度低。
倪可蔡奕魏乾坤刘志彬
关键词:柴油粉质黏土裂隙图像处理GIS
河岸侧向潜流水力交换过程试验研究
2022年
河岸侧向潜流水力交换对河流及其岸滩的生态健康有重要影响。为阐明河岸侧向潜流水力交换特征,基于室内二维砂槽模型试验,分析了潜流在沉积物中横向和垂向上的运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河岸侧向潜流运动主要受河水—地下水位差和重力作用影响;沙质河岸中的河水入渗前锋线呈凹凸形态,侧向潜流运动存在底部优势流现象,岸滩不同深度处的横向潜流交换速率大小存在差异;在单次河道水位涨落过程中,岸滩剖面内最大河水入渗面积出现在河道水位下降至略高于地下水位时。研究成果可为监测场地布置及河流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阮西科蔡奕邢婧文黄若尧徐佳
关键词:河岸带
河道潜流交换水动力过程现场监测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21年
河道潜流带是河水与地下水交互作用的关键过渡区,具有高度的动态性和敏感性,频繁的水力交换易引发其内部的生物地球化学反应,并对河流生态安全产生重要影响。为提高河道潜流交换水动力监测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介绍渗流、水压、溶质、温度等监测方法及其适用性,归纳河床和河岸的监测点布设参数和不同监测手段的数据采集频率,系统总结河段、河床及河岸的潜流交换理论与计算方法,探讨导致潜流监测结果不确定的因素。针对现有监测方法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今后需加强多方法联合监测和多技术集成的应用,开展河岸侧向潜流监测及不确定性分析等工作,为潜流带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耦合机制研究提供可靠数据。
蔡奕石涛姚俊兰刘曙光阮西科徐佳
关键词:不确定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