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锐

作品数:18 被引量:64H指数:5
供职机构:成都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春晖计划”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文化科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2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姜黄素
  • 4篇中药
  • 3篇制剂
  • 3篇水煎
  • 3篇水煎液
  • 3篇煎液
  • 3篇附子
  • 2篇多靶点
  • 2篇饮片
  • 2篇指纹
  • 2篇指纹图
  • 2篇指纹图谱
  • 2篇蓬莪术
  • 2篇偏最小二乘
  • 2篇偏最小二乘法
  • 2篇中药复方
  • 2篇中药复方制剂
  • 2篇中药指纹图谱
  • 2篇中药质量
  • 2篇中药质量控制

机构

  • 18篇成都中医药大...
  • 3篇四川普锐特药...
  • 2篇四川省肿瘤医...
  • 2篇成都植宇生物...
  • 1篇电子科技大学
  • 1篇西华大学
  • 1篇成都农业科技...
  • 1篇泸州老窖股份...
  • 1篇太极集团四川...
  • 1篇成都市食品药...
  • 1篇信息技术有限...

作者

  • 18篇李锐
  • 10篇廖婉
  • 9篇傅超美
  • 4篇张倩
  • 4篇张臻
  • 3篇章津铭
  • 3篇陈姣
  • 3篇王继森
  • 3篇傅舒
  • 3篇杨莎莎
  • 2篇游宇
  • 2篇王准
  • 2篇谭瑾
  • 2篇董芹
  • 2篇郑勇凤
  • 1篇兰洁
  • 1篇胡慧玲
  • 1篇肖洪涛
  • 1篇高天慧
  • 1篇杨明

传媒

  • 8篇中草药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中国测试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3
  • 5篇2022
  • 5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08
  • 1篇2007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模式生物斑马鱼研究姜黄抗血管新生的作用及机制被引量:9
2021年
目的利用模式生物斑马鱼研究姜黄Curcuma longa抗血管新生作用,并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姜黄抗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模式生物斑马鱼模型,考察姜黄挥发油、姜黄素以及姜黄水提液对斑马鱼节间血管生长的抑制作用,检测各给药组斑马鱼节间血管生成数,计算血管生成抑制率。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姜黄抗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AutoDock vina软件对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姜黄挥发油、姜黄素以及姜黄水提液均可明显抑制斑马鱼血管新生(P<0.05),呈剂量相关性,其中姜黄素抑制血管生成作用最强。网络药理学预测发现姜黄共有21种主要活性成分,可通过调节前列腺素G/H合酶2(prostaglandin G/H synthase 2,PTGS2)、维生素D3受体(vitamin D3 receptor,VDR)、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serine/threonine kinase 1,AKT1)和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等关键靶点,进而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ide 3-kinases,PI3K)-AKT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等相关信号通路,从而发挥抑制血管新生的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姜黄的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均能自发结合。结论姜黄挥发油、姜黄素以及姜黄水提液对斑马鱼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存在差异,姜黄抗血管新生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为姜黄对血管新生依赖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参考。
朱宗萍王继森廖婉陈姣陈意杨青松李锐马云桐傅超美
关键词:斑马鱼血管新生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一种青龙白虎汤及其质量检测方法
本发明属于中药质量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青龙白虎汤及其质量检测方法。针对目前缺少对于组方青龙白虎汤的水煎液、饮片、中间体和物质基准进行质量检测的方法的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具有标准化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的青...
廖婉傅超美郑勇凤李锐游宇陈姣朱宗萍谭瑾傅舒董芹杨青松王继森王准
一种附子理中制剂差异化合物的质量分析方法
本发明涉及中药复方制剂质量控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附子理中制剂差异化合物的质量分析方法,包括UPLC‑Q‑Exactive测试、中药指纹图谱对比分析、主成分分析法(PCA)以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法(OPLS‑DA)等...
张臻林夏黄友杨莎莎魏馨怡傅超美李锐章津铭
基于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姜黄素-乳铁蛋白纳米粒制备工艺和体外评价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运用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姜黄素-乳铁蛋白纳米粒(curcumin-lactoferrin nanoparticles,Cur-LFNPs)的制备处方工艺。方法采用去溶剂化法制备Cur-LF-NPs,基于单因素实验结果,选择反溶剂/溶剂体积比、乳铁蛋白/姜黄素投料比和pH值作为后续Box-Behnken设计优化实验的考察因素;以包封率、粒径和多分散系数经CRITIC权重分析计算后得到的综合评分作为评价指标,使用Design Expert 10软件对数据进行拟合并验证优化后的处方工艺。最后对纳米粒形态、粒径电位、载药能力、稳定性及体外释放行为等进行表征评价。结果经优化后的制备工艺条件为反溶剂/溶剂体积比16∶1、乳铁蛋白/姜黄素投料比8∶1、pH值为6。Cur-LF-NPs粒径为(72.6±5.2)nm、PDI为0.084±0.015、ζ电位为(24.5±3.7)m V,包封率(94.8±1.6)%、载药量(10.2±0.5)%。Cur-LF-NPs体外释放相较于姜黄素原料药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结论经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筛选获得制备Cur-LF-NPs的最佳处方工艺,该制剂粒径均一、载药能力强、稳定性好,为后续的体内外研究提供稳定的制剂基础。
李岭慧廖婉张倩余方坤谭立伟李章才胡琼丹张心洁廖洋样侯曙光李锐
关键词:姜黄素
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附子理中丸对脾阳虚IBS-D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被引量:19
2021年
目的研究附子理中丸对脾阳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同时探讨脾阳虚证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方法选取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附子理中丸低剂量组、附子理中丸高剂量组。空白组正常饲喂,模型组和附子理中丸低、高剂量组采用“饮食失节+劳倦过度+番泻叶灌胃”复合因素法造模21 d,建立大鼠脾阳虚IBS-D模型。造模成功后,附子理中丸低、高剂量组给予附子理中丸21 d。给药结束后采集粪便样本,提取粪便样本总DNA,根据细菌16S rRNA V3~V4区设计引物进行扩增,利用Illumina Miseq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纲(Bacteroidia)、Muribaculaceae的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0.05),梭菌科(Clostridiaceae)、狭义梭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苏黎世杆菌属(Turicibacter)、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附子理中丸给药组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纲(Bacteroidia)、Muribaculaceae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梭菌科(Clostridiaceae)、狭义梭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苏黎世杆菌属(Turicibacter)、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的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0.01)。附子理中丸给药组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升高,附子理中丸高剂量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附子理中丸可以促进益生菌乳杆菌的生长和拟杆菌、苏黎世杆菌、布劳特氏菌向正常组回调。对肠道菌群特别是与炎症/免疫反应密切相关菌群的调节,是附子理中丸治疗脾阳虚IBS-D腹泻的重要作用机制。
林夏黄友杨莎莎魏馨怡傅超美李锐张臻
关键词:附子理中丸脾阳虚证肠道菌群
四物片的药学部分研究
四物片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临床用药为目的,采用现代制药科技,将传统调益荣卫、滋养气血的基本要方——四物汤进行开发制成的新药。其性味、归经、功效与原四物汤基本保持一致。该课题对四物片的处方来源及组成、制备工艺、质量标准...
李锐
文献传递
DART-MS法快速检测姜黄属中药中姜黄素类化合物的适用性研究
2024年
目的建立实时直接分析质谱(direct analysis in real-time-mass spectrometer,DART-MS)法检测姜黄属中药中姜黄素类化合物的分析方法,并探究该方法在中药领域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利用DART-MS技术,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进样速度、格栅电压、提取溶剂等实验参数条件,获得最佳检测限。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ic spray ion source-mass spectrometer,UPLC-ESI-MS)技术检测的结果作比较,并进行方法学验证,以此评价采用DART-MS技术进行快速检测姜黄素类化合物的可行性。结果优化后的DART检测条件:电离源气体温度300℃,格栅电压(grid voltage,GV)100 V,进样速度0.2 mm/s,并以60%丙酮水溶液作为提取剂,以获得最佳信号强度。结果表明,在负离子模式下,姜黄素(curcumin,CUR)、去甲氧基姜黄素(demethoxycurcumin,DMC)、双去甲氧基姜黄素(bisdemethoxycurcumin,BDMC)的标准曲线呈现良好线性关系,检测限分别为0.08、0.10、0.07 ng/mL,定量限分别为0.22、0.34、0.19 ng/mL,3种化合物的平均回收率处于98.75%~100.61%,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均小于5%。采用DART-MS和UPLC-ESI-MS对3种姜黄素检测的结果一致。结论该方法精确度高、准确度高、重复性好,能快速、准确、有效地检测姜黄属中药中姜黄素类化合物,在中药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罗霄肖思远张良俞佳梁恒兴李及代琪李锐肖洪涛
关键词:姜黄素类化合物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
青稞可溶性膳食纤维与姜黄素复配后增溶及促吸收作用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青稞Hordeum vulgare var.nudum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 of Hordeum vulgare var.nudum,HVSDF)对姜黄素的增溶与促吸收作用研究。方法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ltraviolet spectrophotometry,UV)比较HV-SDF与姜黄素复配前后姜黄素在体外的溶出速率;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仪(UPLC-ESI-MS/MS)测定HV-SDF与姜黄素复配前后大鼠血浆中姜黄素及其葡萄糖醛酸化代谢产物(curcumin glucuronide,Cur-O-glu)的含量。结果HV-SDF和姜黄素复配物(HV-SDF-Cur)组的姜黄素的体外溶出度达到62.96%,而姜黄素组的体外溶出度只有26.42%,结果表明,HV-SDF复配姜黄素后可使姜黄素的体外累积溶出率明显增高;测定HV-SDF-Cur组大鼠血浆中姜黄素及Cur-O-glu的含量发现,其结果明显高于姜黄素组。结论HV-SDF与姜黄素复配后可以增加姜黄素的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同时可为中药难溶活性成分的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
李锐张倩张倩李岭慧张心洁朱宗萍廖洋样侯曙光周睿廖婉
关键词:姜黄素青稞可溶性膳食纤维复配增溶
中药鼻用制剂的现代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22年
鼻用制剂具有独特的给药优势,在局部和全身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我国中医药鼻腔给药治疗历史悠久,近年来,中药鼻用制剂受到广泛关注。基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数据库、药智网及中国知网近30年收载的中药鼻用制剂相关信息,笔者对现代中药鼻用制剂的剂型、上市产品、常用中药、辅料、临床应用及安全性研究方面进行了梳理,围绕中药鼻用制剂发展中面临的部分产品剂量不准确、辅料质量标准体系不齐全、安全性评价建设不完善、鼻腔给药装置研发较为缺乏等诸多问题,从中药提取分离工艺的优化、辅料的质量控制与使用、新剂型的开发、中药鼻腔给药的安全性评价、鼻腔给药装置的设计研发等方面提出了可能的解决对策和展望,以期为中药鼻用制剂的开发提供思路,并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余方坤陈姣李岭慧张倩朱宗萍李锐侯曙光廖婉
关键词:鼻用制剂鼻腔给药药用辅料新剂型安全性评价
一种附子理中制剂差异化合物的质量分析方法
本发明涉及中药复方制剂质量控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附子理中制剂差异化合物的质量分析方法,包括UPLC‑Q‑Exactive测试、中药指纹图谱对比分析、主成分分析法(PCA)以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法(OPLS‑DA)等...
张臻林夏黄友杨莎莎魏馨怡傅超美李锐章津铭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