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胜武
- 作品数:34 被引量:79H指数:5
-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电子电信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 Proviewer一次性使用软组织阻隔装置在颅内手术操作有效性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 2012年
- 目的评价Proviewer一次性使用软组织阻隔装置在颅内手术操作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以应用Proviewer一次性使用软组织阻隔装置为试验组,以传统脑压板手术为对照,比较两组手术间临床疗效及手术安全性的差异。结果从2011年06月至2011年12月,共有19例患者纳入全分析集(FAS),其中试验组10例,对照组9例。因为年龄违反入选标准而排除2例,故符合方案集(PPS)共有17例,其中试验组9例,对照组8例。纳入安全性分析集的19例,其中试验组10例,对照组9例。以临床效果综合计分作为主要疗效指标。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在FAS和PPS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进一步对视野观察计分和主述性观察计分指标进行比较,表现出相同的结果,即在FAS和PPS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以不良事件作为安全性评价指标。试验组共出现1人(10.00%),对照组共出现1人(11.11%)。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不良事件均与治疗器械无关,且在病人出院前消除。结论Proviewer一次性使用软组织阻隔装置与传统脑压板相比,在颅内手术操作过程中能为手术者提供更好的观察视野、便利的手术操作,减少术中出血量;且未产生与医疗器械有关的不良反应,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曹胜武李海林骆慧赵鹏陶超傅震周民
- 关键词:随机对照试验颅脑手术
- 骨折及合并脑外伤患者血清瘦素的变化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分析脑外伤、骨折合并脑外伤及单纯骨折的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探讨由脑外伤及合并骨折后所引起的创伤反应对瘦素的影响。方法将54例骨折及合并脑外伤患者分成脑外伤合并骨折组、脑外伤组及单纯骨折组,每组18例;另取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18例。以上各组再按伤后1~3d、5~7d及10~14d分为3个时间段,予以连续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瘦素水平,分析损伤各组之间瘦素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的意义。结果伤后1~3d与对照组相比损伤各组患者血清瘦素浓度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各损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5~7d时骨折并脑外伤组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开始升高,10~14d时骨折并脑外伤组患者血清瘦素水平达到高峰,以上两个时间段与其它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瘦素水平在骨折合并脑外伤后一定时期内较其他组明显升高,提示瘦素可能在骨折合并脑外伤的创伤反应中起着较强的应答作用。
- 汪雷韦永中付震曹胜武
- 关键词:瘦素脑损伤骨折
- 不同麻醉方式在帕金森病病人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手术中的临床效果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麻醉方式对PD病人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双侧STN-DBS手术的PD病人148例,其中全麻组81例,局麻组67例。记录2组术前计划框架靶点坐标和术后实际植入靶点坐标,计算电极植入误差并评价准确性。同时,对2组的术前基线特征和术后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运动评分(UPDRS-Ⅲ)的改善率进行分析。结果全麻组计划框架靶点和实际植入靶点在前后距离(y)、内外侧距离(x)、垂直距离(z)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局麻组两侧电极的计划框架靶点和实际植入靶点的y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际植入电极更偏向后方,而x和z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麻组的手术时长显著小于局麻组;局麻组有3例病人出现无症状脑出血,全麻组未出现;与手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2组的UPDRS-Ⅲ改善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全麻下PD病人行STN-DBS手术的与效果局麻方式相当,但手术时间更短,安全性更高,因此全麻下PD病人行STN-DBS手术值得推广。
- 吕坤曹纹平王宇航赵春生曹胜武
- 关键词: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全身麻醉丘脑底核微电极记录
- 当心帕金森侵扰青年人
- 2019年
- 18岁的花季少女却患上帕金森病18岁本该是无忧无虑、朝气蓬勃的年纪,可正值芳华的小海却偏偏在这样的年纪染上了一种时而抽动、全身僵硬的怪病,一病便是好多年。年迈的父母带着唯一的女儿跑遍了北京、上海大大小小的医院,却怎么也查不出真正的病因。
- 张克忠曹胜武吴倪娜
- 关键词:帕金森病青年人
- 实质性小脑血管母细胞瘤1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实质性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特征及显微手术治疗。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2例实质性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病例,通过研究每个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手术经过、治疗效果等临床资料,对该病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结果:12例患者术前头颅核磁共振检查均发现小脑病灶强化明显、界限清、血管流空效应明显。手术全切11例,次全切1例。术后治愈好转11例,死亡1例。术后1年随访7例,复发1例。结论:实质性小脑血管母细胞瘤首选手术治疗。完善的术前检查,包括头颅CT、核磁共振、脑血管数字减影有助于明确诊断及设计手术方案。射频热凝辅助下手术切除肿瘤可能减少术中出血。
- 曹胜武傅震胡卫星李立新顾培元
- 关键词:血管母细胞瘤小脑显微手术
- 唤醒麻醉和术中直接电刺激在功能区继发性癫痫手术中的应用
- 赵春生曹纹平曹胜武刘宁
-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附61例病例)
- 目的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MVD)是目前公认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及面肌痉挛等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有效外科手段,具有有效率高;复发率低;神经功能保全好等优点...
- 陈芳卿王颖毅曹胜武赵春生
- 关键词:微血管减压术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
- 文献传递
- 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的外科治疗及预后(附6例报告)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颅内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的临床特征、手术治疗及预后。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0~2008年间收治的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病例共6例,通过分析每个病例的临床资料,对该病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进行了总结。结果:6例均行手术治疗,全切5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病理明确诊断均为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术后有5例经随访1年显示,术后3个月影像学复发4例,1例未复发,死亡1例,6个月死亡2例,余全部复发;1年死亡4例,1例未死亡。结论: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在影像学上有一定特征,但特异性不大,最终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手术作为首选治疗可一定程度延长患者存活时间,该病预后极差,即便行手术治疗生存期一般不超过1年。
- 曹胜武刘宁赵春生朱凤仪周明卫骆慧
- 关键词: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神经外科手术
- 数字视频采集技术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06年
- 曹胜武傅震鲁艾林耿晓增程刚
- 关键词:显微神经外科
- 额颞枕叶非功能区胶质瘤的手术策略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额、颞、枕叶非功能区胶质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治疗的病变位于额、颞、枕叶非功能区,病例资料完整的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89例。术前根据影像学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及水肿程度进行分型并制定相应的手术策略,最大程度切除肿瘤组织。术中常规应用导航和B超定位,使用黄荧光显微镜辅助切除。结果89例患者中,病变局限于皮质者49例,局限于脑室深部者11例,同时侵犯脑室和皮质者29例;病变局限于1个脑叶者67例,侵犯多个脑叶者22例。术后病理学证实肿瘤为WHOⅠ级者12例,Ⅱ级者21例,Ⅲ级者29例,Ⅳ级者27例。术后MRI证实肿瘤全切除74例(83.1%),次全切除11例(12.4%),大部切除2例(2.2%),部分切除2例(2.2%)。术后平均随访(30.0+3.6)个月,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WHOm级者2年的生存率为51.7%,Ⅳ级者为33.3%。随访期间共死亡41例(46.1%),其中WHOⅣ级者21例(77.8%),中位生存期为19.4(11.5~30.2)个月;WHOⅢ级者18例(62.1%),中位生存期为26.7(19.1—36.5)个月;WHOⅡ级者2例(9.5%);WHOI级者无死亡。结论影像学指导下额、颞、枕叶非功能区胶质瘤的手术方法和切除范围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肿瘤全切率和生存时间。
- 季晶张军霞颜伟曹胜武王颖毅王彬彬赵春生赵鹏刘宁尤永平
- 关键词:额叶颞叶枕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