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泮思林

作品数:55 被引量:127H指数:6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7篇动脉
  • 15篇心脏
  • 15篇肺动脉
  • 14篇介入
  • 11篇血管
  • 11篇胎儿
  • 9篇心脏病
  • 9篇先天
  • 8篇室间隔完整
  • 8篇先天性
  • 8篇儿童
  • 7篇动脉导管
  • 7篇内皮
  • 7篇肺动脉高压
  • 7篇封堵
  • 6篇动脉瓣
  • 6篇缺损
  • 6篇介入治疗
  • 5篇新生儿
  • 5篇室间隔

机构

  • 52篇青岛大学
  • 3篇青岛大学医学...
  • 2篇复旦大学
  • 2篇青岛市市立医...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青岛市第三人...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作者

  • 55篇泮思林
  • 34篇罗刚
  • 27篇纪志娴
  • 10篇邢泉生
  • 7篇陈涛涛
  • 4篇任悦义
  • 4篇孙玲玉
  • 3篇李贞福
  • 3篇孙毅
  • 3篇万浩
  • 2篇庞善臣
  • 2篇刘娜
  • 2篇孙越
  • 2篇荣佑宝
  • 2篇孙龙
  • 2篇张旭
  • 2篇曹倩
  • 2篇吕蓓
  • 1篇武钦
  • 1篇卢愿

传媒

  • 8篇中国实用儿科...
  • 7篇中华儿科杂志
  • 7篇中华实验外科...
  • 5篇介入放射学杂...
  • 3篇中华围产医学...
  • 3篇中国当代儿科...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精准医学杂志
  • 2篇中华医学超声...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国外医学(心...
  • 1篇儿科药学杂志
  • 1篇中国实验动物...
  • 1篇临床小儿外科...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中华妇幼临床...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医师协会...

年份

  • 4篇2025
  • 7篇2024
  • 7篇2023
  • 11篇2022
  • 1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5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胎儿心脏介入治疗五例中期随访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经胎儿心脏介入治疗(FCI)的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PA-IVS)患儿右心发育情况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5例经FCI的PA-IVS活产儿的临床资料,记录FCI术后、生后当日、6月龄、1岁及2岁时右心室及三尖瓣发育情况及最终结局。结果:5例PA-IVS胎儿,初次评估时间为24~26周胎龄,接受FCI时间为26~28周胎龄。术后随访6周,与FCI术前相比,5例胎儿三尖瓣瓣环直径最小值由0.85 cm增长至0.92 cm;三尖瓣瓣环Z值最小值由-0.03降至-1.62;三尖瓣瓣环直径与二尖瓣瓣环直径比值(TV/MV)、右心室内径与左心室内径比值(RV/LV)最小值分别由0.57、0.52增至0.88、0.82;三尖瓣反流速度最大值由4.60 m/s降至3.64 m/s。5例胎儿宫内无严重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均活产出生,生后3例行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联合动脉导管支架植入术,2例单纯接受PBPV治疗。随访时间为26~32个月,5例患儿生后6个月至1年三尖瓣发育速度最明显(增长率为19.64%~40.00%);生后右心室发育相对缓慢,右心室大小生后6个月增长率为9.41%~21.42%,生后随访2年右心室发育存在个体差异。末次随访5例患儿生长发育与健康同龄儿相仿,体质指数均<18.4 kg/m 2,体型偏瘦,经皮血氧饱和度维持在0.95以上,3例实现双心室循环,2例动脉导管支架近乎闭合,实现临床意义的双心室循环。结论:经FCI的PA-IVS胎儿右心室与三尖瓣发育改善,生后经再次手术干预可实现双心室循环,个体间发育存在差异。经FCI的胎儿宫内与生后右心发育并不平衡,宫内以右心室发育为主,生后三尖瓣发育则更具优势。
罗刚泮思林万浩陈涛涛许茜孙越
关键词:胎儿心脏三尖瓣随访研究
过表达线粒体融合蛋白2对阿霉素诱导下血管内皮祖细胞衰老及凋亡的影响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过表达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对阿霉素(Dox)诱导下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衰老及凋亡的影响。方法抽取SD雄性大鼠外周动脉血,分离培养EPCs,进一步分为,正常EPCs组、空载体组、Mfn2过表达组,经0.2μmol/L和2.0μmol/L Dox诱导,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分裂情况;通过β-半乳糖苷酶活性检测、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检测细胞衰老和凋亡情况;蛋白印迹法检测细胞衰老标志蛋白多肿瘤抑制基因1(p16INK4A)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表达。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在0.2μmol/L和2.0μmol/L Dox处理下,Mfn2过表达组[(5.83±1.71)%、(6.72±0.57)%]线粒体分裂的细胞比例低于正常EPCs组[(19.16±0.82)%、(68.56±5.31)%]和空载体组[(17.53±2.86)%、(66.54±2.86)%,F=40.403、302.72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0.2μmol/L Dox处理下,Mfn2过表达组[(15.0±0.33)%]β-半乳糖苷酶活性升高的细胞比例低于正常EPCs组[(35.0±0.61)%]和空载体组[(36.0±1.23)%,F=637.291,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2μmol/L Dox处理下,Mfn2过表达组[(11.90±0.50)%]TUNEL+细胞的比例低于正常EPCs组[(34.50±0.80)%]和空载体组[(35.20±1.60)%,F=458.327,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0.2μmol/L Dox处理条件下,Mfn2过表达组eNOS mRNA(0.65±0.02)和vWF mRNA(0.65±0.01)的相对表达高于正常EPCs组(0.43±0.03、0.50±0.02)以及空载体组(0.34±0.02、0.48±0.02,F=134.643、71.646,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2.0μmol/L Dox处理条件下,Mfn2过表达组eNOS mRNA(0.71±0.02)和vWF mRNA(0.66±0.03)的表达高于正常EPCs组(0.33±0.02、0.28±0.02)以及空载体组(0.38±0.03、0.35±0.01,F=225.712、262.934,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过表达Mfn2可以抑制线粒体分裂,拮抗Dox诱导下EPCs的衰老及凋亡,恢复EPCs的功能。
高帅泮思林罗刚纪志娴孙宏晓
关键词:线粒体融合蛋白2内皮祖细胞基因转染阿霉素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手术期心肺功能保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李自普邢泉生韩俐曹倩卢愿潘玉柱李贞福泮思林董增义孙波
研究首次建立了利用微量人心肌组织(0.6cm x 0.6cm x 0.3cm 大小)测定心肌细胞游离钙的方法;复制慢性缺氧大鼠模型成功;钙拮抗剂尼莫地平(1.0~1.5 mg/kg/d,口服14天)可明显减轻钙超载,联合...
关键词: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心功能肺表面活性物质
CHI3L1在川崎病样血管炎小鼠模型冠状动脉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究壳多糖酶3样蛋白1(chitinase-3-like protein 1,CHI3L1)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样血管炎小鼠模型冠状动脉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将4周龄雄性SPF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模型组小鼠通过腹腔注射干酪乳杆菌细胞壁提取物(lactobacilluscaseicell wall extract,LCWE)0.5 mL构建KD样血管炎小鼠模型,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注射后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冠状动脉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小鼠血清中CHI3L1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CHI3L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在冠状动脉组织中的表达及定位。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冠状动脉组织中CHI3L1、vWF、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ascular endothelial cadherin,VE cadherin)、半胱天冬酶-3(Caspase-3)、B细胞淋巴瘤-2(B cell lymphoma-2,Bcl-2)、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及磷酸化NF-κB(p-NF-κB)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小鼠血清中CHI3L1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冠状动脉组织中CHI3L1表达高于对照组,vWF表达低于对照组。模型组小鼠CHI3L1、Bax、Caspase-3、NF-κB及p-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vWF、VE cadherin和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LCWE诱导的KD样血管炎小鼠模型中,血清及冠状动脉CHI3L1的表达水平升高,可能通过炎性反应介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在冠状动脉损伤中发挥作用。
曹越高帅罗刚赵水炎唐雅琪杜占慧泮思林
关键词:川崎病血管炎冠状动脉损伤细胞凋亡小鼠
罂粟碱联合利多卡因在先天性心脏病心导管介入手术致肢体急性缺血中的应用研究
2025年
目的初步评价局部注射罂粟碱联合利多卡因应用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婴幼儿心导管介入术后血管痉挛致肢体急性缺血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23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心脏中心6例接受先心病心导管介入手术后血管痉挛致肢体急性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男4例、女2例,动脉导管未闭4例、重度肺动脉瓣狭窄2例。在患肢穿刺处内外两侧采用罂粟碱1.5 mg/kg联合2%利多卡因行局部注射治疗。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及患肢经皮血氧饱和度(percutaneous 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pO_(2));比较罂粟碱注射前和注射后患肢皮肤颜色等级、周径、皮肤温度以及SpO_(2);记录患肢缺血症状缓解时间以及罂粟碱注射前和注射后72 h时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清前蛋白)。结果罂粟碱注射前谷丙转氨酶(18.81±7.07)U/L、谷草转氨酶(37.83±9.56)U/L、血清前蛋白(13.44±1.59)mg/L、患肢周径(19.75±2.48)cm、患肢皮肤温度(34.95±0.18)℃、患者SpO_(2)(88.83±1.72)%;注射后谷丙转氨酶(17.13±6.57)U/L、谷草转氨酶(40.71±15.16)U/L、血清前蛋白(13.61±1.66)mg/L、患肢周径(20.08±2.43)cm、患肢皮肤温度(36.33±0.25)℃、患者SpO_(2)(94.17±1.18)%;对比6例患肢罂粟碱注射前和注射后的皮肤温度、患肢SpO_(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罂粟碱注射前、注射后患肢周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清前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肢缺血症状恢复时间为罂粟碱局部注射后(1.17±0.53)h。结论罂粟碱联合利多卡因局部注射具有良好的缓解动脉血管痉挛效果,不会导致严重并发症。
王葵亮张旭罗刚泮思林
关键词:罂粟碱心导管介入血管痉挛
经导管肺动脉瓣打孔术治疗新生儿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探讨经导管肺动脉瓣打孔术治疗新生儿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IV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接受经导管肺动脉瓣打孔术治疗的16例PA-IVS患儿的手术治疗及随访情况。比较手术前后右心室收缩压、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比较手术前与末次随访SpO2、超声心动图的变化。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16例PA-IVS患儿男10例、女6例,手术年龄为19(14,26)日龄,其中12例患儿成功行经导管肺动脉瓣打孔术,2例患儿转外科行直视下肺动脉瓣切开术,2例患儿转外科行经胸肺动脉瓣打孔术。12例成功行经导管肺动脉瓣打孔术治疗的PA-IVS患儿手术年龄为18(14,27)日龄,体重(3.6±0.4)kg,术后即刻右心室收缩压明显下降[(57±16)比(95±19)mmHg(1 mmHg=0.133 kPa),t=7.49,P<0.001];术后SpO2明显改善(0.90±0.48比0.75±0.09,t=-5.61,P<0.001)。12例成功行经导管肺动脉瓣打孔术治疗的PA-IVS患儿随访时间为22(7,33)个月,末次随访右心室与左心室横径比值较术前明显增加(0.55±0.05比0.45±0.05,t=-3.27,P=0.007);肺动脉瓣环Z值较术前明显增加(-0.78±0.23比-1.73±0.56,t=-8.52,P<0.001);三尖瓣瓣环Z值较术前明显增加(-0.52±0.12比-1.46±0.38,t=-10.40,P<0.001)。16例患儿均实现双心室循环,无死亡及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肺动脉瓣打孔术治疗新生儿PA-IVS安全、有效,中期随访疗效确切。
王思宝泮思林罗刚纪志娴刘爱任悦义
关键词:肺动脉瓣闭锁心脏导管插入术随访研究
推进中国胎儿结构性心脏病宫内干预的相关问题与对策被引量:8
2021年
自胎儿结构性心脏病宫内干预引进我国大陆地区以来,治疗病种以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IVS)伴右心发育不良综合征(HRHS)为主,技术不断实现突破发展。但该技术在国内整体发展相对缓慢,开展的医疗中心局限,发展不均衡,病例数量增长迟缓,社会整体接受度不高。该文结合国内外胎儿心脏介入技术的发展现状,就进一步推进我国胎儿结构性心脏病宫内干预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笔者建议加强胎儿心脏干预的科普宣传力度极为必要,应让围产医学相关专业人员及普通民众多了解胎儿结构性心脏病及宫内干预效果,杜绝PA/IVS伴HRHS胎儿过度引产。同时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多学科团队,跨中心的技术合作,克服相关技术挑战,是目前推进国内胎儿心脏干预的重要基石。
泮思林罗刚
关键词:心脏缺损先天性
不同剂量野百合碱诱导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的实验研究(英文)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肺动脉高压患者的预后非常差并且目前对肺动脉高压的治疗缺乏有效的方法。因此,对肺动脉高压的研究十分迫切,而建立稳定、操作简便、稳定的肺动脉高压模型是研究肺动脉高压的基础。本实验的目的就是采用不同剂量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MCT)诱导建立SD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探讨肺动脉高压模型的制作方法及其稳定性。方法:清洁级SD雄性大鼠75只,随机分为C组、M1、M2、M3和M4组,每组各15只。其中M1~M4组大鼠分别一次性腹腔注射MCT 30、40、50和60 mg/kg,诱导制作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C组为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溶剂腹腔注射。腹腔注射4周后比较各组大鼠的生存率、检测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肺动脉收缩压(PASP),右心肥大指数(RVHI),并取肺组织行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肺的病理改变,采用肺小动脉形态计量学指标综合判断肺动脉高压模型的稳定性。结果:C组无死亡,M1~M4组大鼠的生存率分别为87%,87%,67%,40%。M1~M4各组SD大鼠平均肺动脉压、肺动脉收缩压、右心肥大指数依次增大(P<0.05),肺小动脉形态计量学指标检测显示肺血管中膜厚度百分比依次增大(P<0.05),而M3与M4组各测量结果无明显差异。结论:腹腔注射50 mg/kg、60 mg/kg剂量野百合碱均可引起大鼠肺动脉压力升高和肺血管重构,均可诱导稳定的肺动脉高压模型,而50 mg/kg剂量有更高的生存率。所以50mg/kg剂量野百合碱腹腔注射是成功诱导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的合适剂量。
马凯邢泉生邢介龙泮思林
关键词:野百合碱肺动脉高压
胎儿完全型大动脉转位围产期多学科诊治:37例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胎儿完全型大动脉转位(D-transposition of great arteries, D-TGA)的围产期多学科诊治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产前超声诊断37例D-TGA胎儿(其中2例是双胎之一), 接受围产期多学科(胎儿医学科、遗传科、产科、超声科、儿童心脏科和新生儿科等)诊治, 总结诊治效果。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研究期间胎儿D-TGA的检出率为0.059%(37/62 413)。37例D-TGA中室间隔完整型D-TGA占56.8%(21/37), 合并室间隔缺损的D-TGA占43.2%(16/37)。37例D-TGA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均正常;4例胎儿唐氏综合征血清学筛查高风险;31例孕妇行无创胎儿游离DNA检测, 26例孕妇行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 检出异常2例。D-TGA胎儿中引产19例(51.4%), 其中因医学因素引产10例, 非医学因素引产9例。活产胎儿18例(48.6%, 18/37)中, 1例生后复查超声显示D-TGA合并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和肺动脉瓣二叶畸形, 生后发生严重缺氧及酸中毒, 家属放弃治疗。另外17例接受手术治疗, 手术日龄为(10.2±6.0)d, 住院时间为(26.3±9.3)d, 手术均成功, 术后随访(3.3±1.2)年, 心功能均良好。结论胎儿D-TGA围产期多学科诊治有助于提高生后救治成功率, 改善预后。
曾宪凯泮思林罗刚纪志娴王思宝
关键词:大血管错位围产期超声检查产前
经股动脉入路无导引导管行动脉导管支架置入术15例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入路无导引导管行动脉导管支架置入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总结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接受动脉导管支架置入术的15例肺循环依赖动脉导管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出生体重、手术时年龄、术前超声心动图及术中血管造影等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Nakata指数和最终循环状态等)。所有患儿选择在无导引导管的情况下置入动脉导管支架,分析该方案实施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5例患儿中男9例、女6例,出生体重(3.3±0.3)kg,手术时年龄(15.0±0.1)日龄。9例为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6例为室间隔完整的危重肺动脉瓣狭窄。术前15例患儿三尖瓣瓣环直径为(8.8±0.8)mm,三尖瓣瓣环Z值为-0.7±0.9。右心室轻度发育不良3例、中度发育不良9例、重度发育不良3例。15例患儿均成功完成手术,无重大并发症。动脉导管最窄处直径(2.2±0.1)mm,动脉导管支架直径(3.9±0.3)mm,术前血氧饱和度0.83±0.03,术后血氧饱和度0.96±0.02。15例患儿随访时间为(7.0±0.5)个月,术前Nakata指数为(163±30)mm^(2)/m^(2),末次随访为(173±34)mm^(2)/m^(2)。14例患儿动脉导管支架均闭合,实现双心室循环;1例仍密切随访。结论经股动脉逆行无导引导管置入动脉导管支架可以作为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或危重肺动脉瓣狭窄伴右心发育不良综合征新生儿安全有效的实施方法。
罗刚泮思林纪志娴王思宝任悦义
关键词:动脉导管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