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谷萌
- 作品数:9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S100A4静默通过下调VEGF/HIF-1α/BDNF通路抑制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
- 目的:探讨S100A4蛋白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160只7日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基因治疗组,单纯模型组和空白载体组。将小鼠与哺乳母鼠同置于氧浓度为(...
- 程谷萌贺涛邢怡桥
- 关键词:视网膜新生血管氧诱导视网膜病变玻璃体腔注射
- 改良的睫状体缝合术治疗睫状体断离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改良的睫状体缝合术治疗外伤性睫状体断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外伤性睫状体断离15例15眼在直视下行改良的睫状体缝合术的临床资料。男11例11眼,女4例4眼,年龄范围:7-67岁,病程:2-71d。术前均行前房角镜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确诊。术后1、2周及1、3、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术前前房浅者15眼,术前眼压为(6.73±1.75)(4-9)mmHg(1mmHg=0.133 3kPa)。术前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为0.74±0.25。术后15例15眼睫状体断离口均愈合,前房深度在术后1周内恢复正常,术后第1周内眼压出现一过性升高(〉25mmHg)者2眼。术后2周眼压均恢复正常,术后6月眼压为(13.93±2.68)mmHg,BCVA为0.18±0.16,较术前不同程度提高。术前眼压、病程长短及离断范围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改良的睫状体缝合术是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睫状体断离的确实有效方法。
- 张啸贺涛程谷萌邢怡桥
- 关键词:超声生物显微镜低眼压
- 钙结合蛋白S1O0A4基因静默对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 2016年
- 目的观察探讨钙结合蛋白S100A4基因静默对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RNV)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7日龄C57BL/6J小鼠1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正常-病毒对照组、单纯模型组、基因治疗组、空白载体组,每组30只。正常组、正常-病毒对照组小鼠在常氧环境下饲养;其余3组小鼠建立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小鼠12日龄时,基因治疗组及空白载体组小鼠双眼玻璃体腔注射病毒滴度为1.0×10^9PFU/mI的携带针对S100A4小干扰RNA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S100A4-RNAi)和带绿色荧光蛋白的空白腺病毒载体各1.0μl;正常-病毒对照组小鼠玻璃体腔注射同样滴度的等量Ad~S100A4-RNAi。正常组及单纯模型组小鼠不做任何处理。小鼠15日龄时,基因治疗组和正常组作视网膜组织冰冻切片观察病毒转染情况。小鼠17日龄时,各组作视网膜组织切片,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作全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视网膜血管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及实时PCR检测小鼠视网膜S100A4、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半胱天冬酶(Caspase)-3及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的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正常组小鼠视网膜未见病毒绿色荧光,仅可见少量自身荧光;基因治疗组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内丛状层、内核层、外丛状层可见病毒绿色强荧光,外核层可见少量弱荧光。单纯模型组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计数较正常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68,P〈0.05);基因治疗组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计数较单纯模型组、空白载体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61、14.64,P〈0.05)。与单纯模型组、空白载体组比较,基因治疗组小鼠RNV面积、无灌注区面积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程谷萌贺涛邢怡桥
- 关键词:基因沉默动物实验
- 外伤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合并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及手术疗效分析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分析外伤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合并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外伤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合并视网膜脱离患者11例(11只眼),均行Ⅱ期玻璃体切除联合后巩膜切开术引流脉络膜上腔积血,术中玻璃体腔硅油填充。术后观察眼部表现及视网膜复位率等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30个月,11只眼均成功引流脉络膜上腔积血,视网膜平伏在位,大多数眼球均可保存,其中6只眼视力较术前不同程度提高。结论在Ⅰ期手术规范处理的条件下,经Ⅱ期引流脉络膜上腔积血及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复位后,大多数严重的外伤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合并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均可保留眼球,部分患者可获得视功能改善。
- 袁满武丽娜程谷萌杨安怀
- 关键词:外伤性脉络膜上腔出血视网膜脱离
- 5-脂氧合酶对缺氧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
- 2014年
- 目的 观察5-脂氧合酶(5-LOX)对缺氧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探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 鼠龄为7d的C57BL/6J幼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模型组、大剂量干预组、小剂量干预组、干预对照组.各组分别为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与哺乳母鼠共同置于氧浓度为(75±2)%的氧箱内饲养5d后转移至正常环境中饲养5d,建立OIR模型.12~17日龄时,大剂量干预组、小剂量干预组小鼠腹腔每天分别注射100、50 mg/kg 5-LOX抑制剂去甲二氢愈创木酸;干预对照组小鼠腹腔每天注射等体积1%二甲基亚砜;OIR模型组小鼠出氧箱后不作任何处理.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并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CD34标记鼠新生血管内皮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检测视网膜中5-LOX、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VEGF受体-2(VEGFR-2)的mRNA含量.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中5-LOX、VEGF-a、VEGFR-2、细胞外磷酸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P-ERK) 1/2的蛋白表达含量.结果 不同剂量干预组突破内界膜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较OIR模型组、干预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390,P<0.05).RT-PCR、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不同剂量干预组小鼠视网膜5-LOX、VEGF-a、VEGFR-2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较OIR模型组、干预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668,P<0.05);大剂量干预、小剂量干预组之间VEGFR-2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18,P>0.05);5-LOX、VEGF-a、P-ERK 1/2相对蛋白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6.490、165.128、139.424,P<0.05).结论 缺氧可以诱导视网膜中5-LOX的高表达;5 LOX选择性抑制可以降低其表达并减少缺氧诱导的新生血管形成.
- 贺涛江黎程谷萌邢怡桥
- 关键词:视网膜新生血管化细胞外信号调节MAP激酶类
- 乙二胺四乙酸螯合联合PTK及羊膜移植术治疗眼内硅油填充术后带状角膜变性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评估乙二胺四乙酸(EDTA)螯合联合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PTK)及羊膜移植术治疗眼内硅油填充术后带状角膜变性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至2011年EDTA螯合联合PTK及羊膜移植术治疗眼内硅油填充术后并发带状角膜变性的6例(7只眼)患者临床资料,对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症状有无改善、上皮重建时间、外观、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视力提高2只眼(28.5%),视力无提高5只眼(71.5%),所有患者症状均有改善,平均上皮重建时间为(10.6±2.4)d,外观较好5只眼(71.5%),外观改善一般的2只眼(28.5%),术后追踪随访时间平均为(11.1±4.0)个月,没有发现术后并发症以及复发。结论 EDTA螯合联合PTK及羊膜移植术对于治疗眼内硅油填充术后带状角膜变性是有效的。
- 许懋杨安怀陈震程谷萌
- 关键词:EDTAPTK羊膜移植
- 马凡综合征合并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马凡综合征合并视网膜脱离患者在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下其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和视功能恢复的结果。方法回顾性的分析14例(16只眼)马凡综合征患者的手术资料。其中有12只眼行巩膜扣带环扎术,4只眼行巩膜扣带环扎联合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手术结果的评估指标包括视网膜的解剖复位率以及视功能是否提高。结果行单纯巩膜扣带环扎术的12只眼中1次手术网膜复位率为91.7%(11/12),行巩膜扣带环扎联合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的4只眼中1次手术网膜复位率为75%(3/4),但行2次手术后,术后8个月时随访,14例患者的16只眼达到100%解剖复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达0.05以上有12只眼。结论马凡综合征合并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应根据裂孔的位置和视网膜脱离的情况来选择手术的方式。
- 程谷萌杨安怀陈震许懋
- 关键词:马凡综合征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玻璃体切除术
- 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基因转染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神经保护作用
- 2016年
- 目的探讨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在原代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缺氧模型中对抗缺氧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原代细胞取材于C57BL/6小鼠视网膜,Thy-1、Bm-3a、神经丝蛋白(Neurofilament)进行细胞鉴定。实验组:常氧对照组、Ad—CREB组、Ad-绿色荧光蛋白(GFP)组、缺氧模型组。缺氧环境由三气培养箱构建,条件为:94%N2,5%CO2,1%O2。各组细胞在24、48hCREB、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el-2)、磷酸肌醇3激酶(P13K)mRNA及蛋白水平通过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观察到细胞中有Thy-1、Brn-3a、Neurofilament表达,证实细胞为RGC。在荧光显微镜下RGC可表达GFP,说明CREB成功转染。阿尔玛蓝(AlarmarBlue)检测结果显示常氧对照组和Ad—CREB组RGC活性明显高于Ad-GFP组和缺氧模型组(P〈0.05)。RT—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d—CREB组中CREB、BDNF、bcl-2、P13KmRNA(2.213±0.609、0.703±0.053、0.873±0.075、2.280±0.399)及蛋白表达(0.403±0.011、0.369±0.006、0.516±0.014、0.652±0.011)较Ad—GFP组(mRNA:0.458±0.066、0.432±0.023、0.555±0.103、1.076±0.011;蛋白:0.273±0.003、0.188±0.012、0.404±0.013、0.439±0.017)、缺氧模型组(mRNA:0.800±0.156、0.287±0.023、0.443±0.083、1.096±0.286;蛋白:0.194±0.005、0.134±0.006、0.331±0.011、0.369±0.010)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表达CREB通过激活P13K信号通路,上调bel-2调节胞内BDNF的表达水平,从而调控RGC的存活,CREB可能是起到保护视神经作用的治疗新靶点。
- 田凯琳贺涛程谷萌杨宁沈吟邢怡桥
- 关键词: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神经保护
- 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应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法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观察术后黄斑裂孔解剖结构及视力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临床确诊IMH患者31例(31只眼),其中男性8例(8只眼),女性23例(23只眼),患者年龄范围:42~82岁,平均(65.68±8.39)岁,行23G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及注气术。于术后5 d,2周,1、3、6个月进行随访,所有患眼手术前后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眼底广角眼底照相,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SD-OCT)检查。观察手术后患者黄斑裂孔愈合率,手术前后BCVA变化情况,黄斑裂孔的愈合类型,翻转覆盖的内界膜与裂孔的位置关系,椭圆体区缺损直径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黄斑裂孔愈合率为100%。手术前后BCVA有显著性差异(t=8.50,P<0.05),术后视力提高。30例裂孔呈"U"型愈合,1例裂孔呈"V"型愈合。29例内界膜瓣完全贴附于视网膜,2例内界膜未完全贴附视网膜并成桥样附着在裂孔正上方。术后椭圆体缺失直径逐渐减小。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瓣翻转覆盖术治疗IMH可以取得较高的解剖学复位率和裂孔愈合率,提高视力患者视力,是治疗IMH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 张啸贺涛程谷萌邢怡桥
- 关键词:特发性黄斑裂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