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均
- 作品数:22 被引量:17H指数:2
-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自然科学总论文学更多>>
- 三种必然性与自由意志——论莱布尼茨的自由概念被引量:2
- 2013年
- 自由问题是早期现代理性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斯宾诺莎出于建立知识和伦理同一性体系的需要,从自然必然性中找到了与之同一的理性自由,为伦理学建立了逻辑的基础。莱布尼茨接受了斯宾诺莎把道德建立在自由之上的这个现代转折,但是,他提出了与之不同的自由概念,并且也没有因为建立自由的道德而消解目的论。
- 范志均
- 尼采对竞争性伦理的发现和重释被引量:1
- 2015年
- 当代的竞争政治理论源自尼采哲学,它是把尼采的竞争伦理引入对自由民主的思考而产生的。尼采在希腊发现了已被遗忘的竞争伦理,并在其《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对它进行了深层重述。尼采揭示了生命的竞争和超越的本质,在言辞中构造了一个以超人为目的、处在"好的战争"中的民族,重构了竞争性的朋友伦理,重述了竞争性的善与正义观念。尼采提出的竞争性伦理是贵族主义伦理,其与现代合作性民众道德形成对立和竞争,这样就能避免因后者的独大统治而导致道德的平庸,不过它们通过竞争达成和解也是可能和必要的。
- 范志均
- 关键词:和解
- 论早期黑格尔的“爱的宗教”被引量:1
- 2012年
- 黑格尔早期宗教思想发生了一次转折,由康德式的道德宗教转到"爱的宗教"上来。如何理解这种"爱的宗教",其本质是什么?目前学界尚未提出和思考这一问题。从黑格尔对道德和伦理的区分来看,"爱的宗教"肯定不是道德宗教,而应是一种伦理型宗教。
- 范志均
- 关键词:道德宗教
- 黑格尔的承认现象学
- 2011年
- 霍耐特否定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存在一种主体间性的承认理论,而科耶夫则从中看到一种承认的人学。虽然黑格尔没有明确而连贯的论述,但是他实际上提出了自我意识通过相互承认以确证自身自为存在的运动的三种意识形态,即独立的自我意识、自由的自我意识和理性的自我意识,以及相应的三种承认方式,即片面的承认、抽象的承认和普遍的承认。就整个承认的现象学运动而言,伦理实体乃是争取承认的自我意识的真理。
- 范志均
- 关键词:自我意识伦理实体
- 论元伦理学中的康德式建构主义
- 2021年
- 康德主义伦理学被怀疑论者看作一种心灵-独立的实在论,并因此遭到它的批评。实在论者则把康德主义伦理学作为一种心灵-独立的实在论加以辩护。科斯嘉承继并推进了罗尔斯所实现的康德主义的元伦理学转向,在回应对康德主义外在实在论批评和辩护的同时,提出了一种建构主义的程序实在论,并把它作为一种内在的实在论加以辩护,完成了道德实在论的内在转变。但是这种康德式建构主义却面临着这样一个困难,即它作为一种内在的实在论同时是一种非认知主义。从理论的融贯性来看,与这种康德式内在实在论相适合的应是一种康德式内在认知主义。
- 范志均
- 关键词:建构主义内在实在论
- 尊严与承认——康德尊严论道德的承认前提被引量:2
- 2012年
- 如果我们不仅仅把康德的道德论看作一种义务论,而是一种价值论—尊严论,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承认的概念对于理解其主体道德而言是关键性的,因为其主体道德作为尊严论的道德,承认是它的逻辑前提。因此对于我们来说,不能像霍耐特那样对康德的主体道德进行一种承认道德的改造,而应挖掘其承认道德的内涵。
- 范志均
- 关键词:尊严
- 现代视域中的苏格拉底问题
- 2012年
- 黑格尔、尼采和施特劳斯都是在现代性的语境下回到苏格拉底,重提苏格拉底问题的。黑格尔揭示了苏格拉底从伦理到道德的精神转变,勾画了伦理缺失的西方主观道德精神发展史。尼采在苏格拉底文化转向的背后看到了希腊乃至整个西方由伦理的和美的文化向道德的和科学的文化的巨大转变。施特劳斯揭示了苏格拉底的政治转向,指明了哲学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异质性,以及现代政治科学对这种异质性的消解。
- 范志均
- 关键词:苏格拉底问题黑格尔尼采施特劳斯
- 伦理差等和道德平等的紧张——论孔子“仁”的二重性被引量:2
- 2012年
- 仁是《论语》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对于它的内涵和意义人们已经进行了深入论辩和阐发。但是由于视域的限制,概念的缺乏,因此隐含在《论语》中关于仁的一些重要问题仍未被发现,也未得到探讨。本文的任务即是回到世界历史的语境中,借助黑格尔对伦理与道德的区分,就社会进化的节点,揭示《论语》中仁的二重内涵。
- 范志均
- 关键词:伦理道德
- 论黑格尔的承认辩证法--对科耶夫的批评
- 2012年
- 科耶夫从黑格尔承认辩证法得出的普遍同质国家的结论是错误的。如果历史就是主人与奴隶争取承认的辩证法史,历史终结于主人和奴隶的综合,那么这种综合是两种异质承认的综合,是主人欲求的实体性价值的普遍承认与奴隶个体性价值的普遍承认的综合。这种综合乃是一种真正的和解,而通过这种和解形成的乃是普遍而特殊的伦理实体,这种伦理实体包括家庭和社会,这是个体性价值被承认的领域,还包括国家,这是最高的实体性价值被承认的领域。
- 范志均
- 关键词:伦理实体
- 非道德主义的美德共同体——马基雅维里式共和主义美德伦理研究
- 2012年
- 麦金太尔基于对启蒙现代伦理的批判,揭示了现代人既缺失社群,也丧失美德的道德状况,他由此开出了向古典美德伦理传统回归的药方。但马基雅维里在现代开端复兴的古典共和主义德性传统为我们提供了摆脱现代道德困境的另一条可能路径。他确立了社群优先于个体、公善优先于私善的社群主义伦理的基本原则,突出了国家的公器性,彰显了个体通过美德对社群生活的主动参与。但古典共和主义的德性社群却是非道德主义的社群,在道德上是有亏欠的,它与人灵魂的完善无关,因此需要个体性道德约束它。
- 范志均
- 关键词:道德德性马基雅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