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小红
- 作品数:58 被引量:155H指数:8
- 供职机构:苏州市立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学轻工技术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新生儿万古霉素群体药动学模型建立的必要性评价被引量:16
- 2015年
- 目的:观察研究万古霉素在新生儿中的临床应用及血药谷浓度达标情况,评价新生儿万古霉素群体药动学模型建立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收集苏州市立医院本部新生儿科2011年7月-2014年8月使用万古霉素的病史材料,对其感染部位、病原学检查、疗程、疗效、合并用药、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入选71例患儿,90.14%为多部位混合感染,最常见的是呼吸道合并血流感染(43.66%);病原学送检率100%,首次培养阳性率80.28%,以葡萄球菌属为主(87.67%);万古霉素首次用药后血药谷浓度达标(10~20 mg·L-1)率28.17%,未达标患者中有43.14%进行剂量调整,调整后达标率50%;万古霉素总临床有效率为90.14%,血药谷浓度未达标组的临床有效率为42.25%,达标组有效率为47.62%;首次经验性用药未进行剂量调整组万古霉素疗程为(13.41±4.41)d,经验性剂量调整组为(18.73±9.52)d(P=0.001 88)。结论:万古霉素治疗新生儿感染疗效确切,但经验性用药后血药谷浓度达标率低,未达标者临床疗效差,经验性多次调整万古霉素用法显著延长患儿治疗时间,因此有必要建立新生儿万古霉素群体药动学模型以实现个体化给药治疗。
- 李静静唐莲王三南周景翁小红尚尔宁
- 关键词:万古霉素新生儿血药浓度群体药动学
- 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治疗新生儿革兰阳性菌败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目的 对比分析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治疗新生儿G+菌败血症的临床疗效,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苏州市立医院新生儿科因G+菌败血症使用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患儿,采用倾向匹配分析法平衡两组基线数据,将两组患儿匹配后比较两...
- 唐莲王三南翁小红李静静尚尔宁
- 临床药师参与重症患者肝酶异常诊疗的药学实践并文献复习
-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重症患者肝酶异常诊疗的药学实践。方法:介绍1例破伤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病程中出现肝酶异常的病例,从临床药师的角度阐述在患者出现肝酶异常后,如何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原因分析、相关性评估,保肝方案制定及药学监...
- 翁小红
- 112株新生儿败血症致病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分析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分布及其耐药变迁情况,为临床及时明确病原、正确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苏州市立医院2009年6月—2012年6月间确诊的111例新生儿败血症病例的资料、血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1例患者中检出病原菌11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为78株(69.64%),革兰阴性菌为34株(30.36%);革兰阳性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为主,革兰阴性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为常见;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苯唑西林的耐药性较高,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未发现产生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产生耐药,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CNS是导致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的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临床应重视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耐药性检测,根据血培养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 翁小红姚立军
-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耐药性
- 利奈唑胺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疗效及对血小板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6年
- 目的 分析利奈唑胺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疗效、对血小板的影响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6月至2015年5月在苏州市立医院新生儿科住院并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晚发型革兰阳性菌败血症新生儿的病历资料,记录患儿性别、用药时日龄、出生时体重及孕周、原发病及并发症、利奈唑胺疗程、联用抗菌药物、用药前后病原菌培养和相关实验室指标检查结果以及预后,分析利奈唑胺的临床疗效、细菌学疗效以及对患儿血小板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分析的患儿共195例,男性109例,女性86例;用药时日龄为8—28d,平均(16±8)d;出生时体重800—4500g,平均(1979±841)g;出生时孕周27~42周,平均(33±3)周,早产儿133例(68.21%)。应用利奈唑胺时间为7~23d,平均(12±4)d;96例(49.23%)患儿联合应用了其他抗菌药物。临床疗效:痊愈117例(60.00%),显效58例(29.74%),总有效率为89.74%。195例患儿共检出208株革兰阳性菌和18株革兰阴性菌,细菌学疗效:细菌清除者178例(91.28%),部分清除11例(5.64%),未清除3例(1.54%),细菌替换3例(1.54%),细菌清除率为96.92%。195例患儿中有27例(13.85%)用药5~18d、平均(9±5)d出现血小板减少,其中22例(81.48%)为早产儿;19例基础PLT正常患儿出现血小板减少Ⅰ、Ⅱ、Ⅲ、Ⅳ度者分别为8、7、4、0例,其中6例同时出现Hb降低(〉基础值50%);8例基础PLT值为I度下降的患儿出现血小板减少为Ⅱ、Ⅲ、Ⅳ度者分别为5、1、2例,有2例同时出现Hb下降(〉基础值50%)。27例患儿出现血小板减少后均立即停药,3~13d、平均(5±4)d后19例PLT自行恢复正常;6例接受对症治疗后PLT均恢复正常,2例遵家长要求出院
- 唐莲王三南翁小红尚尔宁
- 关键词:利奈唑胺脓毒症血小板减少
- 一例肺部隐球菌感染患者出现药物性肾损害的药学监护
-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在呼吸内科参与肺部真菌感染治疗的临床实践.方法 分析1例肺部隐球菌感染患者应用抗真菌药物后出现肾损害的原因,并介绍临床药师在治疗中的作用.结果 临床药师下临床,应找准切入点,开展具体有效的药学监护,以促...
- 翁小红高杰
- 新生儿万古霉素的群体药动学研究被引量:14
- 2017年
- 目的应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考察中国新生儿患者万古霉素群体药动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新生儿患者91例,154个谷浓度数据建立群体药动学模型。采用一级消除的一室模型进行数据拟合,并引入生理成熟度模型考察体重和年龄对清除率的影响。采用自举法和正态预测分布误差法(NPDE)进行最终模型评价。在模型应用时,应用最终模型及参数估算值,结合Monte Carlo法模拟,评价MIC为1 mg·L^(-1)时不同孕周、日龄和血清肌酐水平的典型患儿在不同给药方案下的AUC_(0-24 h)/MIC≥400的比例。结果最终模型确定体重、矫正孕周和血清肌酐为影响清除率的主要因素。模型评价表明,模型参数估算可靠、模型稳定。此外,血清肌酐低水平(15μmol·L^(-1))组有96%的患儿在指南推荐给药方案下AUC_(0-24 h)/MIC未达标,可根据所建立的模型计算给药剂量。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新生儿万古霉素群体药动学模型可为国人新生儿人群的万古霉素的个体化给药提供参考。
- 李静静刘艺茜唐莲翁小红王三南焦正尚尔宁
- 关键词:万古霉素群体药动学新生儿
- 新生儿万古霉素高谷浓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安全性观察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寻找影响新生儿患者万古霉素谷浓度变化的相关因素并观察高谷浓度的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苏州市立医院使用万古霉素治疗并在住院期间进行常规血药浓度监测(TDM)的新生儿病例.按谷浓度是否大于20进行分组,分为A组和B组.对可能影响谷浓度的指标进行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并对连续性变量绘制ROC曲线,筛选切点.结果在符合纳入标准的119例患儿中,96例患儿的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20 μg/ml(80.67%,A组),〉20 μg/ml的有23例(19.33%,B组).新生儿万古霉素的谷浓度与矫正孕周、血肌酐水平密切相关,且当血肌酐水平大于36.6 μmol/L或矫正孕周小于32.7周时万古霉素的谷浓度发生明显升高.两组患儿的血肌酐水平用药后均未见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新生儿万古霉素谷浓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矫正孕周和血肌酐水平,其中矫正孕周与谷浓度成负相关,血肌酐水平与谷浓度成正相关.万古霉素谷浓度的高低对患儿用药前后的肌酐变化无明显影响.
- 翁小红谈佳伟李静静尚尔宁唐莲
- 关键词:新生儿万古霉素影响因素安全性
- 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治疗新生儿革兰阳性菌败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目的:对比分析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治疗新生儿革兰阳性菌败血症的临床疗效,并评估其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收集苏州市立医院新生儿科诊断革兰阳性菌败血症的患儿,分为万古霉素组和利奈唑胺组,采用倾向匹配分析法平衡两组基线...
- 唐莲翁小红李静静尚尔宁王三南
- 关键词:新生儿万古霉素利奈唑胺
- 万古霉素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血药浓度监测和疗效分析被引量:22
- 2016年
-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治疗新生儿败血症时的谷浓度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新生儿科因败血症使用万古霉素治疗的73例患儿的临床治疗资料,对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和谷浓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万古霉素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总有效率及G+菌清除率分别为86.30%和91.78%。万古霉素初始给药后测得的谷浓度平均值为(12.57±6.83)mg/L,达标率仅41.10%。谷浓度在10~20mg/L的病例其G+菌清除率和临床疗效显著高于谷浓度〈10mg/L的病例(P=0.013,P=0.001)。有24例病例根据血药浓度数值经验性调整了给药剂量,调整后再次监测其谷浓度仍然只有13例(54.17%)达标。结论:万古霉素的临床疗效与谷浓度具有高度相关性,但是经验性给药的谷浓度达标率较低,宜进行剂量调整和个体化治疗。
- 唐莲王三南李静静翁小红尚尔宁
- 关键词:万古霉素败血症血药浓度新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