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中
- 作品数:14 被引量:48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委重点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62例移植肾穿刺活组织检查的病理及临床分析被引量:6
- 2003年
- 探讨肾移植后肾损害的病理及可能的相关因素,评价移植肾穿刺活组织检查(肾活检)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移植肾肾活检的病理及临床资料。结果:62例中发生急性排斥反应24例(39%),慢性移植性肾病21例(34%),加速排斥反应1例,IgA肾病5例(8%),系膜增生性肾炎样改变3例(5%),新月体肾炎2例,膜性肾病1例,环孢素中毒1例,肾结核1例,急性肾小管坏死1例,慢性排斥反应、慢性肾小球肾炎各1例。排斥反应病例肾移植术前的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和群体反应性抗体明显差于非排斥反应病例,巨细胞病毒感染发生率较高。移植肾穿刺活检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移植肾肾活检安全可靠,对于肾移植术后发生肾损害的病因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 关伟明王文健周建中李志坚吴培根姜傥
- 关键词:移植肾穿刺活组织检查病理分析
- Wilms瘤1基因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中的表达及作用被引量:6
- 2005年
- 目的探讨Wilms肿瘤1基因(WT1)在肾小管上皮细胞(TEC)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将体外原代培养TEC分别置含IL-1α(10ng/ml)、IL-1α+抗WT1中和抗体(10μg/ml)的DMEM/F12培养基中培养,观察TEC的形态变化及免疫学特征。采用RT-PCR检测各组TEC中WT1及α-SMA的表达。结果经IL-1α掺入培养5d后,体外培养的TEC形态特征趋于成纤维细胞化,细胞拉长、梭形变.失去原有的呈铺路石样的生长方式。电镜下细胞极性丧失,表面微绒毛消失。正常情况下,成年TEC不表达WT1。经IL-1α掺入培养1d后,TEC重新表达WT1,同时伴有α-SMA的表达;3d后WT1表达消失,呈一过性特征,而α-SMA的表达则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强。在培养中掺入抗WT1抗体以中和WT1基因产物后,尽管仍给予IL-1α刺激,TEC大都保持原有特征不变,α-SMA及WT1mRNA仅呈微弱表达。结论高浓度IL-1α可导致TEC向肌成纤维细胞的转分化。在TEC的转分化过程中,WT1基因的重新、一过性表达可能起着重要作用。成年TEC重新获得WT1表达,可能是其发生转分化的内在启动机制。体外中和WT1的基因产物可明显抑制TEC的转分化进程,并可能籍此影响肾脏的纤维化发生。
- 姜傥袁飞刘云启杜勇周建中
- 关键词:肾小管转分化免疫学特征RT-PCR检测肾炎
- 自身免疫性肾炎模型中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克隆诱导及免疫学行为分析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 了解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ART)在自身免疫性肾小球肾炎中的可能致病作用,探讨肾脏自身免疫性损伤与致肾炎性ART存在的相关性。方法建立Brown-Norway(BN)大鼠氯化汞(Hgcl)自身免疫性肾炎模型。在此基础上,对该模型体内的致肾炎性ART进行克隆诱导以及分离、活化、增殖等处理,并采用动物转输试验、噻唑蓝(MTT)法、流式细胞术及ELISA法对所获ART的致病性、抗原性以及免疫学行为进行详细分析。结果 (1)成功建立了BN大鼠自身免疫性肾炎模型;(2)在BN大鼠自身免疫性肾炎模型中诱导、分离、获得了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3)发现所获ART克隆对大鼠自身基底膜抗原成分层粘蛋白(laminin)有明显的增殖活性;(4)将所获ART细胞克隆转输至同种正常BN大鼠后,后者出现与原模型鼠相类似的临床、病理改变;(5)细胞表型分析发现所获ART细胞克隆多具有CD3+/CD4+的免疫学特征;(6)与对照组相比,所获ART细胞克隆的培养上清中,主要含有细胞因子IL-4[(455.0±85.1)ng/L比(139.0±46.7)ng/L,P<0.01)]。IFN-γ的分泌量与对照组细胞无明显差异[(124.0±34.6)ng/L比(147±50.3)ng/L,P>0.05)。结论 在氯化汞致自身免疫性肾小球肾炎模型中,经定向诱导、分离所获的ART细胞克隆,可呈现明显的抗原特异性及转输致病性。
- 姜傥刘云启谭敏关伟明周建中董秀清
- 关键词:层粘蛋白细胞克隆免疫学
-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对卵巢黄素化颗粒细胞甾体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 2007年
-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onadotropin-releasinghormoneagonist,GnRH—a)被广泛用于辅助生育技术领域控制性超排卵治疗中。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GnRH-a在提高获卵数量和妊娠率的同时,存在着对垂体和卵巢黄体的过度抑制作用。前期研究显示,在不同剂量GnRH-a降调节方案中,启动日血清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水平以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的LH、雌二醇、孕酮水平存在差异。本研究针对这一现象,通过对GnRH-a降调节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vitrofertilizationandembryotransfer,IVF-ET)周期中卵巢黄素化颗粒细胞甾体激素合成的关键性调节蛋白——甾体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steroidogenicacuteregulatoryprotein,StAR)表达的实验研究,探讨GnRH-a剂量对黄体功能影响的程度和机制,为选择GnRH-a降调节方案和改善黄体支持方案提供实验依据。
- 刘群李洁李涛曾艳红周建中庄广论
- 关键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卵巢黄素化颗粒细胞激素合成蛋白表达甾体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 222例IgA肾病临床与病理分析被引量:8
- 2005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青少年和成人IgA肾病的病理学与临床特点。方法对222例IgA肾病,按不同年龄分为青少年组和成人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青少年组患者以隐匿性肾炎、蛋白尿/血尿查因作为主要临床表现,其次为肾病综合征,出现慢性肾炎、肾功能损害和高血压则较少。病理表现以轻微病变型和弥漫性系膜增生型为主,肾小管间质病变相对较轻;成人组以蛋白尿/血尿查因、肾病综合征和慢性肾炎为主要表现,常伴有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病理表现以弥漫性系膜增殖、局灶节段增生、硬化、新月体形成为主,可见小管萎缩伴间质淋巴、单核细胞浸润。结论IgA肾病在青少年和成人两组之间存在不同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其病理和临床表现及肾功能变化的关系紧密。
- 周建中姜傥谢耀群董秀清关伟明
- 关键词:IGA肾病临床与病理分析单核细胞浸润新月体形成肾功能变化系膜增殖
- “种植窗”时期人子宫内膜组织蛋白质组学研究
- 研究背景:人类子宫内膜对胚胎的接受性受"种植窗"的限制,研究"种植窗"时期子宫内膜蛋白质差异表达将对探讨子宫内膜接受性及选择其标志物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 目的:探讨人类"种植窗"期子宫内膜组织蛋白差异表达与子宫内膜胚胎接...
- 谭真李洁黎明涛刘郁林刘群顾熊飞周建中庄广伦
- 关键词:种植窗子宫内膜组织
- 文献传递
- 肾小管炎在肾小球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03年
- [目的]判断肾小管炎出现在肾小球性疾病(非小管间质性)中的诊断价值和实际意义。[方法]712例肾穿刺活检组织行光镜、免疫荧光镜检查,并对肾小管炎等病理特征进行半定量计数。[结果]①在肾小球性疾病(非小管间质性)中,常出现肾小管炎改变。②肾小管炎的发生有其病变特异性,尤以血管病变相关性肾病、新月体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较为多见。③在急性、活动性病变中,肾小管炎的发生较严重,且多发生在尚未出现明显萎缩的小管中。慢性、非活动性病变中,受累小管多发生明显萎缩,且与肾间质炎性浸润及纤维化关系密切。④肾小管炎的浸润细胞多为淋巴及单个核细胞。[结论]在一些肾小球性疾病(非小管间质性冲可出现肾小管炎的病理改变,其发生与特定病理类型、肾小管间质炎症及纤维组织增生关系密切。肾小管炎的发生有可能参与并加重肾脏损害,在病理诊断中需注意观察。
- 姜傥关伟明周建中
- 关键词:病理学
-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HSP90与糖皮质激素抵抗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2
- 2006年
- 目的:观察原发性肾病综合征(IN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热休克蛋白90(HSP90)的表达、分布及其与糖皮质激素受体(GR)之间的关系,以揭示HSP90在INS发病、糖皮质激素抵抗及治疗效应中的作用本质。方法:采用 RT-PCR和激光共聚焦免疫荧光技术,分别检测PBMC中HSP90、GR的mRNA表达水平及HSP90的亚细胞分布状况。结果: 发现INS患者与健康对照者PBMC中的GR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HSP90的表达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并且激素抵抗组INS患者HSP90 mRNA表达显著高于激素敏感组INS患者(P<0.05)。INS患者的HSP90/GR比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5)。HSP90亚细胞分布研究发现,健康对照组的HSP90主要分布在PBMC的胞浆中,核内含量极微;INS患者增加的 HSP90则明显趋向细胞核内分布(P<0.001)。结论:HSP90的异常表达及亚细胞分布变化可能是导致内源性、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抵抗的重要机制,其一方面通过影响糖皮质激素对免疫系统的自身反馈调节,参与INS发病;另一方面则可能干预患者对外源性激素的治疗反应,影响临床疗效。
- 欧阳涓姜傥陈文芳周建中
- 关键词:热休克蛋白90分子伴侣糖皮质激素
- 宫内肾活检诊断胎儿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二例被引量:1
- 2004年
- 方群冯穗华陈健生周建中陈筠虹
- 关键词:胎儿多囊肾ARPKD
- 原发性IgA肾病中的微血管损害被引量:5
- 2005年
- 目的了解原发性IgA肾病中微血管损害及新月体形成(V/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以2004年确诊并行肾穿刺活检证实的87例伴V/C损害的原发性IgA肾病与同期135例不伴V/C损害的原发性IgA肾病以及伴有V/C的狼疮肾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原发性IgA肾病中较常发生V/C损害,发生率为39.19%;而V/C损害受累小球数占肾小球总数的(14.08±12.75)%。37.9%伴V/C损害的IgA肾病患者血清肌酐升高。血压、尿蛋白等临床指标在有与无V/C损害的两组IgA肾病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原发性IgA肾病患者的球性硬化发生率(135例/ 222例,64.86%)、球性硬化数与肾小球总数的比率[(26.98±24.68)%]均显著高于LN组[30例/73 例,40.00%,(16.18±18.80)%]。结论原发性IgA肾病中V/C损害发生率较高,出现常缺乏明显临床表现,并可能导致肾单位的缓慢、持续性、“非显性”丢失,最终进展至终末期肾衰。
- 姜傥周建中关伟明彭文兴
- 关键词:原发性IGA肾病微血管损害新月体形成终末期肾衰病理资料肾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