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茅晟懿

作品数:21 被引量:67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所长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南海北部
  • 6篇碳同位素
  • 6篇同位素
  • 6篇盆地
  • 4篇地球化
  • 4篇地球化学
  • 4篇冷泉
  • 3篇氧化菌
  • 3篇神狐海域
  • 3篇珠江口盆地
  • 3篇硫酸盐
  • 3篇硫酸盐还原
  • 3篇硫酸盐还原菌
  • 3篇化合物
  • 3篇还原菌
  • 3篇季风
  • 3篇海域
  • 3篇长链
  • 3篇沉积物
  • 2篇脂肪酸

机构

  • 21篇中国科学院
  • 12篇浙江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青岛海洋地质...
  • 3篇广州海洋地质...
  • 2篇同济大学
  • 1篇长江大学
  • 1篇中国国土资源...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青海省地质调...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四川省地质调...

作者

  • 21篇茅晟懿
  • 15篇管红香
  • 13篇吴能友
  • 12篇孙永革
  • 12篇朱小畏
  • 5篇刘丽华
  • 4篇邬黛黛
  • 3篇贾国东
  • 2篇王利波
  • 2篇孙治雷
  • 1篇姜磊
  • 1篇蔡春芳
  • 1篇杨金中
  • 1篇刘世英
  • 1篇柴平霞
  • 1篇肖七林
  • 1篇苏明
  • 1篇万永刚
  • 1篇彭平安
  • 1篇张微

传媒

  • 2篇科学通报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地球化学
  • 2篇海洋学报
  • 2篇地学前缘
  • 2篇热带海洋学报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石油学报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国土资源遥感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海洋地质前沿
  • 1篇地球科学
  • 1篇第二届深海研...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塔里木盆地奥陶纪地层中Kukersite型生油岩的发现及其石油地质意义被引量:4
2014年
下古生界奥陶系Gloeocapsomorpha prisca(G.prisca)富集的Kukersite型烃源岩在全球范围内是一套重要的油气源岩,所以塔里木盆地中-上奥陶统主力烃源层中是否发育Kukersite型烃源岩在油气勘探中备受关注.研究通过中等成熟度灰泥丘相沉积源岩干酪根裂解-色谱-质谱分析,揭示了塔里木盆地奥陶纪地层中存在典型Kukersite型烃源岩,裂解产物表现为低含量>n-C19链烃,在n-C13~n-C17之间存在明显奇偶优势;以正构长链烷基取代异构体为主的烷基苯系列和烷基噻吩系列;以及特征性的5-正烷基-1,3-苯二酚及其同系物分布等.根据G.prisca繁育的地理环境特征,并结合目前已经揭示的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含油气系统原油特征和典型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干酪根裂解产物组成特征,提出塔里木盆地中-上奥陶统主力烃源层中大规模发育G.prisca富集的Kukersite型烃源岩的可能性较小,而主要发育以宏观底栖藻或浮游藻类为主的烃源岩.
孙永革茅晟懿王飞宇彭平安柴平霞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奥陶系
冲绳海槽中部8.2ka以来GDGTs组成及温度重建被引量:1
2020年
异戊二烯类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脂类化合物(isoprenoid 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s,isoGDGTs)在海洋奇古菌(Thaumarchaeota)中广泛存在,其结构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使其成为广受欢迎的古气候与古温度重建材料。在北冰洋和西太平洋气候以及黑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冲绳海槽中部成为研究全新世以来古海洋和古气候变化的天然实验室。本文通过研究C14柱状沉积物的GDGTs组成、含量变化特征及其延伸的86个碳原子的四醚指标(tetraether index of tetraethers consisting of 86 carbons,TEX86H),分析冲绳海槽中部的GDGTs来源,并定量计算C14柱状沉积物记录的海洋表面温度(seasurfacetemperature,SST),从而探讨8.2ka以来冲绳海槽中部古温度变化的驱动机制。通过甲烷指数和支链/异戊二烯类指标等,我们确认isoGDGTs主要来自于氨氧化古菌,适用于古温度重建。距今8.2ka以来,TEX86H SST的变化范围是21.6~27.2℃。冲绳海槽中部SST主要受到西热带太平洋、低纬度冬季日晒量的影响;TEX86H指标记录的温度上升趋势与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减弱不一致。7.4—6.6ka冷事件广泛存在于冲绳海槽的SST记录中,但只在TEX86H数据中显示较大幅度的降低(~5℃),我们推测可能受到Kikai-Akahoya火山灰(~7.3ka)的影响。
刘磊许兰芳管红香孙治雷王利波茅晟懿刘丽华吴能友
关键词:海洋表面温度冲绳海槽中部
南海冷泉活动区双壳类生物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双键位置的确定及其意义
2021年
本次研究对南海冷泉活动区福尔摩沙脊(F站位)、海马冷泉环境中与甲烷有氧氧化菌共生的贻贝(分别为Bathymodiolus platifrons和Gigantidas haimaensis),以及与硫氧化菌共生的蛤(Archivesica marissinica)腮组织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发现,贻贝鳃组织中存在C16∶1ω9、C16∶1ω8和C18∶1ω8脂肪酸,同时C16∶1ω8的含量远远高于C18∶1ω8,这说明与贻贝共生的为Ⅰ型甲烷有氧氧化菌。在蛤腮组织中,单不饱和脂肪酸C16∶1ω7、C18∶1ω7和C20∶1ω7含量极高,表明ω7脂肪酸来源于硫氧化菌。同时,贻贝和蛤鳃中含有大量多不饱和脂肪酸,如C20∶2和C22∶2。在同一样品中来源于共生菌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和来源于宿主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相近的δ13C值,表明宿主从共生菌或共生菌代谢产物中获得碳源和营养。Ⅰ型甲烷有氧氧化菌在贻贝腮组织中广泛存在,指示F站位和海马冷泉活动区冷泉流体渗漏强度较弱。确定单不饱和脂肪酸的类型是判断双壳共生菌种类的基础。双壳类共生菌类型的识别,可以帮助理解共生体与宿主之间碳源和能量的转化关系、冷泉环境中甲烷的消耗过程如碳同化途径、碳循环等。
刘磊管红香许兰芳茅晟懿刘丽华陈宗恒陶军
关键词:单不饱和脂肪酸稳定碳同位素
南海北部末次冰盛期晚期以来冰融水与气候事件记录:长链脂肪醇陆源输入指示被引量:6
2015年
对南海北部陆坡Site4B站位末次冰盛期晚期至全新世(30~120cm)长链脂肪醇分布及碳同位素组成进行讨论,结果表明,长链脂肪醇碳优势指数(CPI,10.49~24.56)、平均碳链长(ACL,28.91~29.99)以及平均碳同位素组成(–28.85±0.97‰~–32.92±1.38‰)均反映了陆源C3植物来源,代表了沉积物中陆源输入。Site4B站位末次冰盛期末至晚更新世末(65~102cm,19.343~11.636ka BP)普遍较低的陆源输入均响应了大规模的冰融水事件19ka-MWP、MWP-1A、MWP-1B(melt water pulse,MWP)和暖气候事件(B/A事件),不具冰期/间冰期旋回变化特征。在末次冰盛期晚期(102~120cm)和全新世(30~60cm,10.490~约7.104 ka BP)陆源输入的旋回变化均反映了加强/减弱的冬季风/夏季风旋回变化,其中在末次冰盛期晚期记录一次冬季风最强事件,在早全新世至9.940ka BP记录一次夏季风最强事件。通过Site4B站位末次冰盛期末至晚更新世末(19.343~约11.636 ka BP)千年尺度陆源输入分布特征和全球冰期/间冰期旋回气候变化的对比,发现不具明确的区域对比性,可能受到低纬地区局地环境的作用所致。
茅晟懿朱小畏吴能友孙永革管红香
关键词:南海北部陆坡碳同位素季风气候
塔中4石炭系油藏原油轻烃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被引量:5
2011年
从轻烃分子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两方面刻画了塔中4石炭系油藏原油轻烃地球化学特征,同时结合高分子量烃类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初步厘定了蒸发分馏、水溶分馏、有机质熟化、热蚀变等次生作用对石炭系原油的影响程度,并探讨了其地质意义。石炭系不同油组(CⅠ、CⅡ、CⅢ)原油轻烃地球化学特征显示,CⅠ和CⅡ—CⅢ可分别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成藏体系。CⅠ原油主要是早期形成的低熟原油,该类原油轻烃富含正构烷烃,贫环烷烃和芳烃,链烷烃/环烷烃比值偏高,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富含12C,高分子量芳烃成熟度指标偏低;CⅠ原油保存相对较好,可能只遭受了程度较弱的水溶分馏等次生改造。CⅡ与CⅢ原油大多是晚期形成的高熟原油,这类原油轻烃富含轻质环烷烃和芳烃,贫正构烷烃,链烷烃/环烷烃比值偏低,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富含13C,高分子量芳烃成熟度指标偏高;热蚀变和蒸发分馏次生作用对CⅡ与CⅢ原油轻烃地球化学特征有重要影响,不同期次及成因原油在CⅡ与CⅢ油组内相互混合的现象也较为普遍;CⅡ与CⅢ部分遭受热蚀变改造的原油可能是寒武系—下奥陶统古油藏内的原油热裂解后通过断层运移到石炭系聚集成藏,原油热裂解对该区晚期天然气形成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肖七林孙永革茅晟懿万永刚
关键词:轻烃稳定碳同位素塔里木盆地
南海北部海马冷泉区表层沉积物的AOM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及意义被引量:4
2022年
选取采自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海马冷泉,管状蠕虫区(ROV06站位)和贻贝区(HM101站位)的2个表层沉积物柱状样品,提取其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对其种类和稳定碳同位素进行了测定,用以探讨海底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质来源、微生物种群分布及其对冷泉渗漏活动的响应特征.两个站位的沉积物中均发现了大量与甲烷厌氧氧化古菌(ANME)有关的生物标志物,如2,6,11,15‐四甲基十六烷(crocetane)、2,6,10,15,19‐五甲基二十烷(PMI)等类异戊二烯烃,古醇(archaeol)、sn2‐羟基古醇(sn2‐OH‐Ar)等,以及来源于硫酸盐还原菌(SRB)的异构/反异构脂肪酸iso‐C_(15)和ai‐C_(15)等.这些生物标志物均具有极低的碳同位素特征(古菌生标δ^(13)C值低至−126‰,硫酸盐还原菌生标δ^(13)C值低至‐89‰),表明沉积物中发生了甲烷厌氧氧化作用(AOM).ROV06和HM101站位沉积物中均检测到了crocetane,大多数sn2‐羟基古醇/古醇大于1,同时ai‐C_(15)/iso⁃C_(15)脂肪酸比值小于2,这说明两个站位沉积物中的甲烷厌氧氧化古菌主要以ANME‐2/DSS为主,指示甲烷渗漏强度较强.ROV06站位的表层沉积物含有crocetane,但sn2‐羟基古醇/古醇小于1,且ai‐C_(15)/iso⁃C_(15)脂肪酸比值大于2.1,指示了ANME‐1/DSS和ANME‐2/DSS混合存在的种群特征,说明ROV06站位顶部甲烷渗漏强度有减小的趋势.根据古菌种群ANME‐2化合物对甲烷的碳同位素分馏(Δ:−50‰)及古菌生物标志物(PMI、古醇、sn2‐羟基古醇)的平均δ^(13)C值,计算得到甲烷δ^(13)C值(−58‰~−53‰),显示甲烷为热成因和生物成因混合气.虽然ROV06和HM101站位的甲烷具有相近的δ^(13)C值,但ROV06站位的SRB生物标志物比HM101站位要更加亏损^(13)C(Δδ^(13)C:18‰),这可能与管状蠕虫的共生菌(硫氧化菌)吸收硫化物并释放出硫酸盐有关,因为其不断释放出的硫酸盐很可能极大地增强了甲烷厌氧氧化作用,使沉积物�
吴一帆管红香许兰芳茅晟懿刘磊苏正刘丽华
关键词:冷泉贻贝生物标志化合物
覆瓦状满江红中生物标志物组成及其对沉积物中有机质来源的可能指示被引量:1
2017年
本次研究主要对覆瓦状满江红中长链烷基二醇、三醇、一元异构醇和羟基酸等含羟基类化合物组成分布进行探讨,结合对比蕨状满江红、小叶满江红和南海沉积物中醇类有机质组成,以期探索满江红对南海沉积物中二醇和三醇生物来源的可能指示.3种满江红中均检出了大量中间羟基位于ω20键位的二醇、一元羟基酸和一元异构醇,其中1,ω20-二醇和ω20-羟基酸呈强偶奇优势分布,而ω20-异构醇呈强奇偶优势分布;除此之外,还检出了少量中间羟基位于9,10/或ω9,ω10键位的二醇、三醇和二元羟基酸,均以以C_(29)链长为主.满江红中相似结构的系列物反映了相同的生物合成途径:偶奇优势分布的ω20-羟基酸通过脱羧基形成奇偶优势分布的ω20-异构醇,通过酰基还原形成偶奇优势分布的1,ω20-二醇;ω9,ω10-羟基酸通过酰基还原形成1,20,21(1,ω9,ω10)-三醇,然后加氢脱水形成9,10-二醇.覆瓦状满江红中醇类有机质组成分布特征表明不是南海沉积物中1,13/1,14/1,15-C_(28,30,32)二醇和1,3,4-C_(27-29)三醇的生物来源,某种海洋硅藻可能是近海沉积物中1,14-C_(28,30)二醇的母质来源,对于南海沉积物中二醇和三醇的生物来源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茅晟懿朱小畏吴能友贾国东孙永革管红香邬黛黛
关键词:羟基酸南海沉积物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现代沉积物正构脂肪酸来源:加权平均碳同位素的建立与应用被引量:2
2014年
对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表层沉积物中脂肪酸组分进行了分析,检测到的总正构脂肪酸含量为1.80~10.16μg/g(μg脂肪酸/g干沉积物),碳数分布为C12—C32,呈偶奇优势分布,以C16和C18为主峰碳。将90cm以上层位样品进行归一化,建立加权平均碳同位素讨论正构脂肪酸来源,结果表明,短链脂肪酸(n-C14~18)具有较正的碳同位素组成(加权平均为-26.7‰^-28.2‰),反映了化学自养细菌来源;大部分长链脂肪酸(n-C21~23,nC25,n-C29~32)具有偏负的碳同位素组成(加权平均为-29.6‰^-34.1‰),反映了陆源C3高等植物来源;而另外的长链脂肪酸(n-C24&n-C26~28)和n-C19~20中链脂肪酸(加权平均碳同位素为-26.1‰^-29.3‰)则可能反映了混合来源输入。沉积物75~80cm层位陆源输入和海洋输入含量达到最低,可能和Younger Dryas冷期旋回事件有关。
茅晟懿朱小畏孙永革管红香吴能友
关键词:神狐海域
基于核PCA方法的高分辨率遥感图像自动解译被引量:11
2011年
针对基于像元的高分辨率遥感图像自动解译存在的缺点,提出一种分三步走的高分辨率遥感图像自动解译技术流程:首先采用核PCA进行特征提取,然后采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进行分类,最后采用择多滤波器进行分类后处理。通过对覆盖西藏山南地区的IKONOS图像的解译实验表明,本文方法能够有效地实现遥感图像自动解译,其结果与人工目视解译图基本一致,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张微张伟刘世英杨金中茅晟懿
关键词:IKONOS核PCA支持向量机
南海北部1,3,4-C27-29三醇化合物的检出及其指示被引量:2
2016年
继长链三醇化合物(1,20,21-C_(29))在部分沉积物和淡水蕨类植物中检出后,本文在南海北部Site4B岩芯沉积物中检出了与1,20,21-C_(29)三醇不同羟基位置和碳链长度的新的长链三醇同系物(1,3,4-C_(27-29)).通过对其分子分布和单体碳同位素测试发现1,3,4-C_(29)三醇与n-C_(26-30)偶碳长链脂肪醇含量具有良好相关性,R2(n=68)分别为0.905、0.929和0.903,并且碳同位素组成(–32.3±1.9‰)与n-C_(26-30)偶碳长链脂肪醇(分别为-29.13±0.87‰、-32.98±1.28‰和-32.98±1.28‰)较为接近.Site4B岩芯沉积物中1,3,4-C_(29)三醇和陆源长链脂肪醇(n-C_(26-34))在整个剖面中的分布趋势高度一致,可以作为陆源输入的替代性指标.鉴于以往研究1,20,21-C_(29)三醇专属于满江红属(Azolla)淡水蕨类植物,此次报道的1,3,4-C_(27-29)三醇可能具有相似的生物来源,通过对其生源区及生长环境的判定可以为南海北部陆源输入途径和来源提供潜在的有机地球化学依据.
朱小畏茅晟懿吴能友贾国东孙永革管红香邬黛黛
关键词:南海北部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