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莹
- 作品数:3 被引量:63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2011年长江中下游冬春连旱期土壤的湿度变化被引量:6
- 2012年
- 利用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南京站逐日平均气压、日平均气温、日最高及最低气温、平均相对湿度、降水量、平均风速、日照时数资料计算了该站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用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干旱监测联合科学试验站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逐日实时降水量、及10~100 cm土壤含水量资料计算了土壤相对湿润指数,将它们与试验站各土壤层水分含量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1年冬春季,南京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气象干旱,2010年11月5日开始出现轻旱,11月12日达到中旱,28日达重旱,此后维持在中到特旱之间;土壤相对湿度在11月13日达到中旱,在2011年5月2日,气象连续特旱15 d后,土壤达到重旱;气象干旱与农业干旱变化趋势整体上一致,但气象干旱程度更严重,且农业干旱开始和缓解时间比气象上滞后1~3 d,干旱发展滞后5 d以上;气象及表层土壤对降水敏感性较高,而中层土壤干旱过程持续性较好;此外,干旱由表层向深层传递,当气象干旱持续时间达到50~60 d时,土壤由深层向上补充水分。
- 王文段莹
-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土壤湿度
- PDSI、SPEI及CI指数在2010/2011年冬、春季江淮流域干旱过程的应用分析被引量:51
- 2013年
- 利用1951—2011年江淮流域70个测站的观测资料,计算了PDSI、SPEI及CI指数,又通过这三种干旱指数与降水异常和气象服务信息,综合分析了2010年10月至次年夏初江淮流域的旱涝情况及各指数的优缺点。结果表明,三种干旱指数都能够描述出江淮流域此次秋、冬及春季连旱过程,但对冬季干旱表现的都不够理想:PDSI指数对干旱的范围、发展及持续性的描述较好但敏感度不够,冬季中前期旱情未能反映;月尺度SPEI指数较为灵敏但过于依赖降水量的变化,干旱的持续性不够,冬季旱区有所偏差;季尺度SPEI指数表现出干旱开始时间有所滞后且偏旱;CI指数能够及时监测到干旱的发生、发展,但干旱发展过快、旱情偏重(尤其在冬季),在某些条件下干旱解除时间有所滞后。
- 段莹王文蔡晓军
- 关键词:江淮流域干旱指数
- 三种干旱指标在江淮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适应性研究
- 江淮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处我国东部,降水年际变化大,早、涝灾害频繁。灾害对农业生产社会发展影响甚大,因此准确地评估与检测该区干旱的发生发展趋势十分必要。由于干旱成因复杂,为了能客观地评估和研究干旱事件,制定或选取合适...
- 段莹
- 关键词:江淮流域干旱指数土壤湿度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