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聂小东

作品数:11 被引量:102H指数:7
供职机构:湖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有机碳
  • 7篇土壤
  • 5篇红壤
  • 4篇丘陵区
  • 4篇红壤丘陵
  • 4篇红壤丘陵区
  • 3篇土壤侵蚀
  • 3篇土壤有机
  • 3篇土壤有机碳
  • 2篇土地利用
  • 2篇泥沙
  • 2篇坡面
  • 2篇径流
  • 2篇活性有机碳
  • 2篇降雨
  • 1篇动态监测
  • 1篇雨强
  • 1篇生态风险
  • 1篇生态风险评价
  • 1篇输沙

机构

  • 11篇湖南大学
  • 4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长沙理工大学
  • 1篇长江科学院
  • 1篇信息产业电子...

作者

  • 11篇聂小东
  • 10篇李忠武
  • 6篇马文明
  • 5篇黄斌
  • 4篇黄金权
  • 3篇肖海兵
  • 3篇陆银梅
  • 2篇张雪
  • 2篇郭旺
  • 1篇曾光明
  • 1篇郭亮
  • 1篇陈晓琳
  • 1篇陈桂秋
  • 1篇张艳
  • 1篇宋江平
  • 1篇刘春
  • 1篇张燕茹
  • 1篇王曙光
  • 1篇王晓燕

传媒

  • 3篇土壤学报
  • 3篇湖南大学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安全与环境学...
  • 1篇Transa...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红壤缓坡地径流与土壤可蚀性对土壤有机碳流失的影响被引量:12
2015年
探明坡面径流和土壤可蚀性对土壤有机碳流失的影响,对于研究土壤有机碳固定和区域碳循环有重要作用。该文通过野外径流小区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雨强(30~100 mm/h)和耕作条件下(翻耕和免耕)土壤有机碳流失过程及其与坡面径流和土壤可蚀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坡面产流过程对泥沙态有机碳流失过程具有明显影响,除大雨强条件下泥沙态有机碳流失速率在10~30 min呈现短时间峰值外,各径流小区泥沙态有机碳流失过程与坡面产流过程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产流开始后,其流失率随降雨历时延长而增加,而后逐步趋于平稳,但坡面产流过程对径流有机碳流失过程无明显影响;坡面径流率大小影响土壤有机碳流失,坡面径流率变化能解释80%土壤有机碳流失的变化,坡面径流率与土壤有机碳流失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且坡面径流率对泥沙态有机碳流失的影响比其对径流有机碳流失的影响更明显;土壤可蚀性对土壤有机碳流失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且土壤可蚀性指标越大,土壤有机碳流失率越大,但土壤可蚀性对土壤有机碳流失的影响存在有限性。坡面径流和土壤可蚀性是土壤有机碳流失的重要影响因素。
陆银梅李忠武聂小东黄斌马文明肖海兵
关键词:径流土壤有机碳坡面可蚀性
水力侵蚀对红壤丘陵区土壤有机碳迁移分布及稳定机制的影响
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碳库之一,土壤碳的微小变化可能对全球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近年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剧烈,全球极端气候频繁发生,加速土壤侵蚀强度和范围持续增加。这不仅造成了大量水土流失,还使土壤中有机碳发...
聂小东
关键词:水力侵蚀有机碳
水力侵蚀影响下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数量动态变化特征被引量:12
2015年
土壤侵蚀是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动态过程的重要驱动因素,明确土壤侵蚀如何影响土壤微生物进而作用于SOC,有助于准确把握土壤侵蚀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通过野外径流小区模拟降雨试验,结合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PCR)技术,研究了水力侵蚀后短期内(10 d)坡耕地表层土壤微生物数量和SOC含量动态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微生物与SOC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雨前相比,降雨侵蚀后表层土壤SOC含量没有显著差异,而表层土壤细菌数量显著降低,为雨前细菌数量的58.76%(坡上)、55.22%(坡中)、55.82%(坡下);降雨侵蚀同样显著改变了表层土壤真菌数量,雨后真菌数量为雨前真菌数量的105.51%(坡上)、2.29%(坡中),12.20%(坡下);降雨侵蚀后,SOC、细菌和真菌数量均在短时间内显著增加,达到峰值后下降;相关性分析表明,细菌和真菌数量与SOC之间的关系均未表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仅有坡下细菌,坡中、坡下以及整个坡面真菌与SOC含量表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
喻为李忠武黄金权聂小东黄斌胡延彪张雪
关键词:土壤侵蚀土壤有机碳细菌数量
雨强对红壤坡耕地泥沙流失及有机碳富集的影响规律研究被引量:34
2013年
在典型红壤丘陵区平均坡度为10°的坡耕地径流小区(2 m×5 m)上进行降雨强度为1.69mm min-1(大雨强)、1.31 mm min-1(中雨强)和0.64 mm min-1(小雨强)的模拟降雨试验,并对模拟降雨过程中泥沙的迁移规律和土壤有机碳的流失富集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侵蚀作用下土壤流失量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加,并与径流量呈显著的立方关系,径流量是坡耕地土壤流失的重要影响因素;土壤有机碳流失以泥沙结合态为主,泥沙态有机碳流失量占总有机碳流失量的84%以上,最高达97.6%;泥沙中有机碳富集比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减小,有机碳的选择性迁移在低强度降雨条件下表现更为明显;中雨强和小雨强下有机碳的富集比与黏粒的富集比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而大雨强泥沙有机碳富集比与黏粒富集比没有显著的线性关系。雨强是影响泥沙流失和泥沙有机碳迁移的重要因素。
聂小东李忠武王晓燕申卫平张雪郭旺马文明王曙光
关键词:降雨强度坡耕地泥沙有机碳富集比
湘江长沙段洲滩菜园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被引量:9
2016年
为研究湘江长沙段洲滩菜园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潜在生态风险,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了土壤中重金属(Cu、Cd、Pb、Zn)的质量比,应用BCR三步连续提取法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化学形态进行了分析,采用改进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土壤污染程度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土壤中Cu、Cd、Pb和Zn的平均质量比分别为36.40 mg/kg、12.87 mg/kg、164.41 mg/kg和431.21 mg/kg,土壤Cd、Zn污染严重,污染水平超过II级土壤水平。土壤中各重金属均以极高比例的可提取态存在,因而重金属在土壤中不稳定,Cd、Zn弱酸提取态质量比较高,容易释放,具有较强的潜在环境危害。4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递减趋势为Cd、Pb、Cu、Zn,Cd为极强生态风险元素,Cu、Pb、Zn为轻微生态风险元素。研究区域所有采样点改进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MRI均高于1 200,属于极强生态风险级别。4种重金属中,Cd的平均风险贡献率为98.21%,是最主要的污染物。因此,Cd污染应引起环境部门的高度重视。
胡延彪李忠武黄金权黄斌聂小东郭亮喻为
关键词:环境学菜园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
Influence of different phosphates on adsorption and leaching of Cu and Zn in red soil被引量:2
2016年
Batch and soil colum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KH2PO4, (NH4)H2PO4and Ca(H2PO4)2on the adsorption and l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Cu and Zn in red soil.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l the three phosphates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red soil for Cu and Zn, an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phosphates on Cu and Zn adsorption follows the order of Ca(H2PO4)2〉KH2PO4〉(NH4)H2PO4. The addition of phosphate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mobility of Cu. Ca(H2PO4)2and (NH4)H2PO4 show a strong ability in immobilizing Zn while the immobilization ability of KH2PO4 is much weaker. All the three phosphates are helpful for modifying the partitioning of Cu and Zn from the non-residual phase to the residual phase; however, they could also enhance the contents of Cu and Zn associated with exchangeable and carbonates fractions.
李忠武黄斌黄金权陈桂秋熊炜平聂小东马文明曾光明
关键词:ZNPHOSPHATEADSORPTIONLEACHING
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侵蚀-沉积作用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7
2016年
土壤酶与土壤矿质营养元素循环、能量转移等密切相关。明确土壤酶对土壤侵蚀—沉积作用的响应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把握土壤侵蚀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通过分析湘中红壤丘陵区松林坡面侵蚀区及沉积区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揭示了酶活性与土壤主要养分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土壤侵蚀—沉积作用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区绝大多数土层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全氮(total nitrogen,TN)、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脲酶、酸性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均要显著高于侵蚀区。土壤沉积作用明显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其次,侵蚀区与沉积区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差异在侵蚀干扰较为严重的表层(0~30 cm)土壤表现较为明显,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差异逐渐减小。侵蚀区与沉积区SOC、TN、DOC及酶活性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之间及其与SOC、TN、DOC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此外,偏冗余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SOC是解释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的主要因子,其解释量达7.5%,侵蚀诱导SOC在坡面的再分布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肖海兵李忠武聂小东马文明黄斌陆银梅
关键词:红壤丘陵区土壤侵蚀酶活性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碳循环
基于坡面径流输沙模型的湘中红壤丘陵区土壤有机碳流失模拟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坡面径流是泥沙和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流失的主要动力.本研究以典型湘中红壤丘陵区坡耕地(翻耕和免耕)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径流小区模拟降雨试验,对已建立的以径流率为变量的对数线性回归坡面径流输沙模型进行修正,并结合泥沙中SOC的富集特性,建立湘中红壤丘陵区的坡面SOC流失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坡面SOC流失模型能够有效地应用于湘中红壤丘陵区次降雨过程中坡面SOC流失的模拟中,且具有较好地模拟效果,SOC流失率模拟平均误差在30%左右,决定系数在0.85以上;同时模拟结果表明,泥沙和SOC流失过程在坡面径流侵蚀影响下呈现波动状态,表现为产流开始后10min泥沙和SOC流失呈增加趋势,其后在波动中逐渐趋于平稳;通过比较翻耕和免耕条件坡面径流输沙和SOC流失模型,结果显示侵蚀性降雨条件下,翻耕方式泥沙和SOC流失率大于免耕方式.非侵蚀性降雨条件下,翻耕方式泥沙和SOC流失状况与免耕方式一致.
李忠武陆银梅聂小东马文明肖海兵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模拟降雨
湖南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的发展与思考
2016年
全面总结了湖南省近年来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取得的成效,并就存在的监测设备落后、基层监测人员技术缺乏、监测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及经费紧缺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阐述。建议加强各监测站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提高水土保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完善各个监测站点管理体制和网络监测体系,实现全省数据动态监测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加大各监测站点的自动化管理,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以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全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郭俊军李忠武刘春宋江平张燕茹聂小东
关键词: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动态监测
侵蚀背景下湘中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的影响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以红壤丘陵区典型区域为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侵蚀背景下红壤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方式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主要体现在表层土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而在表层以下的土壤中没有显著性差异;2)土地利用方式对不同侵蚀部位活性有机碳影响较大.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侵蚀部位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差异性明显高于沉积部位;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活性有机碳的垂向分布规律基本一致,表现为表层活性有机碳含量最高,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含量逐渐减小.
李忠武王曙光陈晓琳聂小东张艳刘桂平曾婉昀
关键词:活性有机碳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土壤侵蚀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