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维健

作品数:59 被引量:126H指数:7
供职机构: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1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7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1篇下颌
  • 8篇颌骨
  • 7篇下颌骨
  • 7篇口腔
  • 7篇骨折
  • 6篇手术
  • 6篇缺损
  • 5篇肿瘤
  • 5篇髁突
  • 5篇微拉伸
  • 4篇髁突骨折
  • 4篇微拉伸强度
  • 4篇细胞
  • 4篇疗效
  • 4篇成骨
  • 3篇源性
  • 3篇源性肿瘤
  • 3篇入路
  • 3篇上颈椎
  • 3篇前牙

机构

  • 59篇广州军区广州...
  • 5篇第四军医大学
  • 3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济南军区总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美国加州大学
  • 1篇广州军区总医...

作者

  • 59篇汪维健
  • 23篇段建民
  • 18篇朱光第
  • 14篇王桥
  • 13篇李洪涛
  • 13篇李潇
  • 12篇匡威
  • 9篇孙烁辉
  • 7篇梁桂生
  • 6篇牛书铭
  • 6篇雒静
  • 5篇谭家莉
  • 4篇施海鹏
  • 4篇李斯翰
  • 4篇吴磊
  • 3篇夏虹
  • 3篇艾福志
  • 3篇戴威林
  • 3篇尹庆水
  • 3篇权日

传媒

  • 6篇临床口腔医学...
  • 5篇中华口腔医学...
  • 3篇牙体牙髓牙周...
  • 3篇广东牙病防治
  • 3篇华南国防医学...
  • 2篇口腔颌面外科...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广东医学
  • 2篇中国美容医学
  • 2篇实用口腔医学...
  • 2篇华西口腔医学...
  • 2篇口腔颌面修复...
  • 2篇第十四次中国...
  • 2篇2017全国...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现代口腔医学...
  • 1篇口腔医学
  • 1篇新医学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年份

  • 5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1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4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1
  • 5篇2000
  • 1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6
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效前挥发对丙酮基牙本质粘结剂微拉伸强度的影响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研究含有丙酮的牙本质粘结系统在较长时间的多次使用后,效前挥发对其微拉伸粘结强度的影响。方法:选用3种含有丙酮的牙本质湿粘结系统GlumaOne-Bond、Bond-1和One-Step,每天在9时和15时各打开密封盖1min,分别测试和比较各粘结系统在第0天、第7天、14天和21天时的微拉伸强度。结果:2种粘结系统GlumaOne-Bond和One-Step在使用7天后,粘结强度没有明显变化,在使用14天和21天后,微拉伸粘结强度有明显的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为10.4%、11.2%、13.3%、12.4%;Bond-1的微拉伸粘结强度在4个测试点的强度都没有明显差别。结论:多次使用后的效前挥发对部分含有丙酮的牙本质粘结系统的粘结强度有一定的影响。
李潇吴新荣汪维健
关键词:微拉伸粘结界面
髁突游离回植术治疗移位髁突骨折的初步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分析髁突游离回植术治疗重度移位髁突骨折的适应证、固定方法及疗效。方法:对43例、56侧严重移位的髁突骨折进行了移位角度、移位程度及翼外肌附丽情况测量,43例均施行髁突游离回植术,固定方法分别为钢丝骨间固定、小型钛板固定及横向拉力螺钉固定;观察时间6个月;采取临床标准(切口感染、开口度、咬合关系、中线偏移、面神经损伤、咀嚼疼痛等情况)和影像学检查评价治疗成功率、分析疗效,研究所选固定方法的优缺点。结果:髁突游离回植治疗重度移位的髁突骨折成功率高达98.2%;固定方法以小型钛板固定及横向拉力螺钉固定更加可靠、简捷,术后移位小,咬合关系好。56侧中仅有2侧有轻微的面神经损伤,2例咬合轻度错位。结论:髁突游离回植术治疗重度移位髁突骨折成功率高,疗效较佳,适用于有严重移位的髁突骨折。
汪维健匡威王桥李洪涛施海鹏孙烁辉
关键词:疗效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下颌前突口腔功能间隙变化的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探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下颌前突病例,随着关系的改变,口腔功能间隙面积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5例骨性下颌前突病例,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观察口腔功能间隙面积的改变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20例骨性下颌前突患者观察期内不经任何治疗,作为对照组,采用完全随机设计两样本t检验。结果:术后较术前口腔功能间隙测量值减小(P<0.05),与对照组相比,术前口腔功能间隙面积实验组和对照组无差异(P>0.05),术后实验组口腔功能间隙面积小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口腔功能间隙术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下颌前突可使口腔功能间隙明显减小,术后应防止发生舌咽功能紊乱,并防止复发。
匡威段建民汪维健谭家莉王桥李潇何黎升商洪涛赵晋龙刘彦普
关键词: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口内径路手术治疗嚼肌良性肥大症(附6例报告)
1990年
嚼肌良性肥大畸形通常采用下颌角后弧形切口进行手术。这一传统术式面部会遗留切口疤痕,且有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之虑。一年来,我科采用口内径路施行手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于下。手术方法一、术前准备:详细了解病史,进行体检,并通过X线检查了解下颌角区骨质肥大的程度。
朱光第汪维健
关键词:口内径路下颌缘支切口疤痕
缓释型氟尿嘧啶局部植入治疗口腔癌的初步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口腔癌局部植入缓释型氟尿嘧啶间质化疗加手术及全身化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间质化疗组:22例患者实施口腔鳞癌根治手术及全身静脉化疗,术前在癌灶内及癌灶周边植入缓释型氟尿嘧啶间质化疗药物,平均用药剂量为300mg;对照组18例为手术结合全身静脉化疗患者。两组均随访36个月,比较其术后复发率以及各种化疗毒副反应。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访观察的患者中,间质化疗组术后24、36个月的复发率低于静脉化疗组(P<0.05),且其毒副反应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手术切除+全身化疗结合局部癌灶植入缓释氟尿嘧啶间质化疗药物,可以提高肿瘤局部化疗药物的浓度,延长作用时间,在不增加毒副反应的同时提高疗效及生存质量。
汪维健匡威李洪涛王桥段建民施海鹏
关键词:口腔鳞癌间质化疗缓释
颈部异位型支气管囊肿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颈部异位型支气管囊肿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分析1例发生于颈部、病理诊断为支气管囊肿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颈部囊性肿物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符合支气管囊肿,术后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颈部异位型支气管囊肿临床罕见,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需病理确诊。手术是本病首选的治疗方法,预后良好。
彭天洲雒静吴磊汪维健黄世光
关键词:支气管囊肿颈部
牙本质表面状态对酒精-水基粘接剂强度和界面影响的微拉伸及TEM研究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研究干燥或湿润的牙本质表面状态对酒精 -水基粘接剂粘接强度和粘接界面微观结构的影响 ,并探讨粘接强度和粘接界面微观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 选用两种含有酒精和水的湿粘接系统OptiBondSolo和SingleBond ,将Chrisma树脂分别粘结在干燥或湿润的人牙本质表面 ,测试各组试件的微拉伸强度 ,并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和比较各组试件粘接界面超微结构的异同。结果 湿粘接时粘接剂对牙本质表面的渗透较为充分 ,混合层均匀 ,厚度约为 4~ 5μm ,并可观察到牙本质小管和侧支小管中有明显的树脂突形成 ,粘接界面中有明显的过度湿润的现象 ;干燥粘结时形成的混合层没有明显变化 ,没有观察到过度湿润的现象。干燥粘接时 ,两种粘接系统的微拉伸强度均有显著降低 ,下降幅度最高为 2 3 % ,微拉伸破坏的方式主要是粘接界面的破坏。结论 含有酒精和水的粘接系统在干燥或湿润粘接时粘接界面的超微结构变化不明显 ,其中的水分对干燥的牙本质表面有再湿润效果 ;干燥粘结时微拉伸强度则有明显的降低 ;微拉伸强度的测试可以更客观的反映粘接强度的大小。
李潇汪维健牛书铭朱光第施长溪
关键词:酒精微拉伸TEM
CAD/CAM纯钛基台一体冠桥修复后牙咬合丧失并磨牙症一例报告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0岁,以上颌双侧后牙缺失要求种植牙修复来院就诊(2014年4月)。口腔检查:上颌双侧后牙(4~8)缺失,缺牙处牙槽嵴完好(宽度和高度无明显降低),上颌前牙(3~3)舌侧重度磨损,但不松。下颌...
段建民曾振钰汪维健王红霞
关键词:冠桥修复种植牙修复下颌前牙磨牙症CAD/CAM
文献传递
下颌骨中枢性血管瘤的拔牙问题探讨被引量:2
2000年
朱光第汪维健
关键词:下颌骨肿瘤拔牙
基于CT的环甲膜精确解剖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通过CT开展大样本中国汉族人环甲膜数据的精确解剖学测量,进而为紧急环甲膜穿刺或切开术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CT对380例中国汉族人环状软骨至甲状软骨的距离、气管宽度、皮肤至气管前壁距离以及皮肤至气管后壁距离进行精确测量,统计分析相关数据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7例由于年龄小于18岁被剔除,环状软骨至甲状软骨距离测量过程中,15例由于曝光不足而测量失败,其余358例CT测量环状软骨至甲状软骨距离为(6.28±1.55)mm。经统计发现,环甲膜上下径区间主要集中分布在5-7mm。另外,所有样本的气管宽度平均为(14.42±2.39)mm。皮肤至气管前壁距离为(8.94±2.49)mm,皮肤至气管后壁距离为(28.51±3.22)mm。结论:中国汉族人环甲膜可提供宽约5-7mm操作空间,经皮环甲膜穿刺或切开一般深入8mm即可到达气管内。本文明确了中国汉族人环甲膜相关数据,为战创伤等原因进行环甲膜穿刺或切开以及设计环甲膜相关新型设备提供了可靠依据。
王菁王蒙蒙朱国雄汪维健
关键词:环甲膜CT解剖学测量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