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倪娜

作品数:4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吉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吉林省科技厅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殊异
  • 3篇克隆
  • 3篇基因
  • 3篇基因克隆
  • 1篇乳酸脱氢酶
  • 1篇丝氨酸
  • 1篇丝氨酸羟甲基...
  • 1篇兔颅骨缺损
  • 1篇苹果酸脱氢酶
  • 1篇氢酶
  • 1篇缺损
  • 1篇转移酶
  • 1篇煅烧骨
  • 1篇脱氢酶
  • 1篇颅骨
  • 1篇颅骨缺损
  • 1篇活性
  • 1篇活性测定
  • 1篇甲基转移酶
  • 1篇骨缺损

机构

  • 3篇吉林大学口腔...
  • 3篇吉林大学中日...
  • 1篇吉林大学
  • 1篇承德医学院附...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中国石油吉化...
  • 1篇中国石油
  • 1篇杭州市口腔医...

作者

  • 4篇李倪娜
  • 3篇何钟勤
  • 3篇高心
  • 3篇薛莹
  • 2篇钟丞
  • 2篇刘晓红
  • 2篇孙晓宇
  • 1篇王志刚
  • 1篇庾桦
  • 1篇田小华

传媒

  • 2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口腔医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殊异韦荣菌苹果酸脱氢酶的基因克隆及其重组蛋白的表达和活性测定
2013年
目的:对殊异韦荣菌(V·dispar)苹果酸脱氢酶(malate dehydrogenase,MDH)基因进行克隆和重组表达,并对其重组蛋白进行纯化和活性测定。方法:提取殊异韦荣菌基因组DNA,PCR扩增MDH同源区序列片段,克隆入pET-28a载体并转化至大肠杆菌DH5α,酶切及PCR鉴定,测序。将重组质粒转入BL21(DE3)中,选择最佳表达条件,提纯及测定活性。结果:PCR扩增产物特异,全长1139bp。测序结果包含MDH基因,并与GenBank中所报道的大肠杆菌MDH基因序列进行对比分析,其同源性为99%。MDH纯化后的蛋白活性值为0.4403U/mL。结论:成功克隆殊异韦荣菌MDH基因,并通过基因序列和氨基酸分析证明其具有完整的阅读框架。还获得了重组表达MDH蛋白的最适表达条件,并测出韦荣菌苹果酸脱氢酶的活性。
刘晓红何钟勤孙晓宇高心薛莹李倪娜
关键词:苹果酸脱氢酶基因克隆活性测定
殊异韦荣菌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的基因克隆及重组表达
口腔中的细菌生长、繁育、成熟需要特定的微生态环境,牙菌斑的形成即是细菌和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由于生存环境影响和营养物质限制,细菌之间的关系会以不同形式存在,总体来说有两大主要方面,共生和拮抗。当细菌之间处于动态平衡状...
李倪娜
关键词: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基因克隆
文献传递
殊异韦荣菌乳酸脱氢酶基因的克隆及鉴定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对殊异韦荣菌(V.dispar)乳酸脱氢酶(LDH)基因及其前后基因进行克隆和鉴定,为龋病的预防和治疗奠定理论基础。方法:提取殊异韦荣菌基因组DNA,利用PCR方法扩增LDH及其前后同源区序列片段,并克隆入pMD18-T载体中,转化大肠杆菌JM109,酶切及PCR鉴定后,进行测序。结果:PCR扩增产物特异,全长2 300 bp。测序结果经BLAST软件分析,共包含3个基因,分别是DNA旋转酶(gyr A)、LDH和一个由未知蛋白编码的基因。并与GenBank中所报道的变形链球菌LDH基因序列进行对比分析,其同源性为99%,该基因序列已登陆GenBank,序列号为EU518464。结论:成功克隆殊异韦荣菌LDH基因,并通过基因序列和氨基酸分析证明其具有完整的阅读框架。
庾桦何钟勤高心钟丞李倪娜薛莹王志刚
关键词:乳酸脱氢酶基因克隆
煅烧骨颗粒大小对兔颅骨缺损引导成骨作用的影响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观察煅烧骨颗粒大小对兔颅骨缺损引导成骨作用,阐明煅烧骨颗粒大小对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将煅烧骨颗粒按直径大小分为4组,小颗粒组(0.1~0.3mm)、中颗粒组(0.3~0.6mm)、大颗粒组(0.6~0.9mm)和混合颗粒组(0.1~0.9mm),分别植于兔颅骨缺损中,于术后3、6、8和12周取材,采用改良的Gomori特殊染色,观察大体和组织学改变,并测定新骨形成积分光密度(A)值。结果:改良的Gomori染色病理切片,各组均见大量的毛细血管长入以及不同程度的新骨单位生长,小颗粒组和混合颗粒组在第12周均见骨小梁排列的成熟骨痂,各组A值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小颗粒组、混合颗粒组各时间点的A值均大于中颗粒组和大颗粒组(P<0.05);同时第3、6周小颗粒组A值高于混合颗粒组(P<0.05),第9、12周则低于混合颗粒组(P<0.05)。结论:不同大小颗粒煅烧骨均有成骨作用;小颗粒组和混合颗粒组成骨效果优于中等颗粒组,但混合颗粒组在修复后期表现为更强的成骨作用,提示煅烧骨颗粒大小可以作为筛选和构建仿生骨支架材料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何钟勤高心田小华钟丞薛莹李倪娜王志刚刘晓红孙晓宇
关键词:煅烧骨成骨颅骨缺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