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珙
- 作品数:53 被引量:104H指数:5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426例急性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与临床特点被引量:1
- 1996年
- 采用21种单克隆抗体以APAAP法测定426例急性白血病细胞的表面标记,还对3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进行免疫球蛋白重链(IgH)、T细胞受体(TCRγ,δ)基因重排研究。结果:291例(68.5%)表达纯系表型,其中 T-ALL97例,B-ALL93例,TB-ALL35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66例;淋、髓多系表型14例(3.3%);非系限表型93例(21.8%);裸型28例(6.5%)。临床观察表明非系限型、裸型、B-ALLⅣ型缓解率低,预后差。免疫分型不仅提高白血病的确诊率,而且能指导临床治疗与判断预后。
- 张明珙宋强周越李杰郭承山王欣赵川莉王鲁群
- 关键词:白血病急性免疫表型
- 非霍奇金淋巴瘤并发白血病免疫表型分析
- 1996年
- 非霍奇金淋巴瘤并发白血病免疫表型分析济南军区总医院血液科王鲁群,迟翠芳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张明珙,宋素芹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晚期,肿瘤细胞侵犯骨髓和外周血转化为白血病。采用系列抗入白细胞分化抗原单克隆抗体(McAbs)分析14例NHL并发白血病的...
- 王鲁群迟翠芳张明珙宋素芹
- 关键词:非霍杰金淋巴瘤白血病免疫表型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学分型研究
- 1991年
- 采用一系列国产抗白细胞抗原单克隆抗体及免疫酶技术(APAAP法),对149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恶性肿瘤进行了免疫表型测定。在125例ALL中,有T-ALL42例,B-ALL70例,双标记8例,无标记者5例,分别占16%,55%,7%及5%。结果表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表型呈明显的异质性,但大部分表型具有规律性。免疫表型与FAB分型无相关性。5例病人的白血病细胞对所用抗体未显示阳性反应。
- 张明珙宋素芹王卉徐从高张茂宏屠振华
- 关键词:白血病免疫表型淋巴母细胞性
- 单纯表达CD_(38)抗原难分类急性白血病细胞起源的研究
- 1995年
- 采用单克隆抗体免疫酶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研究7例单纯表达CD_(38)抗原难分类急性白血病(UAL)化疗前后免疫表型和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和T细胞受体(TCR)γ基因重排,结果表明:化疗前3例检测到TCRγ基因重排,化疗后4例表达T细胞分化抗原,并伴TCRγ基因重排;1例化疗后表达髓细胞抗原,无IgH和TCRγ基因重排;2例化疗前后仅表达CD_(38)抗原,亦无IgH和TCRγ基因重排。提示动态研究免疫标记有助于UAL细胞起源的确定。
- 王鲁群张明珙宋素芹马晓星迟翠芳
- 关键词:白血病免疫表型聚合酶链反应基因重排
- 免疫无标记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点
- 2003年
- 目的:了解免疫无标记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47例形态学上诊断为ALL的病例,取其外周血或骨髓,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应用APAAP法作免疫表型分析,对免疫无标记型病例的临床特点、化疗疗效及预后进行了观察。结果:42例患者未表达任何系统性分化标记,或仅表达CD38、HLA-DR或CD9等非系限性抗原。与分化型ALL相比,免疫无标记型ALL肝、脾、淋巴结肿大及纵隔肿块发生率与白细胞数量均较高,化疗完全缓解率(CR)较低(P<0.05),存活期较短(P<0.01)。结论:免疫无标记型ALL有其临床上的特殊性,预后较差。
- 郭成山陈颖洁彭军陈春燕张明珙屠振华
- 关键词:白血病淋巴细胞性急性免疫表型
- 弥漫性大细胞淋巴瘤化疗新进展
- 1989年
- 弥漫性大细胞淋巴瘤(diffused largecell lymphoma,DLCL)原属高度恶性病,近10余年来,经临床合理治疗,结果发现,此类淋巴瘤缓解率高,多数病人可长期无病生存,这是淋巴瘤治疗的一大进展。本文复习此类疾病的病理范畴、细胞生物学特征与治疗的关系。重点介绍近十余年不断修改完善的三代化疗方案。
- 张明珙张茂宏
- 关键词:淋巴瘤治疗淋巴瘤细胞滤泡型免疫母细胞滤泡性四氢叶酸钙
- 40例形态学和免疫学分型不一致的急性白血病分析被引量:1
- 1992年
- 选用一组国产敏感特异的McAb,采用APAAP桥联免疫酶标组化染色技术对40例形态学和免疫学分型不一致的急性白血病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2例形态学难以分类或虽能分类但与免疫学分型不同的急性白血病均有明确的细胞系列特异性标记表达。其中B-ALL14例、T-ALL1例、ANLL2例、同时表达T和B系相关分化抗原的双标-ALL 11例、HAL4例,同时表达淋巴和髓系相关的特异性标记。有8例未测到任何标记抗原,归属于急性未分化型白血病。
- 王鲁群张明珙宋素芹宋强王卉张茂宏
- 关键词:白血病形态学免疫学
- 基因重排分析在恶性淋巴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 1997年
- 基因重排分析在恶性淋巴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宋强张明珙宋素芹王鲁群李杰我们在单克隆抗体免疫学分型的基础上,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了20例病理形态学诊断为良性淋巴结增殖性疾病患者的IgH和TCRγ基因重排,以期早期诊断恶性淋巴瘤,现将结果报告...
- 宋强张明珙宋素芹王鲁群李杰
- 关键词:淋巴肉瘤基因重排
- 克隆性基因重排分析在淋巴结增殖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 1997年
- 采用体外基因扩增多聚酶链反应(PCR),研究了3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及19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H)患者的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和T细胞受体γ(TCRγ)基因重排。结果36例NHL中,34例出现克隆性IgH和TCRγ基因重排(94.4%),其中91%的B-NHL出现IgH基因重排,95%的T-NHL出现TCRγ基因重排。19例RH患者,14例上述基因保持胚系状态,5例检测到克隆性IgH或TCRγ基因重排。此5例随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反应,均支持恶性淋巴瘤的诊断。表明抗原受体基因重排是淋巴瘤分子水平可靠的克隆性标记,有助于在基因水平确定肿瘤细胞的来源及其分化阶段,尤其在良、恶性淋巴结增殖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宋强张明珙宋素芹王鲁群李杰李杰赵川莉
- 关键词:NHL淋巴结增生基因重排
- 一组抗人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被引量:1
- 1992年
- 用鼠细胞融合杂交瘤技术,获得3株分泌抗人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分别为SMU_1、SMU_2、SMU_3,为IgG_1类,不与补体结合。间接免疫荧光法表明,SMU_1、SMU_3分别与50.3±6.42%和51.5±6.37%的周血单个核细胞反应,SMU_2与68.89±9.92%的周血半个核细胞及74.68±8.08%的成熟粒细胞反应,3株单抗的分子量为54~62kD(未还原)。调变试验及竞争抑制试验表明SMU_1、SMU_3与WuT_3识别相同的抗原分子,但为不同的表位。SMU_2为一非系限性单抗。本组单抗对研究T淋巴细胞分化及临床白血病免疫分型是有意义的。
- 肖美华张明珙杨春瑛张锑宋素芹张茂宏
- 关键词:抗体单克隆T细胞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