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小琼

作品数:37 被引量:410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石油与天然气...
  • 1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6篇盆地
  • 14篇储层
  • 10篇四川盆地
  • 9篇气田
  • 9篇飞仙关组
  • 7篇盐岩
  • 7篇三叠
  • 7篇碳酸
  • 7篇碳酸盐
  • 7篇碳酸盐岩
  • 7篇普光气田
  • 7篇川东
  • 7篇川东北
  • 6篇油气
  • 6篇溶蚀
  • 5篇塔里木盆地
  • 5篇层序
  • 4篇地层
  • 4篇地质
  • 4篇溶蚀作用

机构

  • 35篇中国石化石油...
  • 6篇中南大学
  • 6篇中国石化
  • 5篇江汉石油学院
  • 4篇南京大学
  • 4篇中国石油化工...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长江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江苏油田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油
  • 1篇中国科学院兰...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37篇蒋小琼
  • 14篇管宏林
  • 10篇王恕一
  • 8篇郭建华
  • 8篇鲍云杰
  • 6篇范明
  • 4篇潘文蕾
  • 4篇罗开平
  • 4篇徐康
  • 3篇刘辰生
  • 3篇李志明
  • 3篇彭金宁
  • 3篇刘伟新
  • 3篇张建勇
  • 3篇胡凯
  • 3篇饶丹
  • 2篇谢英刚
  • 2篇陆永德
  • 2篇张椿华
  • 2篇刘文斌

传媒

  • 14篇石油实验地质
  • 2篇大庆石油地质...
  • 2篇沉积学报
  • 2篇断块油气田
  • 2篇油气地质与采...
  • 2篇科学技术与工...
  • 2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球化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煤田地质与勘...
  • 1篇海相油气地质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石油天然气学...
  • 1篇海洋地质前沿

年份

  • 2篇2025
  • 3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5篇2004
  • 4篇2003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川南威荣地区龙马溪组草莓状黄铁矿形态及其古环境指示意义
2025年
草莓状黄铁矿的形态对页岩沉积环境和页岩气富集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以川南威荣地区WY1井龙马溪组一段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观察和ImageJ图像处理等技术,获取了草莓状黄铁矿及其微晶形态与粒径特征,并结合微量元素、有机质丰度、含气性等参数,探讨了草莓状黄铁矿形态对古水体氧化还原环境和页岩气富集的表征作用。威荣地区WY1井龙马溪组一段页岩中草莓状黄铁矿平均粒径、微晶平均粒径及微晶晶型等参数在垂向上变化明显,草莓状黄铁矿平均粒径为4.02μm,微晶平均粒径为0.45μm,自下而上黄铁矿及其微晶粒径逐渐增大;下部微晶晶型主要为截角八面体,上部为截角八面体辅以八面体和截角四面体,自下而上微晶圆度逐渐减小。草莓状黄铁矿及其微晶形态参数特征表明,龙马溪组一段沉积水体还原性逐渐减弱,从硫化—缺氧环境转变为贫氧环境,这与微量元素所反映的氧化还原环境吻合较好。此外,有机质含量、解吸气含量与黄铁矿含量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而与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及其微晶粒径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指示硫化—缺氧环境有利于有机质富集和页岩气生成、储集和保存。
赵国伟邓模邓模蒋小琼曾华盛蒋小琼
关键词:草莓状黄铁矿氧化还原环境沉积环境页岩气龙马溪组
川东北普光气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成岩作用研究被引量:34
2010年
川东北普光气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主要为台地边缘鲕滩沉积,岩性以白云岩为主,主要成岩作用有:泥晶化、压实压溶、胶结充填、白云化、新生变形和重结晶、溶蚀、构造破裂。对储层形成有重要贡献的成岩作用有:白云化、溶蚀作用和构造挤压。根据白云石标型特征、有序度及碳氧同位素分析,储层白云岩形成于高盐度流体、快速结晶环境,是准同生期渗透回流白云化的产物。储层发育3期溶蚀作用,其中早期大气淡水溶蚀形成的孔隙与原生粒间孔一起在早成岩期—中成岩早期多为胶结物填塞,现今有效孔隙为埋藏溶孔。埋藏溶蚀有2期,Ⅰ期发生在构造挤压作用之后、大量石油充注之前;Ⅱ期发生在充注石油热演化为沥青之后。构造挤压作用是飞仙关组储层形成的另一重要控制因素,一方面构造挤压作用有利于重结晶;另一方面构造挤压产生裂缝,使晶体破碎,为埋藏溶蚀酸性流体提供通道,并极大地增加了水—岩反应的接触面积,促使埋藏溶蚀广泛发育。
王恕一蒋小琼管宏林鲍云杰
关键词:储层飞仙关组下三叠统普光气田川东北
普光气田埋藏溶孔特征及识别标志被引量:15
2010年
普光气田上二叠统长兴组和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的储集空间以次生溶孔为主,主要为晶间溶孔、粒内溶孔和粒间溶孔。埋藏溶孔是储层主要或重要的储集空间,识别埋藏溶孔是研究埋藏环境溶蚀作用机制及其对储层贡献大小的关键。基于岩心样品的岩矿测试资料,从典型井分析入手,对普光气田长兴组和飞仙关组礁、滩相碳酸盐岩储层进行了成岩作用研究,确定埋藏溶蚀作用在成岩序列中的位置,借助其他成岩作用判断埋藏溶蚀作用特征及识别标志。结果表明:这些溶蚀孔隙都形成于埋藏环境,溶孔大致分为两期,早期溶孔中有沥青呈衬边状或球状产出,晚期溶孔中无沥青充填,孔隙中异常干净;两期溶孔中充填矿物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也截然不同,分别为111~155℃和超过176℃。这些埋藏溶孔可以根据成岩序列进行识别,进而总结出6条识别标志,用于研究埋藏溶蚀作用对普光气田长兴组—飞仙关组储层的影响和贡献。
管宏林王恕一蒋小琼
关键词:普光气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岩心分析孔隙类型
川西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储层特征及成因机理被引量:4
2023年
为明确川西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储层特征及成因机理,基于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结合实验分析数据,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川西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储层岩性以微粉晶白云岩和藻纹层白云岩最为有利。平均孔隙度3.7%,平均渗透率9.31×10^(-3)μm^(2),下储层段物性明显好于上储层段。主要储集空间为成岩组构溶蚀孔洞。白云化及组构选择性溶蚀等建设性成岩作用主要发生于沉积-成岩早期。(藻)云坪是优质储层发育的沉积基础。准同生白云石化和溶蚀作用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关键。优质储层多发育在向上变浅高频旋回中上部藻纹层中。储层发育有利区平面上在川西中部,呈北东—南西向展布。
徐康徐康蒋小琼蒋小琼汪远征潘文蕾李龙龙
关键词:储层特征雷口坡组川西坳陷三叠系
四川盆地南川地区娄山关群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研究被引量:12
2015年
四川盆地南川地区中—上寒武统娄山关群储层主要为台地边缘滩沉积,以白云岩为主。主要成岩作用类型有:白云岩化、溶蚀、破裂、胶结充填及压实压溶作用,对储层形成有重要贡献的成岩作用是白云岩化作用、溶蚀作用及破裂作用。根据白云石标型特征、有序度、碳氧同位素的分析,认为娄山关群白云岩成因有3种:准同生、混合水以及埋藏白云岩化作用,以准同生白云岩化作用为主。储层发育3期溶蚀作用:大气淡水溶蚀、埋藏溶蚀和表生溶蚀,以表生溶蚀作用为主。白云岩化作用和表生溶蚀作用是形成优质储层的关键,而胶结、充填作用破坏了大量的原生和次生孔隙,不利于储层的发育。
蒋小琼管宏林刘光祥李建明罗开平颜佳新叶恺韩彧
关键词:成岩作用碳酸盐岩储层四川盆地
东濮凹陷沙三段与沙二段接触关系讨论被引量:4
2003年
前人研究认为,东濮凹陷沙三段与沙二段的接触关系为整合或假整合,从而影响了层序边界的识别。该文从区域地质条件对比、沉积相的突变、生物灭绝、物源变化、地层对比等六个方面,论证了东濮凹陷沙三段与沙二段的接触关系为凹陷范围内的不整合,且与控凹断层活动强度的周期性幕式变化有关,为层序边界的识别提供了依据。
谢英刚郭建华蒋小琼张椿华
关键词:东濮凹陷沙三段沙二段相变地层对比油气勘探
川西北中泥盆统观雾山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2024年
为明确川西北观雾山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通过野外剖面及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微米CT扫描、孔渗及地球化学测试等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川西北观雾山组储层岩性主要为生物礁白云岩、生屑白云岩和角砾状细-中晶白云岩。主要储集空间为生物体腔孔、晶间孔和溶蚀孔洞。孔隙度平均值为2.58%,渗透率平均值为0.71×10^(-3)μm^(2)。储层发育主要受沉积相、白云石化及岩溶作用控制。台缘礁滩及台内高能滩是储层发育的有利相带。有序度、阴极发光、锶同位素和稀土元素特征表明,同生-准同生期白云石化作用形成储层基础。高频沉积旋回控制的准同生溶蚀和构造抬升控制的表生岩溶改造是储层形成的关键。埋藏成岩阶段烃类成熟释放的酸性流体对储层改造也有改善。
徐康徐康蒋小琼蒋小琼王海军王东王海军
关键词:中泥盆统储层特征主控因素四川盆地
不同温度条件下CO_2水溶液对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被引量:63
2007年
普遍认为酸性流体的溶蚀作用是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的重要制约因素。本文以一个全新的模拟实验方式对不同类型碳酸盐岩在CO2水溶液中的相对溶蚀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随温度从常温至200℃,碳酸盐岩的溶蚀能力由弱变强再变弱,在60—90℃区间内溶蚀能力最强。白云岩不管在低温还在高温环境下,总比灰岩更难溶蚀,过渡类型的岩类介于二者之间,当温度大于150℃后,CO2对碳酸盐岩的溶蚀能力变得越来越弱。灰岩与白云岩的溶蚀差异也变得越来越小。这暗示碳酸盐岩在早成岩晚期一中成岩早期,CO2水溶液对灰岩的溶蚀作用有重要影响,而对白云岩的溶蚀作用影响较小,白云岩优质储层的形成可能与碳酸盐岩中钙质的流失或白云岩化作用有关。
范明蒋小琼刘伟新张建勇陈红宇
关键词:碳酸盐岩溶蚀作用四川盆地飞仙关组
满西地区石炭系层序地层分析被引量:1
2004年
利用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综合利用塔里木盆地满西地区石炭系的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在研究区石炭系识别出了7个层序边界界面,包括3个Ⅰ型层序边界及4个Ⅱ型层序边界。相应地,将石炭系划分为6个沉积层序(2个Ⅰ型层序,4个Ⅱ型层序)和13个体系域,除陆架边缘体系域不发育外,其它体系域发育齐全。满西地区石炭系沉积于陆棚区,为海陆交互的碎屑岩与碳酸盐岩沉积,区内石炭系层序地层框架相当于Vail模式的陆架坡折向陆的部分。
管宏林蒋小琼郭建华
关键词:石炭系层序地层体系域
酸性流体对碳酸盐岩储层的改造作用被引量:66
2009年
普遍认为CO2、有机酸及H2S是碳酸盐岩储层溶蚀作用的酸性流体。CO2对碳酸盐岩储层的溶蚀作用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本文则以一个全新的模拟实验方式对不同类型碳酸盐岩在有机酸和H2S水溶液中的相对溶蚀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随温度从常温升高至200℃,有机酸对碳酸盐岩的溶蚀能力由弱变强再变弱,在90℃左右溶蚀能力最强。而H2S水溶液对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则明显不同,60℃时基本达到最大溶蚀率,温度继续升高后,溶蚀能力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并略有增加,150℃后突然降低。由于H2S主要是硫酸盐高温热还原产物(TSR),因而在碳酸盐岩成岩早期阶段,溶蚀作用的流体可能主要是有机酸和CO2,而在深埋阶段,H2S水溶液则可能是溶蚀作用的主要流体。
范明胡凯蒋小琼刘伟新张建勇陈红宇
关键词:碳酸盐岩溶蚀作用飞仙关组H2S四川盆地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