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宗兵
- 作品数:11 被引量:29H指数:2
-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语言文字艺术更多>>
- 石鼓文及其制作缘由、年代新探
- 杨宗兵
- 秦石鼓文形体特征、书写风格论析被引量:1
- 2005年
- 秦石鼓文形体趋于理性建构 ,规整匀称化程度较高 ,“造意古朴”的同时“变化灵活” ,体现出继承晚周文字“崇古尚典”并沿着符号化、定型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的过渡性特征。石鼓文在点画用笔上已形成典型的“圆笔”风格篆法 ,结体取势上“上紧下松” ,章法布局上“均衡和谐、规整简明”。
- 杨宗兵
- 关键词:石鼓文汉字形体
- 石刻之祖 篆书之宗
- 2004年
- 石鼓唐初出土于陈仓(今陕西宝鸡),出土至今约一千三百余年,其间屡遭迁徙,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箭亭。下面尝试从点画用笔、结体取势、章法布局等三个方面对秦石鼓文书法风格特征作一简析:一、点画用笔——典型『圆笔』风格篆法用笔,又称笔法,指使用一定的书写工具、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所书写出来的点画形态及其效果。秦石鼓文篆书的典型用笔是『圆笔』式笔法,笔形向线条化发展,线条等粗、匀一。
- 杨宗兵
- 关键词:石鼓文用笔取势篆书故宫博物院
- 石鼓制作年代综考
- 2006年
- 本文在石鼓文“秦文公年代说”的基础上,从石鼓颂诗产生的历史时期、对秦人“若石——神(鬼)”崇拜及文公时社会氛圈和习俗的分析、石鼓最初所在地与文公作“陈宝祠”地址的一致性、文字形体及其书写风格的考察四个方面,对石鼓制作年代作进一步考证,认为:石鼓是秦文公十九年(或略晚些时侯)秦人崇拜“若石”(即陨石)、祭奠先祖而作并刻诗。石鼓文属春秋早期秦文字。
- 杨宗兵
- “二马、三堂”与秦石鼓考证
- 2006年
- “二马、三堂”是我国近现代的五位著名学者:马衡(1881—1955),字叔平,浙江鄞县人,代表作《凡将斋金石丛稿》;马叙伦(1885-1970),字彝初,号石翁、寒香,浙江杭州人,主要论著《石鼓文疏记》、《说文解字六书疏证》等;罗振玉(1866-1940),字叔言、叔蕴,号雪堂,浙江上虞人,代表作《殷墟书契》、《三代吉金文存》等;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生前著作60馀种,收入《静安文集》、《观堂集林》等;
- 杨宗兵
- 关键词:石鼓文《说文解字六书疏证》著名学者马叙伦罗振玉
- 里耶秦简县“守”、“丞”、“守丞”同义说被引量:16
- 2004年
- 经比较 ,里耶秦简和张家山汉简县之“守”、“丞”、“守丞”的职权范围和职责内容不同 ;查历史文献有关记载与里耶秦简所记官制实际大相径庭 ;从里耶秦简本身文例分析 :县之“守、丞、守丞”互见、无别。基于以上分析 ,可以认定 :1.里耶秦简县之“守”、“丞”、“守丞”涵义相同 ,意指“长官” ;2 .秦时县一级的长官“守”、“丞”或“守丞”即行“县令、长”之实 ,却无“县令、长”之名。
- 杨宗兵
- 关键词:里耶秦简
- 《石鼓文新解》辩被引量:2
- 2005年
- 《石鼓文新解》言“将十鼓全文补全、全文注译”,并考证了“石鼓制作年代、作者、书者和埋藏时间”。本文分析论证后指出该书存在如下问题:1、其对制作年代等的考证存在比附史实、证据不足、推测想象等嫌疑;2、其杂糅东坡伪本、宋拓善本校订、补缀石鼓的“填充题式”做法值得商榷,其《鼓文补全》的“学术成果”更有待检验;3、其“按纪事时间先后和轻重缓急”重新排定的“序次”仍需深入考证;4、其注释鼓文也存在“瑕疵”:“六书”术语的运用欠准确;解字释义往往于文献无据,似较主观随意等。因此,“序”文称《石鼓文新解》为“卓有成就的考古专著”、“研究成果较之以往各家,包括马叔平(衡)、郭沫若、唐立庵(兰)先生所著,有较大的突破”等,很值得商榷。
- 杨宗兵
- 关键词:学术成果填充题释义注释
- 历代石鼓文及其时代研究综述被引量:1
- 2005年
- 文章首先分四个时期概述了历代石鼓文研究的内容、特色、代表人物、著作及研究方法等,归纳出石鼓制作缘由的三种主要观点,然后分类介绍、简要评述了石鼓文时代研究的五个代表性观点:主周说、主汉说、主北魏说、主北周说和主秦说;并介绍了最近20年来当今学术界对石鼓文时代的最新研究成果.最后指出:石鼓具体制作时代仍宜从制作缘由和文字体势两个方面进一步加以考证.
- 杨宗兵
- 关键词:石鼓文
- 被动结构不等于被动句被引量:7
- 1996年
- 被动结构不等于被动句杨宗兵众所周知,被动是相对于主动而言的。马建忠的“受动字说”即指被动而言:“外动字之行,有施有受,受者居宾次,常也;如受者居主次,则为受动字,明其以受者为主也。”(《马氏文通读本》,吕叔湘、王海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2...
- 杨宗兵
- 关键词:被动句《古代汉语》语法功能被动句式主语蔺相如
- 试论“女”部字的文化内涵被引量:2
- 1997年
-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一直是语言与文化讨论中的一个热点,其中有人对汉语女部字与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陈建民《语言与文化漫话》(刊《宏观语言学》1992年9月第1期)一文认为:'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完全可以从汉字字形得到充分的证明。《说文》中女部字下面有258个字,可以看出早先妇女的社会地位是比较高的。'吴世雄《从汉语女部字看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刊《语文学习》1996年第5期)提出异议,认为:'汉字构形系统是历史的积淀','不能简单套说文化',并且'《说文》女部字绝不是纯粹某一个时代或某一种观念的反映,'因此'单凭……字形无法证明母系社会男女地位的不平等。'
- 杨宗兵
- 关键词:宏观语言学汉字构形母系社会殷墟甲骨《毛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