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旭炜

作品数:7 被引量:88H指数:4
供职机构: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建筑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经济管理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5篇滨水
  • 5篇城市
  • 5篇城市滨水
  • 4篇城市滨水区
  • 2篇大运河
  • 1篇地域文化
  • 1篇行为意愿
  • 1篇休闲
  • 1篇意愿
  • 1篇游憩
  • 1篇游憩功能
  • 1篇游憩空间
  • 1篇水空间
  • 1篇历史变迁
  • 1篇历史街区
  • 1篇旅游
  • 1篇旅游设计
  • 1篇街区
  • 1篇可持续发展
  • 1篇更替

机构

  • 5篇浙江大学
  • 3篇浙江外国语学...
  • 3篇杭州市京杭运...
  • 1篇杭州市园林文...

作者

  • 7篇沈旭炜
  • 3篇张环宙
  • 2篇周永广
  • 1篇阮芳施
  • 1篇吴茂英

传媒

  • 2篇城市问题
  • 1篇经济地理
  • 1篇地理科学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浙江外国语学...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中外滨水区游憩空间研究比较被引量:10
2013年
在以SSCI和SCI核心期刊为搜索对象的前提下,对2000-2012年关于滨水区游憩空间的英文文献进行了梳理,发现相关研究主要围绕滨水区生态环境、游憩冲突、游憩管理及游憩价值评估四个方面。通过中外文献内容比较,评述了中国文献与外国文献在研究视角、滨水区游憩功能定位和发展历程上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未来中国滨水区游憩管理和开发的研究方向。
周永广阮芳施沈旭炜
关键词:游憩游憩功能
基于时空维度的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导向被引量:16
2011年
滨水区因其开阔的水面、开放的空间,成为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休闲游憩的首选场所;同时也因其良好的区位条件和土地资源,成为众多城市增长和城市更新的首要关注对象,由此产生不同导向的城市滨水开发方式。在回顾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时空维度梳理和归纳了城市滨水区开发模式的五种导向,即交通水道导向、住区品质导向、边缘新城导向、遗产飞地导向与复合开发导向,并重点分析了五种导向的功能内涵和开发空间特点。据此进一步提出城市滨水区开发"星座"模型,且将各个导向的开发模式空间特征、主导功能和典型形式做了比较性总结,并对城市滨水区的开发提出了具有针对性与操作性的建议。
周永广沈旭炜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
城市滨水区休闲空间感知对行为意愿的影响研究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地域文脉和城市本土生活的基本空间场所。近几十年来,城市滨水区成为众多城市增长和城市更新的首要关注对象。城市滨水休闲空间是各个时期社会活动和群体行为的集中之所,有效支撑和有机...
沈旭炜
关键词:城市休闲滨水空间地域文化旅游设计
文献传递
城市滨水RBD开发研究:让滨水回归生活被引量:11
2013年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地域文脉和城市本土生活的基本空间场所,正成为众多城市增长和城市更新的首要关注对象。以国际视野、本土实践为特点,提出城市滨水开发从CBD到RBD的路径演变,让滨水开发从生产回归到生活,让水体功能真正融入到城市职能之中,实现"城.水"共兴。在梳理有关城市滨水区复兴与游憩开发以及城市增长理论的文献基础上,结合13处实地考察的国内外成功滨水RBD,就国内的滨水RBD的开发提出若干建议。
张环宙吴茂英沈旭炜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RBDCBD
杭州香积寺的历史变迁
2009年
作为大运河南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之一,杭州香积寺的还原与复建对于大运河"还河于民、申报世遗、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三大目标的实现而言,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文章从佛寺的周边环境、寺名内涵、沿革等脉络入手,系统阐述了香积寺的历史变迁情况。
郑翰献沈旭炜
关键词:大运河
城市滨水历史街区空间更新与业态更替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空间形态是城市滨水历史街区文化沉淀中最外显的部分,也是奠定环境格调的关键因素之一。从空间形态的遗产保护、规划设计与业态的经营管理两个角度切入,以杭州湖滨街区为案例,探讨了城市滨水历史街区空间更新与业态更替的融合与矛盾,从中得出若干启示,最后提出了空间设计与业态经营方面的建议。
张环宙沈旭炜吴茂英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滨水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记忆延续研究——以杭州运河拱宸桥西工业遗产为例被引量:48
2015年
工业遗产是社会工业文化的重要表征,承载着城市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历史景观和记忆,为城市保留和建构了社会公共记忆的空间与素材。产业结构的转型和文脉保护意识的觉醒,使得滨水区遗存和集聚的码头、仓库、工厂成为近现代工业遗产。以杭州运河拱宸桥西工业遗产的博物馆化发展模式为案例,重点解析和梳理了滨水区工业遗产通过形态保护全面化、功能定位平民化、遗产展示活态化、运作机制创新化和展陈手法数字化等措施,有效延续城市记忆。最后,将杭州运河工业遗产的城市记忆延续归纳为"双层模式",并访谈了多利益主体对其的评价,以期为未来类似研究提供一个比较参考。
张环宙沈旭炜吴茂英
关键词:工业遗产城市记忆大运河城市滨水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