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苾
- 作品数:54 被引量:400H指数:13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都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肝脏钝性伤的CT表现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探讨肝脏钝性外伤所造成肝脏损伤的螺旋CT表现征象。方法收集17例肝脏钝性外伤病例的临床与CT资料。所有病例均行标准化的上腹部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着重观察肝脏实质、肝内血管及胆管的形态、密度和完整性,同时也观察肝门结构、肝周及腹膜腔、腹膜后等区域。结果本组12例发现肝实质裂伤(70.6%);9例发现血肿(52.9%),其中5例为肝实质内血肿,4例为肝包膜下血肿;1例(5.9%)发现血肿内的活动性出血;2例(11.8%)发现肝静脉的损伤(撕裂);7例(41.2%)显示肝内门静脉分支周围的“晕环”征。本组有13例合并腹腔内积液(血),3例合并右侧肾上腺血肿,8例合并胸水,3例合并肋骨骨折。结论肝脏钝性损伤可出现肝实质的裂伤、血肿、活动性出血以及肝内静脉的撕裂等表现。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徐隽宋彬吴苾
- 关键词:肝脏外伤
- 磁共振信号强度与动脉早期强化模式诊断肝脏小结节病灶的价值分析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分析磁共振常规T2W、T1W平扫下病灶信号强度及相应的信噪比(SNR)、对噪比(CNR)结合病灶动脉早期强化模式在肝脏小结节病灶定性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了2007年5月至2008年3月期间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作腹部MRI检查的肝脏小结节病灶患者68例,其中男46例,女22例;年龄24-78岁,平均51岁。后经手术、病理、实验室检查、随访追踪及多种影像学综合检查确诊为小肝细胞癌28例(29个病灶),肝转移癌14例(33个病灶),肝血管瘤14例(22个病灶),肝囊肿12例(18个病灶),共计102个病灶。病灶直径2-30mm,平均(21.1±6.8)mm。所有病例相继进行常规T2W、T1W平扫和VIBE序列的钆剂多期增强(动脉早期、动脉晚期和门脉期)扫描。以临床、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重点观察各组病灶在平扫T2W、T1W的信号强度及相应的SNR、CNR和多期增强扫描中动脉早期病灶的强化模式。结果MRI平扫T2W结节呈高信号者为100%,T1W呈低信号者为93.1%。T2W以肝囊肿的SNR、CNR值最高,其次为肝血管瘤、肝转移癌,最小为小肝细胞癌(P〈0.05);T1W以小肝细胞癌的SNR值及肝囊肿的CNR值最高,与其他3种病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早期肝脏结节病灶的强化率占76.5%(78/102);小肝细胞癌和肝转移癌的动脉早期强化率分别达100%(29/29)及87.9%(29/33),肝囊肿100%无强化;最常见的强化模式是边缘强化,达35.3%(36/102),均匀与不均匀强化模式分别为21.6%(22/102)及19.6%(20/102)。结论MR信号强度的定性与定量研究和动脉早期病灶强化模式的结合有助于肝脏小结节病灶的定性与鉴别诊断。
- 邬颖华宋彬徐隽吴苾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小肝细胞癌信号强度
-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多排螺旋CT表现:胰腺坏死程度与腹膜后扩展及临床严重度的关系被引量:8
- 2006年
- 目的总结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cutenecrotizingpancreatitis,ANP)的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rowspiralCT,MDCT)征象;探讨ANP胰腺实质坏死程度与腹膜后炎性扩展范围以及ANP临床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经16排MDCT标准化增强扫描并确诊为ANP的病例90例,进行胰腺坏死计分和Balthazar分级;对其中的44例进行了Ranson分级和CT严重指数(CTseverityindex,CTSI)计分。在观察横断面CT图像的同时,还作了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reformation,MPR)等图像重建处理。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评价关联性。结果①90例ANP中胰腺坏死程度<30%者40例,30%~50%者23例,>50%者27例;胰周脂肪密度改变90例(100%);胰周及腹膜后积液78例(86.7%);小网膜囊积液12例(13.3%);肾前筋膜增厚90例(100%);胃后壁肿胀增厚71例(78.9%);出现肠郁张87例(96.7%);腹腔积液35例(38.9%);脾梗死4例(4.4%);胸腔积液82例(91.1%)。②90例ANP腹膜后扩展范围按Balthazar分级,C级12例,D级42例和E级36例,ANP坏死程度分级与Balthazar分级呈正相关联。③44例ANP病例按Ranson分级,轻度12例(27.3%),中度23例(52.3%),重度9例(20.5%);CTSI计分分级,轻度0例,中度25例(56.8%),重度19例(43.2%),CTSI计分分级与临床Ranson分级存在正相关联。结论MDCT可以清晰显示ANP的胰腺实质坏死和腹膜后扩散等征象;胰腺实质坏死程度与腹膜后扩散范围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性;ANP的CTSI评分与临床严重度也存在正向关联性。
- 程燕宋彬徐隽闵鹏秋刘杰吴苾
- 关键词: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多排螺旋CT
- 新型磁共振造影剂钆贝葡胺诊断肝细胞癌的价值及病理基础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探讨具有双相增强作用的磁共振造影剂钆贝葡胺(gadobenate dimeglumine,Gd-BOPTA)诊断肝细胞癌(HCC)的价值及其MR表现的病理基础。方法33例(42个病灶)CT或超声检查疑有肝脏占位的患者,按以下顺序接受MRI常规轴位的T2WI和T1WI平扫、冠状的T2WI、3D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Gd-BOPTA增强的轴位LAVA三期动态扫描(延时时间为15、55及90s)、2D-T1W增强扫描、LAVA延时扫描(5及10min)和肝胆期扫描(20、40及80min)。收集大体标本及病理切片,与磁共振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手术病理证实HCC诊断21例(27个结节)。包含动态期和肝胆期在内的综合MRI诊断HCC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2.9%、93.3%和92.9%。①血液动力学期(动态及延迟期):HCC以“快进快出”强化表现为主(22个),少数呈动静脉期强化(4个)及均无强化(1个)。②肝胆期(排泄期):23个HCC结节呈均匀稍低信号;另外4个结节(3个高分化及1个中分化)呈非均匀稍低信号,其中散在云絮状或斑点状稍高信号,病理上见肿瘤细胞淤胆及含有胆汁的毛细胆管存在。结论双相作用的Gd-BOPTA增强MR检查既能反映HCC的血供特点,又能反映病灶内不同程度丢失正常肝细胞功能的病理基础,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 徐隽李迎春宋彬蒋莉莉杨洋印隆林唐鹤涵吴苾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肝细胞癌
- 薄层增强MRI多期扫描技术诊断功能性胰岛细胞瘤(附3例报告)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探讨薄层增强MRI多期扫描技术即探讨梯度回波MRI三维容积插入法屏气检查(volumetric interpolatedbreath holdexamination,3D VIBE)序列对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例临床以及实验室检查怀疑为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患者,按以下顺序分别进行MRI常规轴位的T2W和T1W平扫、冠状位的真实稳态旋进快速成像(truefastimagingwithsteadystateprocession,True FISP)、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轴位钆剂增强的3D VIBE三期动态扫描和2DGRET1W增强扫描。3D VIBE三期扫描数据采集分别于注射对比剂后15、40及65s进行。将影像资料与手术和病理发现作对比分析。结果3D VIBE序列的动脉早期、动脉晚期和门静脉期图像能准确显示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微小病灶,并能反映病灶的血供特征,而其它常规MRI序列可能漏诊该病灶。结论薄层动态增强的MRI序列在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显示和定性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 李迎春宋彬吴苾杨洋刘杰印隆林
- 关键词:胰岛细胞瘤磁共振成像
- 胰腺供血动脉的16层CT血管成像对比研究被引量:22
- 2006年
- 目的探讨16层CT血管成像3种重组技术:最大密度投影(M IP)、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 IP)和容积重组(VR)对胰腺供血动脉的显示率,比较显示胰腺供血动脉的优势。方法40例非胰腺病变的患者行腹部16层CT增强扫描和动脉期血管成像。统计TSM IP、M IP及VR对胰腺直接、间接供血动脉的显示率及显示状况。用配对χ2检验观察显示率的差异;用配对秩和检验观察显示状况的差异。结果(1)3种重组技术对胰腺间接供血动脉的显示率均为100%(40/40)。TSM IP、M IP、VR对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PSPDA)的显示率分别为92.5%(37/40)、77.5%(31/40)、67.5%(27/40);对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ASPDA)的显示率分别为95.0%(38/40)、82.5%(33/40)、75.0%(30/40);对胰十二指肠下动脉(IPDA)的显示率分别为92.5%(37/40)、75.0%(30/40)、57.5%(23/40)。(2)TSM IP与VR对ASPDA、PSPDA、IPDA的显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27、7.81、13.07、P值均<0.01);TSM IP与M IP对IPDA的显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50,P<0.05)。(3)TSM IP与M IP对胃十二指肠动脉(Z=-3.317,P=0.001)、胃左动脉(Z=-3.557,P=0.000)、肝固有动脉(Z=-2.810,P=0.005)、ASPDA(Z=-4.796,P=0.000)、PSPDA(Z=-4.400,P=0.000)和IPDA(Z=-4.811,P=0.000)的显示状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SM IP与VR对胃十二指肠动脉(Z=-3.162,P=0.003)、胃左动脉(Z=-3.051,P=0.002)、肝固有动脉(Z=-2.460,P=0.014)、ASPDA(Z=-5.166,P=0.000)、PSPDA(Z=-5.056,P=0.000)和IPDA(Z=-5.564,P=0.000)的显示状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 IP与VR对ASPDA(Z=-3.000,P=0.002)、PSPDA(Z=-2.352,P=0.019)和IPDA(Z=-3.500,P=0.000)显示状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SM IP显示胃左动脉、肝固有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和胰腺直接供血动脉优于M IP及VR。M IP显示胰腺直接供血动脉优于VR。
- 王瑛周翔平刘荣波邹翎严志汉吴苾刘再毅
- 关键词:胰腺血管造影术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慢性病毒性肝炎组织病理学分级和磁共振弥散成像的对照研究被引量:18
- 2006年
- 目的研究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组织病理学分级的对照关系。方法35例行肝穿刺活检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在3.0T磁共振设备上行弥散成像,测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弥散敏感系数b值取100、400、600及800s/mm2。35例患者病理结果按Knodell HAI积分系统分级,比较各级的ADC值。结果b值选800s/mm2时,肝脏纤维化患者和无纤维化者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炎症积分和纤维化积分低级别和高级别间ADC值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是一种有价值的慢性病毒性肝炎分级的诊断方法。
- 杨洋宋彬吴苾
-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磁共振成像弥散成像
- 腹腔内疝的CT表现被引量:6
- 2006年
- 宋彬吴苾徐隽
- 关键词:小肠肠系膜肠梗阻
- 多层螺旋CT对非肿瘤性肠壁增厚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4
- 2009年
- 目的探讨由非肿瘤性疾病引起的肠壁增厚的多层螺旋CT(MSCT)的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84例经手术、内镜取活检或临床证实的非肿瘤性肠壁增厚患者的CT资料,重点观察肠壁增厚的部位、范围、增厚方式、程度、密度、强化方式以及相关肠外异常。结果在284例患者中,肝硬变109例,急性胰腺炎54例,肠梗阻36例,炎症性肠病14例,缺血性肠病12例,放射性肠炎13例,结核12例,免疫系统疾病10例,感染性肠炎3例,急性阑尾炎3例,低蛋白血症5例,其他少见病8例,正常变异5例;1例高密度,144例等密度,127例低密度,5例脂肪沉积,7例肠壁积气;轻度强化249例,显著强化32例,不强化3例;271例均匀性增厚,13例不均匀性增厚;279例轻度增厚,5例显著增厚;局灶性8例,节段性64例,弥漫性212例;相关肠外异常包括:肠系膜脂肪肿胀218例,腹水189例,淋巴结肿大5例,肠周脓肿2例,肠系膜血管病变25例和实质器官受累169例。结论多层螺旋CT对于诊断由非肿瘤性疾病引起的肠壁增厚具有重要价值。多种非肿瘤性疾病可以引起肠壁增厚,仔细观察肠壁增厚的特征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陈光文宋彬吴苾赵黎明阳宁静
- 关键词:肠壁增厚
- 慢性肾病患者早期肾间质纤维化的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
- 肾间质纤维化(RIF)是各种不同病因的慢性肾病进展到终末期肾病的共同病变过程,肾间质纤维化程度与肾功能减退密切相关。肾间质纤维化的早期诊断不但可以延缓甚至可以逆转纤维化病变。肾间质纤维化的早期诊断成为必要;无创、敏感度及...
- 邬颖华宋彬龚启勇陈卫霞吴苾
- 关键词:肾间质纤维化血氧水平肾脏功能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