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瑛
- 作品数:16 被引量:70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植入型心电监测仪在不明原因晕厥中的临床应用:单中心前瞻性研究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植入型心电监测仪(ICM)在不明原因晕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观察性研究2017年7月至2021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诊断为不明原因晕厥,并植入ICM的患者45例,其中男29例,女16例。中位年龄52.6岁,年龄范围11~87岁。所有患者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是否再次发生晕厥及晕厥前兆事件、ICM程控读取随访期间记录到的事件。若患者出现晕厥,则及早行ICM程控。结果随访(15.0±12.3)个月,15例(15/45,33.3%)患者再发晕厥或晕厥前兆,其中9例为心动过缓导致的(窦性停搏7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2例为室性心动过速(室速),1例为心房颤动(房颤),另有3例意识丧失发作时ICM未记录到心律失常事件,后经脑电图证实为癫痫。在心源性晕厥患者中,9例植入永久起搏器,2例选择药物治疗,有1例室速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结论ICM可有效提高不明原因晕厥患者的诊断效率。
- 陈峰陈若菡孙奇戴研吴瑛陈柯萍张澍
- 关键词:晕厥不明原因晕厥心动过速心动过缓
- 新型锁定钢丝拔除心律植入电极导线的初步临床应用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运用导线锁定钢丝(lead locking device,LLD)这种新型全程锁定钢丝系统拔除心律植入装置电极导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利用LLD拔除电极导线的6例患者资料,总结分析电极导线拔除原因、锁定钢丝锁定导线情况、电极导线拔除结果、手术相关并发症等。结果:6例患者(其中1例女性,中位年龄62.5岁)使用LLD拔除电极导线,共拔除导线13根(1根废弃电极导线和12根有功能电极导线),其中LLD成功放置在11根(85%)电极导线的顶端进行全程锁定,2根(15%)未全程锁定。12根(92%)电极导线完全拔除,1根(8%)部分拔除,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LLD这种新型锁定钢丝系统拔除电极导线安全、有效,有利于导线完全拔除。
- 董潇男唐闽冯天捷任晓庆陈柯萍戴研陈若涵吴瑛孙奇马坚张澍
- 关键词:电极导线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在20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本研究旨在总结分析国内Brugada综合征患者接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阜外医院植入ICD的Brugada综合征患者,收集并回顾性分析患者基线特征、ICD恰当治疗、不恰当治疗及ICD植入相关并发症等数据。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0例接受ICD治疗的Brugada综合征患者,平均年龄(47.6±8.6)岁,男18例(90.0%),女2例(10.0%)。7例(35.0%)患者有心脏性猝死家族史;既往晕厥患者9例,心脏骤停患者5例,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患者1例,无症状患者5例。平均随访(51.4±40.4)个月,7例(35.0%)患者接受1次及以上的ICD恰当治疗,其中1例患者发生电风暴,ICD恰当治疗率为9.9%/年;有症状(晕厥、心脏骤停或多形性室速)患者ICD恰当治疗率高于无症状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0%对20.0%,P=0.613)。随访期间7例(35.0%)患者发生ICD不恰当治疗,ICD不恰当治疗率为7.7%/年。2例(10.0%)患者发生ICD植入相关并发症,随访期间无死亡事件发生。结论Brugada综合征患者ICD恰当治疗率较高,尤其基线水平有症状患者,然而无症状患者中亦发生了ICD恰当治疗,尚需进一步研究完善危险分层从而指导临床治疗;不恰当治疗率亦较高,但多数可通过调整ICD参数得到解决。
- 闫丽荣戴研陈柯萍李玉秋李超吴瑛陈若菡孙奇华伟张澍
- 关键词:BRUGADA综合征心脏性猝死
- 动态血压监测15种单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疗效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通过系统比较15种降压药单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疗效,为医师选择有效降压药物时提供依据。方法对37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动态血压监测对15种单药治疗8周的降压疗效进行系统比较。结果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奥美沙坦、苯那普利、依那普利、美托洛尔、贝凡洛尔、吲达帕胺、贝尼地平和氨氯地平均有效降低24h平均舒张压和收缩压,坎地沙坦能有效降低收缩压。但各单药间降压幅度无差异。而低剂量特拉唑嗪、多沙唑嗪仅能降低日间舒张压,托拉塞米降低24h平均血压的效果不明显。结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阻滞剂和长效钙拮抗剂单药治疗能有效降压,而单用低剂量特拉唑嗪、多沙唑嗪和托拉塞米因短期作用有限,不建议作为单独药物治疗高血压,作为联合治疗可能更为适宜。
- 华丛笑华潞李娜王莉庞会敏明广华黄岩成小如刘红吴瑛许莉康健顼志敏李一石
-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单药治疗动态血压监测
- 心律失常导致晕厥住院患者的诊治现况分析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 分析心律失常导致晕厥的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因分布及诊治现况.方法 连续入选2014年9月至2017年4月在阜外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入院的晕厥待查患者共300例,采集临床人口学资料,临床物理诊断及实验室检查,排查晕厥病因.分析出院诊断为心律失常导致晕厥患者的分布及人口学特点、患者接受病因治疗的现况.结果 共入选300例末次晕厥为入院前180 d内的患者,住院期间由3名以上心内科电生理专业医师制定诊疗计划.经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心律失常导致晕厥者209例,其中男126例、占60.3%,年龄9~90(56.0±15.2)岁,9.6%为复发性晕厥.晕厥患者总体病因以缓慢型心律失常最为多见,共112例(53.6%);快速心律失常97例(46.4%),较前者更为年轻[平均年龄(47.7±22.2)岁对(64.3±13.4)岁,P=0.023],合并器质性心脏病(45.6%对25.0%,P=0.006)、心力衰竭(17.2%对3.6%,P=0.002)、院前曾经接受心肺复苏或电复律者(16.1% 对1.8%,P〈0.001),较前者占比均更高.具体病因分析,室性心动过速68例、平均年龄为(46.9±20.0)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77例、平均年龄(66.6±13.4)岁,分别为两组构成比最高的心律失常类型.共184例患者(88.0%)接受了针对晕厥病因的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包括植入永久起搏器108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35例,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1例,起搏器更换及导线调整各1例,导管消融38例.结论 本研究显示心律失常导致晕厥住院患者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为60岁及以上组的首要病因,60岁以下患者组室性心动过速为首要病因.心律失常导致晕厥患者的病因治疗率高,临床需积极收集心电学资料,为这类患者尽早确诊以争取治疗机会.
- 吴瑛陈若菡孙奇戴研马坚陈柯萍张澍
- 关键词:晕厥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室性心动过速
- 单中心晕厥住院患者的病因分析被引量:9
- 2018年
- 目的:分析单中心晕厥住院患者基础疾病、临床特征和病因分布情况。方法:入选2014-09至2017-04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收治的晕厥患者,依据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或专家共识进行危险分层,并分析临床特征及病因分布。结果:在5 191例住院患者中,入选了末次晕厥发生在入院前180天内的300例患者,男性177例(59.0%),平均年龄(57.7±15.4)岁,29例(9.7%)为复发性晕厥,242例(80.7%)为高危患者;144例(48.0%)患者存在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瓣膜病等基础心脏疾病。266例(88.7%)能够明确病因诊断,其中214例(71.3%)为心原性晕厥、44例(14.7%)为神经介导反射性晕厥、8例(2.7%)为低血容量及体位性低血压性晕厥。缓慢型心律失常最多见,为112例(37.3%)。结论:在本中心晕厥住院患者中,绝大多数可明确病因,高危晕厥患者和缓慢型心律失常比例高,针对病因及时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 吴瑛陈若菡孙奇戴研马坚陈柯萍
- 关键词:反射性晕厥体位性低血压心律失常
- 肢体乏力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和室性心动过速一例
- 吴超陈若菡孙奇吴瑛李萍戴研陈柯萍
- 数学模型模拟高血压患者对降压药物收缩压反应的探索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 运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探讨高血压患者对于降压药物收缩压反应的协同影响因素.方法以MRC35-64、MRC65-74、STEP及SYST-EU四个随机口服降压药治疗高血压研究为数据库,患者接受口服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单种类药物治疗,对照组服安慰剂.分析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吸烟、基础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水平、既往心肌梗死病史等指标,应用SAS(R)及R两种软件建立数学模型,获得药物治疗的协同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31 1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年龄(60±11)岁,男性47%.降压药是收缩压降低的直接影响因素.(1)利尿剂组年龄、基础收缩压和舒张压为正协同于收缩压下降值的影响因素(β值依次为0.17、0.09、0.14);(2)β受体阻滞剂组:基础收缩压正协同于药物降压疗效,年龄负协同于药物降压疗效,非吸烟者治疗后血压下降较吸烟者明显(β值依次为-0.17、0.37、-2.07);(3)钙通道阻滞剂组:基础收缩压与体重为正协同于收缩压下降的影响因素(β值依次为0.18、0.06).除钙通道阻滞剂组体重(P=0.050)外,P值均为0.000.结论运用数学模型研究方法预测降压药物血压反应是可行的.
- 吴瑛李一石Bejan-Angoulvant TheodoraGueyffier Francois
- 关键词:高血压数学模型
- 左心房容积大小对肺静脉隔离时导管贴靠压力的影响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本研究旨在描述不同左心房容积对肺静脉隔离时贴靠压力分布的影响,以更好指导导管贴靠,改善消融策略。方法连续人选2016年8—12月在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首次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33例,根据患者术前超声心动图和术中三维解剖图按左心房大小分成两组:左心房增大组[左心房容积(155±19)cm3,左心房内径(46±10)mm]和左心房正常组[左心房容积(106±19)cm3,左心房内径(36±5)mm]。采用压力感知导管,关闭压力显示窗口后进行肺静脉隔离。术者根据局部电位大小、阻抗、x线透视及三维导航判断贴靠满意后,在Vistag模式下进行消融,记录心房与导管的贴靠压力(CF)和压力时间积分(FTI)。术后根据左、右肺静脉解剖特点分析各部位压力特征。CF〈10g为贴靠不佳,CF≥10g为贴靠良好。结果在33例房颤患者中共记录3325个点,CF平均(13±9)g。其中,左心房增大组的压力显著低于左心房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5)g对(14±4)g,P〈0.001]。两组最小平均cF值均出现在左心耳一左上肺静脉嵴部[左心房增大组为(4±3)g,左心房正常组为(7±5)g]和左下肺静脉前壁(左心房增大组(5±3)g,左心房正常组(8±4)g]。左心房增大组和正常组导管贴靠不良(CF〈10g)的位置均最常见于左心耳一左上肺静脉嵴部和左下肺静脉前壁(P〈0.001),其次为右上肺静脉前壁和后壁(P〈0.001)。结论左心房容积影响房颤导管消融时的贴靠压力,术者应重视实时监测贴靠压力,以改善导管贴靠,提高消融效率。
- 董潇男唐闽单亮翟正芹孙奇陈若菡吴瑛戴研陈柯萍马坚张澍
-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肺静脉心房
- 建立创新药物临床试验平台的质量管理体系
- 李一石田蕾赵韡华潞谢爽刘玉清刘红黄一玲袁靖蒋娟娟贾友宏樊朝美吴瑛黄岩娄莹
- 研究内容:卫生部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及其前身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临床药理研究室历经二十余年的潜心研究,通过国际合作,引进国际GCP标准,结合中国国情,整合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治、药物评价技术、实验室分析等多学科技术力量和...
- 关键词:
-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