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3篇动脉
  • 13篇冠状
  • 13篇冠状动脉
  • 6篇血管
  • 6篇成像
  • 5篇造影
  • 4篇动脉成像
  • 4篇动脉造影
  • 4篇体层摄影
  • 4篇畸形
  • 4篇冠状动脉成像
  • 4篇冠状动脉造影
  • 4篇X线
  • 4篇X线计算
  • 4篇X线计算机
  • 3篇动脉疾病
  • 3篇动脉支架
  • 3篇心脏
  • 3篇体层摄影术
  • 3篇体模

机构

  • 17篇泰达国际心血...
  • 3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19篇孙凤伟
  • 13篇范丽娟
  • 8篇徐冬生
  • 7篇李旭
  • 7篇吴学胜
  • 6篇张立仁
  • 6篇董智
  • 6篇应援宁
  • 4篇杨丕丕
  • 4篇朱杰敏
  • 3篇张计旺
  • 3篇付东海
  • 2篇史蓉芳
  • 2篇唐坤
  • 1篇赵晓斌
  • 1篇张晓浩
  • 1篇管延芳
  • 1篇于铁链
  • 1篇卢如明
  • 1篇刘晓程

传媒

  • 3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核医学杂...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华胸心血管...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2008第四...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第二届中国老...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6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T血管造影在肺静脉畸形引流及其并发畸形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新一代电子束CT(EBT)及16排螺旋CT 对诊断肺静脉畸形引流及其并发畸形的应用和价值。方法:对2例EBT、17例MSCT诊断的肺静脉畸形引流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患者年龄4个月至16岁, 平均6.9岁。E...
朱杰敏孙凤伟吴学胜应援宁
文献传递
HDCT不同扫描模式冠状动脉支架成像:体模与临床研究
研究目的:  1.对比HDCT的高清与标准两种扫描模式的体模支架成像的区别。  2.比较HDCT高清模式与标准模式对在体冠脉支架成像的区别。  3.与标准模式对照,高清扫描模式对不同内径支架成像的优势。  材料与方法: ...
孙凤伟
关键词:X线计算机冠状动脉造影
致猝死的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7
2010年
目的了解起自对侧冠状动脉窦并可能引发青少年运动员猝死的冠状动脉畸形在国人中的发病率,结合文献资料比较其影像学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PACS系统顺序回顾14343例不伴有其他心脏大血管畸形的国人CT冠状动脉成像所见,选取左、右冠状动脉起自对侧冠状动脉窦及左、右单冠状动脉的病例,对冠状动脉开口位置、走行路径、非粥样硬化狭窄截面形态、径线、狭窄程度及冠状动脉近段与主动脉壁夹角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检出冠状动脉发自对侧冠状动脉窦(包括单冠状动脉)74例,其近段走行于主、肺动脉之间者59例。右冠状动脉起自左冠状动脉窦且走行于主、肺动脉之间55例,左冠状动脉起自右冠状动脉窦且走行于主、肺动脉间2例,左、右单冠状动脉且走行于大动脉间者各1例。国人此类冠状动脉近段走行于两大动脉之间的起源异常发病率为4.1‰(59/14343)。右冠状动脉起自左冠状动脉窦,起始段常伴非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面积≥50%者29例(52.7%),≥70%者3例(5.4%)。近段走行于主、肺动脉之间的右冠状动脉起自左窦是左冠状动脉起自右窦的18.7倍(56/3)。结论CT冠状动脉成像是诊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最佳影像学手段。国人中该畸形的解剖类型分布有其特点,这一特点对引发我国青少年运动性猝死的影响值得探讨。
朱杰敏范丽娟孙凤伟吴学胜应援宁董智李旭
关键词:冠状血管畸形猝死心脏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心肌病变延迟增强MRI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3年
心肌延迟增强MRI正迅速的成为评估梗死后心肌瘢痕的参考标准。Gd—DTPA对比剂注射后,使用反转恢复(IR)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扫描,正常心肌显示为低信号。对比剂滞留导致T1时间缩短,因而T1加权像上表现为相对正常心肌的高信号。在一些病理生理情况下可见心肌组织的不同对比增强。强化程度也依赖于对比剂注射后的延迟时间。延迟增强并不是心肌梗死的特异表现,也可以出现在各种其他疾病中,比如心肌的炎症或感染性疾病,心肌病、
范丽娟孙凤伟
关键词:心肌疾病磁共振成像
MDCT前置心电门控低管电压冠状动脉成像观察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观察多排螺旋CT(MDCT)前置心电门控低管电压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21例采用前门控100 kV管电压扫描冠状动脉患者(低压组),23例以前门控120 kV扫描患者(高压组),观察两组图像整体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与高压组比较,低压组信号强度、噪声升高,容积CT剂量指数、有效剂量降低(P<0.05)。结论 MDCT前置心电门控低管电压冠状动脉成像整体质量良好。
孙凤伟范丽娟徐冬生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术管电压
可疑冠心病患者核素显像与CT冠状动脉造影对比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和CT冠状动脉造影(CTCA)2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在可疑冠心病(CAD)患者诊断中的关系。方法对4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MPI和CTCA检查,均在2个月内进行。MPI结果分为正常和异常[可逆性和(或)不可逆性心肌缺血];CTCA结果分为正常、轻度(狭窄〈50%)和中度及其以上狭窄(至少1支主要血管或主要分支血管狭窄程度≥50%)。以CAG结果为“金标准”,对40例患者的MPI和CTCA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CA正常者中,90.1%的患者MPI正常;CTCA异常者中,55.2%的患者MPI正常;而MPI正常者中,61.5%的患者CTCA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与CAG比较,CTCA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高,分别为96.4%(27/28)、83.3%(10/12)和92.5%(37/40)。结论MPI和CTCA在可疑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中提供了不同但却互补的信息,两者应合理联合应用。
唐坤史蓉芳赵晓斌董智孙凤伟李婷卢如明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造影术
多层螺旋CT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腔静脉畸形被引量:4
2012年
腔静脉畸形一般是指上下腔静脉的位置、走行和(或)连接异常,常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病。如果畸形连接造成了右向左分流,则应行手术矫正。即使无异常分流,不需手术处理,异常走行的静脉对心脏外科手术建立体外循环也有很大影响。CTA在先天性心脏病中,尤其是心外大血管畸形方面的诊断价值已经得到普遍认可。笔者回顾性分析总结了本院80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腔静脉畸形患者的CTA资料,以提高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腔静脉畸形的诊断准确率。
孙凤伟范丽娟杨丕丕徐冬生李旭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右向左分流心脏外科手术上下腔静脉大血管畸形
先天性心脏病上腔静脉畸形的MDCT诊断
2012年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DCT)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左上腔静脉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MDCT心脏造影的77例先天性心脏病腔静脉畸形患者;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统计各种腔静脉异常及合并的心内畸形的例数.结果77例患者中,永存左上腔静脉入冠状静脉窦57处,永存左上腔静脉入左房或单心房左侧16处,左上腔静脉连接肺静脉入左房1处,右上腔静脉畸形3处.结论MDCT可以清晰显示先天性心脏病上腔静脉的畸形,对腔静脉异常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孙凤伟范丽娟杨丕丕徐冬生李旭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MDCT畸形肺静脉CPR
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对不控制心率患者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
:评估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在不控制心率患者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研究中的作用.方法:31例疑似冠心病连续志愿者,均未服任何心率控制药物,行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标准算法重建和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重建两种方法的图像质...
范丽娟孙凤伟张计旺付东海张立仁
关键词:计算机断层扫描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
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对不控制心率受试者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被引量:23
2014年
目的 评估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SSF)对不控制心率受试者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31例疑似冠心病行CT冠状动脉成像的连续患者,均未服任何控制心率药物。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均使用标准算法及SSF 2种方法进行重建.由2名有经验的医师比较标准算法和SSF重建2种方法的图像质量及可判读性,并对每支冠状动脉及其各段血管水平进行图像质量评分,评分标准为Likert 4分。图像评分≥2分为具有可读性。对图像的可判读性行配对卡方检验,对图像质量评分行配对秩和检验。结果 图像的可判读性在使用SSF与标准算法重建之间比较,在受试者水平[分别为100.0%(31例)和64.5%(20例),X2=9.09,P=0.002]、受试者的血管水平[分别为100.0%(124/124)和83.9%(104/124),X2=18.05,P=0.001]及血管的节段水平[分别为99.0%(413/417)和89.2% (372/417),X2=35.56,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左主干评分在2种算法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9±0.4)和(3.7±0.6)分,Z=1.89,P=0.059],前降支[分别为(3.3±0.7)和(2.9±1.0)分,Z=2.70,P=0.007]、回旋支[分别为(3.1±0.8)和(2.5±1.1)分,Z=3.23,P=0.001]及右冠状动脉[分别为(3.3±0.6)和(2.1±0.9)分,Z=4.60,P=0.001]评分在2种算法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每段评分在2种算法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5±0.7)和(3.0±1.0)分,Z=10.31,P=0.001]。结论 与标准算法比较,SSF能够明显提高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及可判读性。
范丽娟孙凤伟张计旺徐冬生付东海张立仁
关键词:冠状血管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