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忠毛

作品数:30 被引量:108H指数:6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篇哲学宗教
  • 5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0篇佛教
  • 5篇居士
  • 4篇民国
  • 3篇信仰
  • 3篇中国佛教
  • 3篇社会
  • 3篇世俗
  • 3篇世俗化
  • 3篇俗化
  • 3篇批判佛教
  • 3篇向度
  • 3篇民国上海
  • 3篇佛教中国化
  • 2篇学术
  • 2篇学术共同体
  • 2篇学术权力
  • 2篇人间
  • 2篇人间佛教
  • 2篇如来
  • 2篇如来藏

机构

  • 29篇华东师范大学
  • 4篇复旦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作者

  • 30篇唐忠毛
  • 1篇金志军
  • 1篇金志军
  • 1篇文军

传媒

  • 7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南京大学学报...
  • 2篇普陀学刊
  • 2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世界宗教文化
  • 1篇河北学刊
  • 1篇社会科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探索与争鸣
  • 1篇人文杂志
  • 1篇深圳大学学报...
  • 1篇学术月刊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宗教学研究
  • 1篇当代宗教研究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佛学研究
  • 1篇当代佛教与文...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 1篇1998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道”的超越之路——对佛教般若中观超越模式的诠释被引量:2
2004年
普遍存在于中西文化中的“中道”思想 ,由于其诞生的背景不同 ,有着各自不同的内容和特点。佛教般若中观的中道超越模式在“缘起性空”的基础上提出“真谛”与“俗谛”的“不一不二”关系 ,从早期佛教追求离欲、脱苦的“出离” ,而迈向追求万法实相的“真实”存在之维。这既奠定了佛教发展的现实主义品格 ,也启发了“在世俗化的文化中 ,继续发现超越性的存在”。本文将通过对佛教般若中观的超越模式的分析和诠释来探讨这种超越之路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启迪。
唐忠毛
关键词:佛教现实主义俗谛真谛
论当代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基督教神学的对话被引量:6
2005年
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和基督教神学思想无疑是两种最重要的意识形态。在共产党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而在欧美,基督教文化则是其文化精神的核心。在当代“全球化”和“文明对话”的背景下,基督徒和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对话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神学之间的对话已经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德语神学界的“政治神学”及拉美神学界的“解放神学”之间展开,并且已经开始越过纯理论的层面。如何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之间的相似渊源以及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之间的对话,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及其主要思潮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军唐忠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督教神学
民国居士佛教组织转型及其现代性意涵——以上海居士佛教组织为例被引量:3
2015年
中国宗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宗教、什么样的信仰方式?它与西方以基督宗教为代表的信仰方式相比究竟具有什么特点?传统中国宗教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呈现出怎样的自身变化?这些变化将可能给中国社会带来何种影响?这些问题是中国宗教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也是中国宗教社会学与欧美宗教社会学理论对话的切入点。这里刊发的三篇论文,基于中国宗教社会学的专业论域,既有宗教交往与社会认同、中国宗教的组合体信仰结构及其信仰特征的宏观讨论,也有较为具体地分析民国居士佛教组织方式的变革及其进入近代社会的各种努力。希望借助这样的讨论,能从信仰方式、宗教交往及其与社会连接的视角引起人们对当前最为关注的宗教信仰及其秩序问题的关注。
唐忠毛
关键词:社会治理
民间信仰与“信用机制”的再生产——以温州苍南钱库镇民间“拜经”习俗为例被引量:1
2020年
在温州地区,以“拜经”仪式为代表的民间信仰不仅立足于民众对神灵的诉求与畏惧,也立足于他们对神圣与世俗的共同体验以及对仪式行为的个性化理解。同时,这种信仰方式为当地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并在一定层面上建构了地方化的“信用机制”。当前,信仰与信用之间的这种复杂的交往与互动关系在温州地区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乐晶唐忠毛
关键词:信仰信用机制民间借贷
中国佛教现代性的基本向度
2014年
中国佛教的现代性变迁伴随着"西学东渐"而展开,无论在佛教界、学界、居士界都有明显的现代性变迁痕迹并显示出具有中国佛教自身特点的理性化与世俗化发展模式。从佛学思想观念之变与佛教发展的社会调适这两个维度来看,中国佛教的现代性向度可概述为三个层面:在观念层面,西方现代理性思维及现代性观念对中国佛教思想产生的影响,表现为中国佛学的现代诠释与融通多附会西方现代性观念以及佛教内部进行理性化的自我批判与反批判;在社会层面,近代中国佛教开始谋求自身与现代社会的契合,这在佛教界主要表现为以太虚为代表的"人生佛教"及其弟子推行的以"人间佛教"为目标的佛教改革运动,在居士界则主要表现为居士佛教世俗化教团组织的建立以及积极参与社会慈善活动等;在研究方法上,开始用西方的现代学术研究方法替代"信解行证"的传统方法,这一佛学研究方法的变迁既是中国佛教现代性的一部分,同时也促进了佛学的发展。
唐忠毛
关键词:中国佛教理性化世俗化
人间佛教发展过程中的世俗化问题辨析被引量:9
2013年
"人间佛教"自太虚首倡,经印顺、赵朴初等人的发展,已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思潮及其谋求自身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发展路径与实践模式;但是,在当下人间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围绕"世俗化"问题也产生了诸多的争论与质疑。究其原因,不仅因为"世俗化"一词本身充满了歧义,同时也因为不同的论者在使用"世俗化"一词时基于不同的理论立场和具体语境。有的论者在言及中国佛教"世俗化"时,仅局限于中国佛教自身的汉语历史语境,而无视现代性理论提供的宏大背景与视野;有的论者则立足于西方宗教社会学的立场,而无视中国佛教与西方宗教形态的差异性;而有的论者则持受世俗化与宗教性两相对立的立场;等等。因此,澄清"世俗化"一词的概念史背景与不同言说语境,进而对人间佛教发展过程中有关"世俗化"问题进行辨析、澄清,不仅有助于人间佛教的理论建设,也有益于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
唐忠毛
关键词:人间佛教世俗化庸俗化
记忆理论视野中的文化传承问题被引量:30
2017年
记忆理论关于文化的阐释方式,为我们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传承、演变规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记忆理论认为,传统既在代际的"交往记忆"中被活态地传承与不断重构,又在"文化记忆"中通过有组织的、被客体化的经典文本与仪式等形式得以保存;传统看似来自历史,但它却是被当下的社会框架与现实需要所重构和阐释,因此传统是流动的、新旧更替的,特别是在社会转型与变革的背景下会更替得更为频繁。传统的复兴与遗忘,都是一种文化记忆的形式与策略;传统文化的复兴与传承,应避免形式化与简单化的仿古,注重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下社会空间中的"活态化"实践;同时应充分考虑到传统在当下社会的建构性与主体的多元性。
唐忠毛
关键词:文化记忆传统文化社会建构
对20世纪中国佛教批判风潮的双重省察
2006年
20世纪以来,针对中国佛教如来藏、本觉思想的批判已经形成一股风潮,其中,内学院吕与日本“批判佛教”是批判最为彻底的两个代表。吕归宗瑜伽唯识学,将受如来藏、本觉思想影响的中国佛教诸经论统统判为“伪经伪论”;日本“批判佛教”则认为如来藏、本觉思想带有一种“基体论”、“实体论”倾向,因而是反佛教精神的“非佛教”。回应批判,不仅需要在义理层面论证如来藏、本觉思想的“合法性”,也需要将义理之辨与立场、方法论以及现代性的反省结合起来。同时,以“批判”为契机的中国佛学自身反省也应该成为回应批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唐忠毛
关键词:如来藏本觉批判佛教圆融
现代性困境与佛教哲学的诊疗价值被引量:4
2004年
面对现代性的问题与困境 ,以佛教哲学资源来进行反省和诊疗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佛教思想家和研究者们对现代性的诊疗主要基于佛教自身的“理性”对现代理性进行反省和批判 ,其核心思想在于揭示西方现代“自我”的虚妄性 ,指出西方现代理性本身也必须进行“祛魅” ,从而实现真正的自我、自由并呈现意义世界。当然 ,这种反省与诊疗并非是单向的 ,而是呈现出一种有张力的状态 :一方面 ,佛教思想家们被西方启蒙运动在科学、民主方面的成就所吸引 ;另一方面 ,他们中许多人对于现代性的危机及其虚无的结果深表忧患。也许正是这种张力才有助于建构起立足中国自身传统的现代性 。
唐忠毛
关键词:佛教哲学诊疗价值理性化
现代性背景下的诠释差异与交流困境——以“批判佛教”为例
2010年
由日本"批判佛教"引起的国际学术界的反响与回应目前似乎已告一段落,但对于这一学术事件的思想史背景与方法论的反思却意犹未尽。由于"批判佛教"涉及佛学义理批判、社会现实批判以及哲学文化反省等诸多方面,因此显得颇为错综与复杂。而就已有的回应与反思来看,其大多局限在各个单独的层面展开批判,并没有系统地考察不同批判层面之间的微妙关联以及批判佛教的方法论成因与现代性背景,因而在整体上的反思还是不够深入的。事实上,"批判佛教"这一关乎东亚佛教思想传统的反省与批判之所以能引起中、日以及北美学者之间的分歧与争论,其在佛学义理之争的背后隐匿着复杂的方法论立场与现代性因素,并且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性学术事件。因此,只有在现代性的语境下,透过纯粹的佛教义理之辨,才能真正厘清"批判佛教"及其相关思想论争的问题。
唐忠毛
关键词:如来藏本土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