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锐
- 作品数:23 被引量:57H指数:5
- 供职机构:陕西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理工学院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 消解与建构:文学文化学视野下的都市小说被引量:1
- 2004年
- 都市小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已经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而且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只有采用一种更为理性、也更为历史具体的文学文化学视野,才能把握都市小说的文化品性和功能。都市小说在90年代呈现出消解与建构的文化态势,而进入21世纪后,它将伴随着都市的充分发育和都市人生存实践活动的深入,实现新的文化价值的建构。
- 李锐
- 关键词:都市小说文学文化学消解
- 蜀道诗文审美张力的构成被引量:1
- 2014年
- 蜀道在历代史书中一直是指"京都长安或洛阳入蜀的道路","张力"在英美新批评看来是"冲突中见稳定"的诗歌结构模式。蜀道诗文的审美魅力在于:"汉三颂"文体写作中张力的存在,引发了现代学者们对于历史事实的求证。"蜀道难"与"蜀道易"的建构与解构,在历史时空中构成了此消彼长的张力,折射了时代变迁和人生变故,令我们惊叹文化符号的无限意义。蜀道抒怀诗中的那种拯救与逍遥构成的张力,使我们更加体会到,蜀道因其独特山川和历史遗存,可以为不同的人提供精神家园的载体。
- 李锐
- 关键词:蜀道诗文审美
- 中国西部农村“教育反贫困”论被引量:16
- 2005年
- 由于西部贫困农村的农户受到了生态脆弱、生存自然环境恶劣 ,人均占有耕地少、剩余劳动力多 ,受教育年限短、劳动力素质低、能力弱这三重挤压 ,而我国政府的扶贫战略较多考虑的是容易立竿见影的开发性扶贫而较少考虑到西部农村贫困人口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提高 ,这就造成了一种错位 ,容易引发扶贫后的“返贫”现象和绝对贫困人口的反弹。按照“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发展观 ,我国在“十一五”规划制定中 ,必须纠正上述在农村扶贫开发上的错位 ,而选择一种具有“扶正固本”特征的“教育反贫困”战略 :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教育对人的素质和发展技能进行全面提升 ;以政府的宏观调控为保障 ,以科技为先导 ,以“市场化”为导向 ,以塑造市场主体为中心 ,以人力资源为根本 ,以培育市场体系为条件 ,以社会保障为依托 ,逐步实现西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 李锐
- 关键词:西部教育教育反贫困
- 汉水中上游民居文化现代转型的研究报告被引量:1
- 2003年
- 汉水中上游民居文化在现代转型过程中,形成了这样四个特点:房地产开发商在其中起了重要的领头作用;呈现出多元的文化态势;体现出一种地域文化与现代建筑方式的结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经济利益的考虑,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其民居文化在现代转型中也形成了批量开发的商品住宅民居和村镇居民自建房的文化互动。恰在这种文化互动中,我们在乡镇的民居建设中看到了一种新的文化整合。
- 李锐
- 关键词:民居文化
- “矮子困境”与解决之道——现代职业教育的组织方式与农民获取非农生产技术的互动与可能被引量:1
- 2009年
- "矮子困境"是指协同行为中的弱者困境。我国的普通农户在现有职业教育的社会结构和以村委会、职业技术学校、地方政府教育主管局、企业、社会力量等相关要素构成的利益格局中,既难以承付成本,又无法参与决策,这就成了抬石头中的"矮子困境"的矮子。为了走出困境,可以按照"抬大石"中的协同原则,析出参与各方的利益导向和最佳的可能策略。政府集中解决职业教育的投资问题和"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的配套和落实问题;作为事业单位建制的县级职教中心应办成一个具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功能的协调机构;职业学校应该走"优势专业"的特色办学之路,按照企业的用人需要,完善培养课程体系;企业则应承担起中等职业学生的实习和实训任务;村委会做好宣传和动员农户的工作;家庭、家族为就读中等职教的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和学做人的教育。
- 李锐
- 关键词:农户职业教育互动
- 地域文化的互动:陆游与汉中被引量:2
- 2012年
- 取文化地理学的立场,从因作家流动而体现出来的地域文化之间互动的视角,把陆游有关汉中的诗歌作为观测点,不仅有助于拓展陆游研究的空间,同时还能够管窥两种地域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汉中作为汉家发祥地的历史文化和自在、随意、松散的习俗约束的地域文化,主要是通过陆游的社会行为和文学活动而影响了绍兴地域文化,这种影响既表现在组织方式(制度文化)层面上,也表现在精神文化层面上,具有显在性、社会性和冲突性的特点。绍兴地域文化的那种吃苦耐劳、顽强抗争的精神,主要是通过文化精英解读陆游诗歌来影响汉中地域文化的,具有滞后性、缓慢性、持续性的浸润特点。
- 李锐
- 关键词:诗歌地域文化互动
- 宽容与共荣:陕南民间文艺的文化整合被引量:5
- 2003年
- 陕南文化是一种由移民构成的文化。这些来自于周边不同地域文化的人们,在同一块地域居住时,通过民间文艺无意识地选择了自然从容、欢乐愉快、不固执己见、甚至于带有一些享乐特色的生存态度和情感方式。这种选择在宁强的端公戏、洋县的孝歌等民间文艺中得到普遍的文化认同,从而形成陕南民间文艺特有的文化整合模式。其文化整合的特点是:其一,陕南的移民尽管带来了原有的地域文化的积淀,但并不是固执地坚守原来的文化价值观念,而是以顺应的心理去对待文化的撞击,尽量地做到与时俱进。其二,容易认同与新的生存状态联系紧密的新的生存态度,亦即新的文化内容,而不大容易改变原来的民间文艺形式。其三,陕南移民在对原先的民间文艺形式的保留中,还是要少量地吸收其他地域民间文艺的长处,以适应文化的整合。陕南的移民做出的这种文化选择与陕南的自然环境有关,更与陕南人的社会环境有关。
- 李锐封彩梅
- 关键词:民间文艺文化整合文化价值观念文艺形式移民文化
- 西部贫困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与文学介入被引量:6
- 2008年
- 当前我们的文学创作主要是面向市场和城市的,即便是农村题材的创作,也是写给城市人读的。西部贫困地区农民疏离了文学,而文学也在西部贫困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中缺位。要改变这种状况,单纯依靠文学界的策动是不可能的,采用动员农民全员参与的"诗歌公社"的方式也是不可能的,依赖于文化市场的力量更是不可能的。唯一可能的选择是将西部贫困地区农民的文学阅读与西部农村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现实中需要采取的措施是:建立起毕业大学生支援西部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制度,建立"以县为主"的农村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继续坚持推行"三下乡"活动并形成制度。
- 李锐
- 关键词:贫困地区农民文学阅读农村文化建设
- 地方文史研究的实证路径——读王景元《半耕堂文辑》
- 2019年
- 地方文史研究多年来形成了两种技术路径:一种是立足于当地经验、注重于地方特征的描述;一种是立足于理论系统、注重于地方特征的概括。前者容易形成“自恋”心理,以致于“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夸大地方文化的影响力,而后者容易产生“一统”心理,以致于无奈而又别扭地趋同,钝化地方文化的特色。上述的研究路径似乎很难对王景元先生的胃口,于是他尝试着走一条实证的路子,并将其研究所得集结为《半耕堂文辑》,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岀版,2019年8月又2次印刷。
- 李锐
- 关键词:文史研究
- 汉中文化:基于知识体系建构的解读被引量:2
- 2010年
- 汉中文化既不是一个历史断代式的概念,也不是一个时代文明的标志性概念,而是一个禀赋独特的区域性文化名称,是该区域所有文化现象的总和。汉中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必然是秦陇、荆楚和巴蜀区域文化交融的过渡带和交汇区,承担着缓冲阀、黏合剂的作用。在特有的区位优势与特有的资源禀赋中,各地移民来到汉中,并开始了自己的文化创造活动。他们与汉中历史时期先民的文化选择一致,善于借用外地文化资源,利用本地环境资源,吸取不同文化的养料并结合自己的生存环境进行文化整合,在生活中实现文化创新。
- 李锐
- 关键词:移民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