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焕
- 作品数:48 被引量:250H指数:10
- 供职机构:西安科技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 基于回归模型的广场基坑沉降预测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以西安某地万达广场基坑沉降监测为例,结合沉降监测的相关理论,首先介绍了广场基坑沉降的实测方案,然后对沉降监测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最后基于回归模型对沉降趋势进行了预测,并将预测值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二者残差较小,验证了回归分析模型在广场基坑沉降预测中的可行性。
- 薛贝薛贝刘长星刘长星
- 关键词:广场基坑数据处理沉降预测
- 基于OCO-2卫星数据的中国CO_(2)浓度时空变化特征
- 2024年
- 大气CO_(2)浓度增加引起的全球变暖问题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议题,但对CO_(2)的监测一直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利用2015—2022年OCO-2卫星观测的CO_(2)柱浓度混合比数据(XCO_(2)),基于克里金插值和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了中国CO_(2)浓度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有以下3个结论。1)基于OCO-2卫星数据的XCO_(2)数据集精度较高,与地面监测站(瓦里关站、鹿林站)观测结果的均方根误差仅为1.75 ppm和1.58 ppm,相关系数分别为0.91和0.96。2)年际上,2015—2022年中国年均XCO_(2)由399.52 ppm增至417.64 ppm,年均增速为2.56 ppm/a,高于过去10年全球CO_(2)浓度平均增速(2.06 ppm/a),但在2019年之后XCO_(2)增速呈下降趋势。季节上,XCO_(2)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季XCO_(2)最高,夏季最低。3)空间分布上,XCO_(2)表现出东部高,西部、东北地区低的空间分布特征。XCO_(2)浓度高值区域集中在京津冀和长三角等城市群。中国东北、西南地区XCO_(2)增速较快,高于华东、华南等经济发达地区。
- 杨梅焕邓彦昊王涛王涛赵滢滢
- 喀斯特山区典型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被引量:5
- 2019年
- 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程度等指标,基于县域尺度研究了喀斯特山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了贵阳市199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主要类型、变化剧烈程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贵阳市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草地和耕地,1990~2010年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迅速增加,耕地和草地面积明显减小;②1990~2010年贵阳市各县域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呈增大趋势,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水平上升;③贵阳市各县域土地利用的开发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贵阳市市辖区、清镇市、息烽县、修文县和开阳县。
- 薛贝杨梅焕
- 关键词:土地利用石漠化县域
-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析--以西安科技大学为例被引量:1
- 2022年
- 为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文章首先对国土空间规划进行了简述,然后简要介绍了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课程体系,最后论述了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 王涛李奇虎杨梅焕
- 关键词:课程体系
- 陕西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演进分析被引量:20
- 2009年
- 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简要论述协调度、协调度模型及动态协调度的基础上,给出了协调度的计算方法和等级划分方式。并对陕西省1993—2005年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度、动态协调度进行计算,陕西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度从1993年的0.269增长为2005年的0.815,从1993—1995年失调衰退阶段Ⅲ经历了1996—2001年过度发展阶段II并最终达到了2002—2005年协调发展阶段I;动态协调度由1993年的0.146增长为2005年的0.531,呈持续稳步上升的态势,说明两系统动态协调度较好,趋于协调发展的轨迹上。
- 杨梅焕曹明明雷敏
- 关键词:协调度经济发展资源环境
- 西安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测度分析被引量:14
- 2008年
- 目的对西安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定量评价。方法运用以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为理论基础测度生态赤字的一种生物物理学方法。结果西安市1997—2005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从1997年的0.8542hm2增加到2005年的1.7575hm2,表明生态承载力的供给不能满足生态足迹的需求,得出西安市9年来生态赤字由0.528hm2增加到1.4671hm2,表明西安市的发展已经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状态。结论分析西安市发展不可持续的原因,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从降低生态足迹和提高生态承载力入手的对策。
- 杨梅焕曹明明
-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可持续发展
-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黄土高原NPP时空变化及驱动力研究被引量:4
- 2023年
- 探究黄土高原人为扰动和自然条件作用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影响,基于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改进CASA模型定量估算黄土高原植被NPP;采用趋势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自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生态工程后,黄土高原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植被NPP空间异质性显著,总体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特点,黄土高原20年植被NPP均值为204.0 gC·m-2·a^(-1);呈波动增长趋势,平均上升速率为3.194 gC·m^(-2)·a^(-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NPP存在较大差异,草地NPP总量最高,其次是耕地和林地。其中耕地面积2019年较2000年减少17943 km^(2),但NPP总量却同比增长9×10^(6)gC。降水是黄土高原的NPP变化的主导因子,其次是土地利用类型,且两者交互作用呈非线性增强。2000年后黄土高原NPP解释力最高的交互因子由降水和高程转为降水和土地利用类型,说明人为因子对黄土高原NPP的影响在逐年增强。
- 王江涛杨永崇杨梅焕
- 关键词:CASA模型
- 黄土高原2000—2020年生态网络演变及关键修复区识别被引量:3
- 2023年
- 生态修复工程对国家生态保护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生态质量评价及构建生态网络是识别生态修复区域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重力模型构建2000、2010、2020年黄土高原生态网络,并分析其演变特征,识别不同时期生态关键修复区。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黄土高原生态质量整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空间上呈西北差东南优的分布特征。2000—2010年,生态质量改善趋势明显,占总面积的53.55%。②2000—2020年黄土高原生态廊道数量增加,总长度减少。生态廊道主要景观类型为草地、林地、耕地。重要廊道多分布于研究区东南部生态源地附近,数量占比逐年增加;西北部廊道数量少、距离远、重要性低、连通性较差。③黄土高原生态关键修复区中,生态夹点集中分布在西南部和东部,障碍点分散在东部和南部,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草地和耕地,面积均呈增加趋势。生态断裂点分布广泛,在黄土高原东部省会城市周边较集聚。本研究可为黄土高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提供科学参考。
- 赵菊花杨永崇王涛杨梅焕谢艳玲郭志炜陈佳旺
- 关键词:生态修复电路理论黄土高原
- 黄土高原植被水分利用效率时空变化及其对不同影响因子的响应强度
- 2025年
- [目的]分析中国黄土高原整体及不同分区植被水分利用效率(WUE)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影响因子的响应强度,探究其变化规律及背后的影响机制,为黄土高原植被管理与生态改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国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基于2001—2020年MODIS遥感数据和逐日气象监测数据,运用线性回归模型、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了黄土高原植被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影响因子的响应强度。[结果](1)2001—2020年黄土高原植被WUE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其中半湿润区呈显著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0.008 gC/(m^(2)·mm·a)(p<0.05),湿润区呈显著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0.027 gC/(m^(2)·mm·a)(p<0.05)。(2)2001—2020年黄土高原植被WUE空间变化以减少趋势为主,其中呈显著减少趋势的区域占18.56%,集中分布在干旱区和半湿润区;呈显著增加趋势的区域仅占3.23%,集中分布在湿润区。(3)2001—2020年黄土高原植被WUE对年均风速、年均叶面积指数的响应强度总体呈显著减少趋势(p<0.05),但半干旱区和湿润区内植被WUE对年均叶面积指数的响应强度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结论]2001—2020年黄土高原植被WUE除湿润区均呈减少趋势,其对叶面积指数的响应强度在干旱区和半湿润区呈显著减少趋势,研究认为干旱区和半湿润区通过优化植被冠层结构或类型对于提高植被水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 杨梅焕王添晴李扬苏立红闫伟伟王涛王涛李雅雯童海涛
- 关键词:水分利用效率黄土高原
- 一种植物细胞膜相对透性测定用真空干燥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植物细胞膜相对透性测定用真空干燥装置,包括真空干燥器和设置在所述真空干燥器内的防沸筒,所述防沸筒包括筒体、筒盖和挡水圈,所述筒盖设置在筒体的筒口处且与筒体相配合,所述筒盖的顶部固定有把手,所述挡水圈套...
- 杨梅焕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