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先智

作品数:7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文学

主题

  • 3篇文学
  • 2篇小说
  • 1篇道德
  • 1篇道德困境
  • 1篇新锐
  • 1篇性别叙事
  • 1篇叙事
  • 1篇学史
  • 1篇意境
  • 1篇异化
  • 1篇贞节
  • 1篇贞节观
  • 1篇秩序
  • 1篇中国文学
  • 1篇中国现代主义
  • 1篇中国现代主义...
  • 1篇中国现当代
  • 1篇人性
  • 1篇入世
  • 1篇社会

机构

  • 4篇南京大学
  • 3篇天津师范大学
  • 2篇安庆师范学院

作者

  • 7篇徐先智
  • 1篇陈进武
  • 1篇张光芒
  • 1篇范伟

传媒

  • 2篇创作与评论
  • 1篇云梦学刊
  • 1篇新乡师范高等...
  • 1篇岱宗学刊(泰...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湘潭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07
  • 1篇200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小世界”:理想的迷狂与人性的异化——读汤吉夫《大学纪事》被引量:1
2013年
当下的中国社会,问题重重,急需要共识,急需真正“人”的观念,然而,最需要的往往是最缺乏的。一方面,各个阶层各种观念之间严重缺乏对话与交流,在不断的撕裂中丧失了共识的获得,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直接用“断裂”来概括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另一方面,在政治和经济的双重作用下,人性逐渐迷失,“人”再一次失去了其作为目的的存在方式,而必须以工具的方式存在。汤吉夫是一位长期积极“介入”现实生活的作家,他以自己最为熟悉的高校生活作为视角,参与对整个当代社会现实的思考。
徐先智
关键词:《大学纪事》人性异化迷狂
现代性视野里的传统因子——以戴望舒、卞之琳为例论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传统回归
2007年
回顾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生、发展史,人们自然地会想到在那样一个传统与现代正处于痛苦的断裂、空气里充斥着各种破坏性力量的时期里,现代诗人们在面对几千年的诗歌传统时,无疑是借助了西方现代主义尤其是象征主义这把异域的利剑,在思潮涌动的时代背景下开辟着自己的道路。然而,如果我们站在文学现代性的视野里对它进行观照时,我们就会发现它回归传统的另一面。本文试图从表层具象、中层结构、深层内涵上对之进行多层观照。
徐先智
关键词:现代主义诗歌
身份焦虑与道德困境——论晚清小说中女性的社会规训及其逻辑被引量:3
2014年
如今,文学创作与贞节观问题的研究已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仍有值得探究的空间.《身份焦虑与道德困境——论晚清小说中女性的社会规训及其逻辑》从“‘内外有别’:角色认定与身份焦虑”与“‘贤妻良母’:道德困境与国民生产”等两个层面深入地剖析了在民族国家话语体系的规训之下,晚清存留的传统女性身份观念对于小说女性书写的影响及其逻辑过程;《雅俗文学的重新区隔——1990年代性叙事的文学场》则从雅俗文学重新区隔的视阈出发,详尽地挖掘了1990年代性叙事在政治场逐步淡出而经济场逐渐浸入的文学场之存在状况;《贞节观的泛化与畸变——新世纪小说的一种考察》发掘了新世纪以来小说中贞节观的泛化与畸变,由此考察了作为道德文化现实一种的“羞耻”的沦落及其合法化的确证问题;《20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中的性爱观念考察》则聚焦20世纪的中国留学生文学,并对其中呈现的从反传统的先锋前卫到重个人的趋利世俗、从“性自由”到“性放纵”等“性爱”观念形态进行了细致阐述.
徐先智范伟
关键词:百年中国文学性别叙事贞节观身份焦虑
入世与出世——从意境视角审视由冯文炳到废名的转变
2006年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极富创作个性的作家,废名留给人们的是梦幻般的色调以及宁静和谐的叙述。废名的文学世界是理想的,也是现实的;是单纯的,也是复杂的。而这种丰富性较为集中地体现在从冯文炳到废名的这一转变之上。本文着眼于意境之维,试图对这一重要转变提供一条解读的途径。
徐先智
关键词:废名入世出世
机械复制时代的生活——评魏剑美的长篇小说《空城》
2013年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文学是来源于生活的,有关怀有生命力的文学始终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然而文学应介入生活,却不意味着可以干预生活,并试图去掌控现实。文学显然不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奴仆,本质上,文学即是生活,
徐先智
关键词:社会生活长篇小说机械复制社会现象文学
重塑批评主体性 建构文艺新秩序——第三届中国新锐批评家高端论坛综述
2014年
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湖南文艺批评家协会、《文艺争鸣》杂志社与湖南理工学院共同主办,由《当代文坛》杂志社、《海南师范大学学报》、《国际汉语诗歌》杂志社协办的第三届中国新锐批评家高端论坛不久前于湖南理工学院举行,论坛本着“重塑批评家主体形象,建构新世纪文艺秩序”的宗旨,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大学、研究机构和学术报刊的三十多位新锐批评家、学者及部分来自湖南本土的作家与诗人,
徐先智
关键词:文艺批评家秩序主体性
如何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被引量:8
2013年
现有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叙述模式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叙述模式的变体,必然受制于现有的文学史体例及思维模式,存在着"从外到内"、"从大到小"的叙述弊病和"先理论后创作,先思想后形式"的思维定势。在对现有叙述模式进行理论反思的基础上,重构现当代"文学思潮史"应从四个层面进行:首先,重心应该落到创作思潮上,我们需要建构起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思潮史,以具体的文本为依据(单位),而不能以作家或者流派为依据。第二,在宏观的建构上,应先对文学思潮进行合理的谱系性的层级式分类,即"社会/革命文学思潮"、"人性/启蒙文学思潮"、"审美/感性文学思潮"。然后再对每一类进行历时性的论述。第三,在叙述上,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重构必须同时兼顾各种思潮,从而形成一种相互呼应的叙述张力、一种互相补充的发展态势。第四,应该拒绝现有文学研究中习惯使用的各种文学史概念,同时也拒绝使用不同历史时期偶然出现,然而又被文学史接受和强化的概念。如此构建现当代文学思潮史,具有较大的学术史意义。它可以避免理论思维的干扰和先在的框定,又可以避免放大社会、文化背景对文学创作内在价值的支配性作用,还可避免放大文学流派对作家的限定、文学社团对作家的规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打通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不同文体之间的界限,最终呈现出文学思潮"史"的流动线索,从而在逻辑上真正超越现有模式。
张光芒徐先智陈进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