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封堵
  • 4篇心脏
  • 4篇封堵术
  • 3篇动脉
  • 3篇心脏病
  • 3篇先天
  • 3篇先天性
  • 3篇疗效
  • 3篇介入
  • 2篇导管封堵
  • 2篇导管未闭
  • 2篇动脉导管
  • 2篇动脉导管未闭
  • 2篇血管
  • 2篇术后
  • 2篇缺损
  • 2篇未闭
  • 2篇先天性心脏
  • 2篇先天性心脏病
  • 2篇疗效观察

机构

  • 10篇昆明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杨栋
  • 10篇张伟华
  • 8篇光雪峰
  • 8篇鲁一兵
  • 6篇薛强
  • 4篇戴海龙
  • 3篇卢静
  • 2篇郑林琼
  • 2篇邓洁
  • 1篇章体玲
  • 1篇尹昵
  • 1篇左明鲜
  • 1篇何臣德
  • 1篇林春荣
  • 1篇张继磊
  • 1篇付娟娟
  • 1篇王洪涛

传媒

  • 5篇昆明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麻醉处理临床观察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麻醉处理.方法确诊动脉导管未闭(343例)、房间隔缺损(428例)、室间隔缺损(229例)择期行介入封堵术10岁以下患儿,随机分为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组及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组.结果 2组患儿术中不同时点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术中不良反应、术中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儿均保留自主呼吸,顺利完成先心病介入治疗.结论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或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的麻醉方法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麻醉满意,并发症少,安全有效,麻醉苏醒快,无明显临床区别.
章体玲光雪峰张伟华王洪涛杨栋薛强付娟娟
关键词:小儿先心病介入治疗麻醉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1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总结分析PDA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的规律及可能的发生原因,为临床PDA的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延安医院2007年1月至2012年4月PDA封堵术后发生血小板减少的10例病例,分析血小板减少发生时间、下降规律、残余分流及相应的治疗措施等。结果血小板减少发生率约为1.55%(10/647),10例均为巨大PDA患者,10例病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残余分流,血小板减少发生于封堵术后3d内,血小板最低发生于术后4~6d,有6例输注血小板,所有病例无严重内脏出血发生。结论 PDA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属于少见并发症,其发生原因可能与残余分流所致机械性破坏有关。
郑林琼张伟华鲁一兵杨栋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心脏导管插入术血小板减少
成人细小冠状动脉瘘介入封堵疗效评价及优化管理策略探讨
2019年
目的评价弹簧圈经皮封堵治疗成人细小冠状动脉瘘(small coronary artery fistula,sCAF)的安全性、有效性,并探讨此类患者的优化管理策略.方法研究纳入2003年9月至2017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接受弹簧圈封堵治疗的成人sCAF患者114例,并收集分析相关临床资料.结果114例成人sCAF患者接受封堵治疗,男68例(59.65%),女46例(40.35%),年龄(43.68±19.72)岁,102例封堵治疗成功.61例(53.51%)患者sCAF起源于左冠状动脉,36例(31.58%)起源于右冠状动脉,17例(14.91%)起源于双侧冠状动脉.肺动脉是sCAF最常见瘘入部位(88.60%),依次是右心室(3.51%),右心房、左心室(均为2.63%),左心房(1.75%),最后为冠状静脉窦(0.88%).左前降支-肺动脉瘘最常见(43.86%),其次是右冠状动脉-肺动脉瘘(27.19%).瘘道直径(3.02±0.77)mm,植入弹簧圈数量为(2.02±1.43)枚.术中出现急性心肌梗死2例,心动过缓1例,心脏骤停1例,窦道破裂1例.封堵术后即刻造影提示22例(21.57%)残余分流完全消失,69例(67.65%)血流明显减少,11例(10.78%)残存细小瘘而不能完全封堵.术后常规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治疗3~6个月.术后随访1~62个月,10例患者再次出现胸闷或胸痛、心悸等症状,无出血、心肌梗死、栓塞、原发冠状动脉闭塞及瘘管破裂等并发症,既往潜在显微瘘管显影18例,复发5例,残余瘘11例,其中6例需要再次封堵治疗.结论使用弹簧圈封堵治疗sCAF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疾病风险、干预风险、最大获益及最佳成本/效益比是优化管理策略的决策基础.
薛强光雪峰卢静张伟华鲁一兵杨栋
关键词:冠状动脉瘘成人导管封堵弹簧圈
低体重儿童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治疗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低体重儿童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对体重<8 kg的婴幼儿PDA 32例(男14例,女18例)实施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年龄6-18月,平均(11±5.5)月,体重(7.2±0.6) kg,主动脉造影示PDA最窄径为1-8 mm (4.6±1.7) mm,封堵后即刻和30 min行侧位降主动脉造影,术后1 d,1、3、6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及X线摄片检查.结果30例封堵治疗成功,成功的患者均采用国产PDA封堵器,1例术中造影合并降主动脉缩窄和室间隔缺损,转外科治疗;1例为PDA封堵器主动脉侧过大,导致降主动脉狭窄,放弃封堵;2例术后即刻存在微量-少量残余分流;随访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治疗体重〈8 kg的婴幼儿的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创伤小、恢复快的介入治疗方法.
郑林琼鲁一兵张伟华杨栋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同期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30例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经导管同期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先心病复合畸形30例,男性1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17.9±13.5)岁,平均体重(38.8±22.0)kg。复合类型为:房间隔缺损(ASD)并动脉导管未闭(PDA)7例,ASD并室间隔缺损(VSD)10例,ASD并肺动脉瓣狭窄(PS)6例,VSD并PDA5例,PDA并PS1例,VSD并PDA并ASD1例。经导管治疗原则:先行瓣膜球囊扩张术纠正瓣膜狭窄,其次行VSD封堵术,再行PDA封堵术,最后行ASD封堵术,可根据具体情况相应调整。术后2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复查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结果30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均一次治疗成功。7例合并PS患者,跨肺动脉瓣压差由术前(46.1±15.1)mmHg下降到术后(17.6±3.8)mmHg(P〈0.01),1例室间隔缺损术后心电图提示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室间隔缺损术后心电图提示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室间隔缺损术后心电图提示不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给予地塞米松治疗后,心电图复查正常。1例VSD并ASD患者术前心电图提示双束支传导阻滞,术后观察10d仍存在,给予置人心脏永久起搏器。2例VSD并PDA患者术后超声心动图提示心室水平微量分流,6个月时随访分流消失。所有患者随访无不良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严格掌握介人治疗适应证,选择正确的操作顺序和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戴海龙张伟华鲁一兵光雪峰邓洁杨栋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介入治疗
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并发心律失常与腔内传导参数的关系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经导管封堵室间隔缺损(VSD)术围术期发生心律失常与腔内传导参数改变的关系.方法经导管封堵术的VSD患者50例,使用腔内电图观察封堵术前后腔内心电参数的变化与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1)与VSD封堵术前比较,术后随访期间共发生心律失常20例,其中束支传导阻滞16例,包括完左2例,完右4例,一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1例,在随访中大多可恢复正常;(2)封堵术前、术后心腔内电图示:房室传导参数A-H、H-V值(75.10±14.34)ms vs(80.67±23.03)ms及(47.9±12.61)ms vs(50.07±15.23)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经导管VSD封堵术后,部分患者出现新的心电改变,表现为1周内束支传导阻滞增多,但大多可恢复正常,预后良好;(2)术中发生A-H、H-V延长与术后出现各类缓慢心律失常无关;(3)心律失常是VSD封堵术常见的并发症,但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严格选择适应症,避免采用直径过大的封堵器是减少VSD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有效措施.
尹昵光雪峰张伟华左明鲜戴海龙杨栋何臣德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心电描记术心律失常
右冠脉急性闭塞时植入支架与择期支架疗效的对比研究
2014年
目的分析右冠脉急性闭塞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时植入支架与择期支架的疗效.方法选择急诊入院右冠脉急性闭塞患者43名,分为试验组(急诊造影时植入支架)23例和对照组(急诊造影时择期支架)20例.观察研究2组的一般资料、冠脉病变、术前术后血栓、血流情况、残余狭窄和预后情况.结果 2组病例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别;在冠脉近段、中段、远段病变分布情况中,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栓和慢血流发生率上,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复查造影和择期支架后,在病变部位残余狭窄率和慢血流上,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血栓和术后新发心血管事件上,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冠脉急性闭塞时出现了血栓,如果血栓负荷不重,可以急诊造影后直接PCI;如果急诊造影后血栓负荷较重,可以行PTCA后择期行PCI.
杨栋鲁一兵张伟华光雪峰邓洁薛强
关键词:闭塞血管支架术
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基线低水平患者短期中等强度阿托伐他汀治疗的冠脉斑块消退效应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评估短期中等剂量序贯长期低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合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基线低水平患者冠脉斑块消退效应,使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为斑块消退评估依据。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接受IVUS指导下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ACS合并LDL-C基线低水平患者随机分组为中等剂量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3个月序贯低剂量阿托伐他汀(10 mg/d)治疗9月组与初始低剂量阿托伐他汀(10 mg/d)治疗12月组。分别测定基线、治疗后1、3、6、12月血脂,术后1年复查冠脉造影及IVUS,选取中度非罪犯冠脉斑块进行消退效应研究,并收集相关临床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研究入选56例患者,51例患者完成研究。2组患者年龄、性别、LDL-C等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治疗1、3、6、12月,两组(Total Cholesterol,TC)、LDL-C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不同程度升高(P<0.05),TC、HDL-C组间无差异,3月后序贯治疗组LDL-C水平明显低于单一治疗组(P<0.05)。序贯治疗组(Triglyceride,TG)治疗12月出现有统计学意义降低(P<0.05),单一治疗组TG降低无统计学差异。序贯治疗组冠脉斑块容积减少明显优于单一治疗组(P<0.05),斑块容积减少及斑块容积减少百分比分别为2.68±2.25&1.14±1.99(mm3)、34.60±30.37&11.73±20.71(%)。Logistic回归显示LDL-C降低与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是斑块消退的重要决定因素。结论:短期中等强度序贯长期低强度阿托伐他汀治疗和长期低强度阿托伐他汀治疗均可导致ACS合并LDL-C低基线水平患者冠状动脉斑块消退,而前者效果优于后者。
薛强光雪峰光雪峰戴海龙张伟华杨栋戴海龙
关键词:斑块消退
2012至2019年云南单中心肺高血压患者分类和诊治情况
2023年
目的分析云南单中心肺高血压(PH)患者的分类及诊治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入选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住院的PH患者。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合并症、靶向药物使用情况、超声心动图和右心导管检查结果,分析PH分类构成比和诊治情况。结果共入选13590例PH患者,占同期住院总人数的3.09%(13590/440056)。PH构成以肺动脉高压(PAH)为主[55.50%(7542/13590)],其次为左心疾病所致PH[24.16%(3284/13590)];其中,PAH可细分为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结缔组织疾病相关PAH、门脉高压相关PAH及先天性心脏病(CHD)相关PAH(CHD-PAH)4种类型,以CHD-PAH为主[98.09%(7398/7542)]。PAH患者主要以青少年为主。2012至2019年PH住院患者中,儿童、青少年占比呈逐年递减趋势,中老年占比呈增加趋势;女性患者占比呈逐渐下降趋势,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疾病、心律失常、肺炎者占比均呈递增趋势。行右心导管检查的患者共1034例[7.61%(1034/13590)]。超声心动图与右心导管检查结果的一致率为[86.98%(875/1006)]。PH患者中予以PAH靶向药物治疗的共2574例(18.94%),其中使用单药治疗者占58.16%(1497/2574)。使用靶向药物的PH患者中,主要以PAH患者为主[86.44%(2225/2574)],其中CHD-PAH患者占83.53%(2150/2574)。结论2012至2019年本中心住院的PH患者以CHD-PAH为主,接受右心导管检查和靶向药物治疗的比例较低,中老年PH患者占比呈逐年递增趋势,同时伴随合并症者占比也呈增长趋势。
冯晓岚鲁一兵杨栋薛强张继磊林春荣甘品张伟华光雪峰戴海龙
关键词:右心导管检查靶向药物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新发偏头痛疗效评价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评估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后新发偏头痛疗效,分析治疗影响因素,探讨发病机制。方法 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手术后新发偏头痛的成年患者接受氯吡格雷(75 mg/d)治疗3月和阿司匹林(100 mg/d)治疗12月,偏头痛诊断、评估由神经科医师根据国际头痛协会标准独立进行。结果共纳入ASD封堵术患者1 006例,8.55%(86例)出现术后新发偏头痛,其中67.44%(58例)为先兆偏头痛,32.56%(28)为无先兆偏头痛,60.47%(53例)发生于封堵术后1周,68.60%(59例)为女性,平均年龄(39.76±12.94)岁(范围18~73岁),83例患者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治疗1、3、6、12月随访发现偏头痛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发作强度较基线显著改善(P<0.05),治疗应答最佳显效时间为治疗6月。治疗1、3、6、12月总有效率分别为59.04%、72.23%、86.75%及74.70%。双抗治疗的影响因素是偏头痛初次发作时间。结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成年新发偏头痛安全有效,潜在机制需进一步研究阐明。
卢静薛强光雪峰张伟华鲁一兵杨栋
关键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偏头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