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玲
- 作品数:9 被引量:187H指数:4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IL-33蛋白表达的变化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观察外周神经慢性压榨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ve injury,CCI)大鼠脊髓白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0只,分为手术组和假手术组,每组30只,于CCI前1天、CCI后第1、4、7、14、21天各时间点测定机械痛阈及热痛阈后立即处死大鼠,每个时间点5只,取L4~6脊髓,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IL-33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手术组大鼠术侧机械痛阈及热痛阈明显降低,脊髓IL-33水平表达增加,明显高于对侧和假手术组术侧;IL-33蛋白水平于CCI后第1天开始增加,第7天达到高峰(P〈0.01),于CCI后第21天仍维持于较高水平(P〈0.05)。结论:CCI致大鼠脊髓IL-33活化,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调控过程。
- 罗剑刚左玲许维澄林小雯李芸赵菲苗贵申孙涛傅志俭
- 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疼痛白介素-33
- 消退素D1对非压迫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炎症的作用被引量:9
- 2016年
- 目的:研究消退素D1(Resolvin D1,Rv D1)对非压迫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炎症的影响及内在机制。方法:选取30只雄性大鼠建立非压迫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Rv D1组(100 ng)。术后连续3天模型组和Rv D1组分别鞘内注射10μl磷酸盐缓冲液、Rv D1。于术前1天及术后连续7天检测各组大鼠术侧50%缩足阈值(50%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术后第7天,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术侧L5 DRG中TNF-α和IL-1β的蛋白表达量,免疫组化法检测DRG中p-ERK及NF-κB/p65的阳性表达。结果:术后各时间点,模型组大鼠50%PWT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P〈0.01);TNF-α和IL-1β表达明显升高(P〈0.01);p-ERK、NF-κB/p65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1)。术后第2~7天,Rv D1组与模型组相比,50%PWT显著升高(P〈0.05);TNF-α和IL-1β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p-ERK及NF-κB/p65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Rv D1促进背根神经节炎症的消退,可能与调节炎症介质TNF-α和IL-1β的表达及ERK和NF-κB/p65通路活性有关。
- 刘志华左玲苗贵申王珺楠杨聪娴傅志俭孙涛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ERKNF-ΚB/P65
- 消退素D2对椎间盘突出所致根性神经痛的作用
- 2018年
- 目的 观察消退素D2(RvD2)对非压迫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根性神经痛模型大鼠的影响。 方法 选取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3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RvD2组,每组大鼠12只。模型组和RvD2组均采用自体髓核组织填充法制作非压迫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相应手术部位,不作其它处理。造模成功后连续3d对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均鞘内给予磷酸盐缓冲液(PBS)10μl,RvD2组则鞘内给予RvD2溶液10ng/10μl。于造模前1d和造模成功后连续7d观察3组大鼠术侧的50%缩足阈值(PWT),并于造模成功后第7天获取大鼠术侧L4至L6节段脊髓背角,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测定磷酸化的蛋白激酶B(p-AKT),蛋白激酶B(t-AKT),磷酸化的糖原合成激酶3β(p-GSK-3β)和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的蛋白表达量,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白介素-10(IL-10)的蛋白表达含量。 结果 造模成功后第1~7天,模型组和RvD2组大鼠50%PWT与假手术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成功后第3~7天,RvD2组的50%PWT分别为(6.31±2.11)g、(7.37±1.58)g、(7.96±1.73)g、(8.46±1.55)g、(8.55±1.44)g,与模型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成功后第7天,模型组和RvD2组的p-AKT和p-GSK-3β蛋白阳性表达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RvD2组的p-AKT和p-GSK-3β蛋白阳性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成功后第7天,模型组和RvD2组大鼠脊髓背角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6以及抗炎因子TGF-β1和IL-10的蛋白表达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RvD2组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6以及抗炎因子TGF-β1和IL-10的蛋白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vD2可减轻非压迫性椎间盘突出大鼠的根性�
- 张蓝予左玲朱庆刘志华温爽杨聪娴傅志俭孙涛
- 关键词: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神经痛炎症因子
- 硬膜外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26
- 2012年
- 目的:通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硬膜外注射糖皮质激素疗效的回顾性分析,探讨硬膜外注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和中远期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2009年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伴有下肢疼痛患者行硬膜外注射糖皮质激素的临床资料。完整随访44例,进行治疗后1天、1月和6月疗效随访调查,并行疗效评价分析。结果:硬膜外注射糖皮质激素后1天、1月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n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与治疗前相比显著性降低(P〈0.05),患者治疗后6个月VAS及ODI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VAS和ODI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后1个月相比,显著升高。结论:硬膜外注射糖皮质激素对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的短期(治疗后1天和1月)临床疗效,中长期(治疗后6月)疗效欠佳,建议与其他微创治疗方法联合使用。
- 王珺楠傅志俭赵序利谢珺田贾明睿左玲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硬膜外注射糖皮质激素
-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被引量:141
- 2013年
-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探讨该技术的适应证、入路选择、手术技巧等相关问题。方法:对50例确诊为单间隙、特殊类型(突出物巨大、脱垂、部分钙化、极外侧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所有患者采用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和MacNab标准评估疗效,并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进行电话随访。结果:NRS由术前8.65±1.21降至术后3个月的2.01±0.53(P=0.00)和术后6个月的1.86±0.25(P=0.00)。术后3个月与6个月的疗效优良率分别为84.0%和87.5%。术中发生渗血1例、术后足下垂1例,均经积极对症处理获满意效果。结论:在严格适应证、选择最佳入路和精细操作的前提下,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是治疗某些常用微创技术难以奏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 赵学军左玲傅志俭宋文阁
- 关键词:髓核摘除术腰椎间盘突出症侧隐窝
- 下腰段小关节内缘侧隐窝入路靶点射频治疗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86例
- 2008年
- 近年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手术治疗方兴未艾,受到临床医生和广大患者的广泛关注。而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突出的椎间盘巨大而且有脱落的风险,因此一般的常规治疗效果欠佳,患者往往要接受开放式手术治疗。我们依据射频治疗仪的热凝效果,于2004年12月-2006年3月,对86例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进行治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左玲马玲孙涛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侧隐窝注射
- 外源性消退素D2对大鼠非压迫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神经痛的影响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 评价外源性消退素D2对大鼠非压迫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神经痛的影响.方法 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8周龄,体重230~ 27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2):假手术组(S组)、非压迫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神经痛组(P组)和外源性消退素D2组(R组).鞘内置管后3d,S组仅暴露相应手术部位;P组和R组取自体髓核组织覆盖于右侧L5背根神经节制作非压迫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神经痛模型.造模后3d内每天鞘内注射相应药物,P组注射10μl PBS溶液,R组注射10μl 1 ng/μl消退素D2溶液,给药后3组均以10μl生理盐水冲管.造模前1d和造模后1~7d每天测定术侧机械缩足反应阈(MWT).造模后第7天取术侧腰膨大段脊髓背角,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G蛋白偶联受体18与GFAP共表达情况.结果 与S组比较,P组造模后1~7 d MWT降低,GFAP表达上调(P<0.05);与P组比较,R组造模后3~7 d MWT升高,GFAP表达下调(P<0.05).G蛋白偶联受体18与GFAP存在共表达.结论 外源性消退素D2可减轻大鼠非压迫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神经痛,其机制与抑制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有关.
- 张蓝予左玲朱庆刘志华温爽杨聪娴傅志俭孙涛
- 关键词:神经痛椎间盘移位星形细胞
- 消退素D1对突出髓核所致根性神经痛的影响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研究消退素D1对突出髓核所致根性神经痛的影响及内在机制。方法选取56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消退素Dl10ng组、消退素Dl100ng组,每组14只,建立非压迫性椎间盘突出症模型。术后1d、2d、3d,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分别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10μl,消退素D110ng组和消退素D1100ng组分别注射含有消退素D110ng和100ng的PBS10μl。于术前1d及术后连续7d分别检测各组大鼠术侧后肢50%缩足阈值(PWT)。术后7d,取大鼠脊髓组织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10(IL-10)的蛋白表达量,采用蛋白质印记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组织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核转录因子NF-κB/p65(NF—κB/p65)的含量变化。结果术后1d至7d,模型组大鼠50%PWT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P〈0.05);术后3d、4d、5d、6d、7d,消退素10ng组与模型组比较,50%PWT显著升高(P〈0.05);术后2d、3d、4d、5d、6d、7d,消退素100ng组与模型组比较,50%PWT显著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TNF-α和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IL—10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消退素10ng组和消退素100ng组的TNF—α和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IL-10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消退素100ng组的蛋白含量下降更显著(P〈0.05)。与似手术组比较,模型组p-ERK、NF—κB/p65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消退素10ng组和消退素100ng组p-ERK及NF-κB/p65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消退素100ng组降低的更明显(P〈0.05)。结论消退素D1通过蒯节炎症介质表达及p-ERK和NF—κB/p65通路的活性,促进神经根炎症的消退,为治疗腰
- 刘志华左玲苗贵申王珺楠杨聪娴傅志俭孙涛
- 关键词:根性神经痛ERK
- 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NF—κB活性的变化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观察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NF-κB活性的变化,以探讨脊髓星形胶质细胞调控神经病理性痛时胞内可能的信号转导通路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16只,月龄2—3月,体重220—280g,随机分为2组(n=8):假手术组(S组)和神经病理性痛组(CCI组)。CCI组采用慢性压迫性损伤法制备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痛模型,s组仅暴露坐骨神经。分别于术前1d和术后7d测定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术后第7天测定痛阈后处死大鼠,取脊髓,记录腰段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核内NF-κBp65的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结果与术前1d比较,CCI组大鼠术后7d机械痛阈和热痛阈降低(P〈0.05)。与S组比较,CCI组大鼠术后7d机械痛阈和热痛阈降低,术侧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NF-κBp65免疫阳性细胞数增多(P〈0.05)。结论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参与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调控,其机制可能与NF-κB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 孙涛左玲张丽傅志俭宋文阁贾明睿王公明王波魏广福
- 关键词:神经痛星形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